2011/2012年中日动力煤出口谈判进入关键期,与往年不同的是,推迟一年的第7期(2011-2015年)中日电煤长协合同也可能于今年敲定,今年的谈判供应量将以五年长协合同作为参考基准。
2月23日,一位煤企高管透露,“22日,日本年度电煤谈判代表团已抵达北京,停留两天,就2011/2012年年度电煤价格与中方交换意见。”依照既往谈判进程,三月初、中旬双方即可谈定初步价格,此轮再度交换意见,是为届时落实初步价格奠基。
据了解,此次参与中日煤炭年度谈判的中企依旧沿袭既往传统,主要由中煤集团和神华集团两家负责,而兖矿集团和同煤集团等主要出口煤炭供货方也会派代表参与,但没有签约权。
有着15年中日电煤出口谈判经验的国际煤炭贸易专家黄腾预计中日年度电煤谈判结果会较日澳谈判晚出,考虑到运距因素,会比日澳谈判价格高10美元/吨左右。黄腾说,“现在市场比较明朗,大家对上涨预期有共识。估计本次中日最终谈出的年度价格在120-125美元/吨。”
由于第6期(2006-2010年)中日电煤长协合同已于去年到期,2011年的对日煤炭供应将纳入到新一期电煤长协合同供应盘子,但该合同去年因为钓鱼岛事件迟签,中日关系的走向将成为该合同落定的决定性因素。
价格上涨成共识
本轮中日年度电煤谈判应用于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的财年中,对应发热量为5800大卡的煤种。如若最终价定为120-125美元/吨,将比2010/20011年的115.5美元/吨的价格上涨4-9%。
黄腾表示:“2010年双方对煤价上涨幅度存在差异,但今年对于煤价涨幅都有较为统一的意见,不会达到去年47%的高度。”
黄腾介绍,中日年度电煤谈判事实早于去年的国庆节后双方即开始有过接触,进入新年元旦后即进入正式谈判阶段。一般而言,三月初、中旬会确定初步的价格,后双方再回到国内各自征求供、需方意见,3月底或4月初即可谈妥。
目前秦皇岛港5800大卡的动力煤现货价为820-830元/吨(124.6-126.1美元/吨)。据外电报道,中国神华集团最近以每吨142美元的离岸价格(FOB)向一韩国买家出售一批5800大卡电煤,船期为2月。
对于运至日本的中国煤价比澳大利亚要高,煤炭专家李朝林的观点是,中国到日本的运输距离近,海运费在煤炭到岸价格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所以离港的FOB价格就高,澳大利亚则相反。李朝林说:“澳煤加上海运费,至日本的到岸价格约120美元/吨,基本与中国动力煤运抵日本的到岸价一致。”
前述高管表示,“由于水灾影响,澳大利亚今年一季度能向日韩两国供应的煤炭量大大锐减,这导致这段时间日韩争相购煤。”在此因素影响下,本轮的中日年底合同谈判或将会较早谈成,而国内企业今年的出口预计也比2010年有所增长。
黄腾对此表示认同,他的观点是,国内煤企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加之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国内供应稍有过剩;加之目前国际经济恢复势头不错,国际价格会给煤企不错的利润空间。
5年长协或于今年签订
在2011/2012年中日年度电煤谈判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第7期中日电煤长协合同何时签订亦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黄腾认为,如若中日关系不出现类似去年的钓鱼岛事件,作为一个友好性条约,合同在今年签订应该没有疑问。
中日电煤长协合同为5年一期,第一期于1980年生效,此前未有推延前例。
有业内人士透露,新的协议事实上已经谈妥。根据协议,中国将从2011年起每年向日本供应400-600万吨电煤,具体出口配额和出口价格本来都原定于去年的9月28日在日本冲绳举办的中日煤炭综合会议上敲定,但随后搁置。
上述煤企高管说,原来的中日电煤合同主要由外经贸部亚洲司负责牵头,现在归口到商务部负责。
由于国内需求的旺盛,中国自2009年由煤炭出口国转身为净进口国。2010年我国总计出口煤炭1903万吨,较2009年同比下降15%,但已较2009年50.7%的出口降幅有所收窄。
黄腾提醒,2010年我国出口日本电煤120万吨左右,百分之百履行协议,“是一个出口回暖的信号”,本轮中日年度谈判或会增加供应量。据悉,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我国煤炭出口分别为127.9万吨和145万吨,已连续保持两个月环比增长。1月份,我国煤炭出口143万吨,并未因新年将至而有较大跌幅。
2010年12月底,商务部确定2011年第一批煤炭出口配额为1800万吨,约占全年总配额的一半。其中,中国神华和中煤集团均拿到745万吨,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为185万吨,中国五矿集团为125万吨。
中商流通煤炭行业分析师李廷认为,由于去年前三个月出口所用的是2009年配额,所以估计目前剩余配额尚有1000多万吨。再加上新下发的出口配额,“2011年可利用的出口配额总量很可能会高于2010年实际出口量”。
黄腾认为,“从企业逐利本性考虑,哪里价格高,就往哪里走,今年日韩市场需求会比较旺盛,给的价格也不错。”动力煤可以增大对日韩出口量,南方形成进口格局,“北出南进”符合现代化物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