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起,由卫生部批准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其中共包括66项具体标准,涉及生乳、灭菌乳、巴氏杀菌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
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因此也被称为乳品新国标。然而,新国标从标准正式发布到实施,却在行业内外引发无数争论。
争论焦点之一是蛋白质含量,新国标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
争论焦点之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被业界惊呼为一夜倒退25年。更有舆论指出,这个乳业新国标让“中国原奶质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
新国标制定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说,这个标准是适合于我们国家现在的这种养殖方式下的一个标准。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名誉会长、农业部(奶类)顾问骆承庠说,中国的乳品工业恐怕要完了。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原乳品订标组副组长副组长曾寿瀛说, 不能像某些领导所讲的,这个标准是相互协调,相互照顾,这样的一个产物。
围绕乳品新国标,我们听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争论第一大焦点就是1986年颁布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和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都要求蛋白质含量为2.95%,新国标却把蛋白质含量降低为2.8%。
那么,这项标准究竟是怎么定下来的?能否保证今后原奶的质量呢?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王加启说,不是说这个蛋白质的含量从2.95降到2.8以后,这个牛奶就不能喝了。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乳与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说,国际上没有一个标准,原料奶、生奶是2.8的,没有。
对于蛋白质标准,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我国1986年的“国标”2.95与国际标准已有明显差距,2010年的标准在其基础上为何又降到了2.8呢?
参与这次国标制定的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王加启说,影响奶蛋白含量的因素很多,饲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而目前中国奶业有76%都是散户养殖,在精饲料投入不足,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奶蛋白含量。1986年制定标准时,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奶牛数量少,都是集中养殖,2.95的指标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并不高。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加启说,分散饲养、多种模式饲养的这么一个奶业发展的局面,那么这就导致了奶牛的品种,饲养的水平,管理的水平和饲养的环境参差不齐。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胜利教授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告诉我们,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是根据检测部门长期监测得出的数据确定的。此前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设立了24个试验站,150个辐射点收集信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奶蛋白含量实际上达不到2.95。这是工作人员在黑龙江省一个国内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监测的数据,我们看到,这家企业在东北地区奶蛋白含量达到2.95以上的比例是75.1%,中南地区是63.7%,西北地区仅为23.6%。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超过2.95的你看只有多少,它基本上有接近一半都活不了,你算吧。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企业。对于新国标把奶蛋白含量标准最终定为2.8, 86岁高龄的中国奶业协会顾问曾寿瀛则有不同的观点。
曾寿瀛说,我看到材料上介绍的,内蒙、黑龙江有6%和10%的奶牛达不到2.95,只能达到2.8,那么这些地方的是不是应该分析一下,他为什么达不到。
从1985年开始,曾寿瀛老人作为主要标准制定者和起草人,参与了《消毒牛奶》《酸牛奶》《全脂奶粉》等8项目乳品卫生标准的制定,参与并见证了1986年的乳业国标制定。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乳与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说:以前过去中国那时候有一个叫北方奶牛一宗族,中国南方奶牛一宗族,那个资料都充分地显示,都是收购的牛奶在2.95,或者接近2.95,或者高于2.95,2.8是三级品,是等外品,2.95才是正品,现在是次品变正品。
曾寿瀛认为规范养殖和科学饲喂,达到2.95以上并不困难。他拿出了一组数据。这是位于福建南平的一家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从2007年到2009年生鲜牛乳主要指标中可以看到,除了个别月份乳蛋白的含量在2.96以上,其他均在3.0以上,2009年4月份的最高数值达到了3.08。
对于目前的乳业生产状况,两方给出了不同的数据,通过对双方提供的一个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的两个奶牛养殖基地进行调研,对比哪个数据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在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的红旗满族乡,奶牛养殖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据了解当地农户都是分散式的小规模养殖,而且每户养殖八到十头,能占到90%以上的比例。
在村子里,我们碰到了几位在路边放牛的奶牛养殖户。他们说,家里的玉米秸秆喂完了,暂时把牛栓在路上补充些青草。
黑龙江红旗满族乡农民付明禹说,现在苞米秸秆一块钱一捆,你算算,啥都是钱,现在工钱都没有,我们俩的工钱都没有。 付明禹还说,养牛不赚钱,多少年没赚钱,四五年没赚钱了 。
养了20多年牛的农户付明禹说,饲料的连年上涨,奶牛养殖户的利润越来越小。跟09年比,2010年的玉米价格,每公斤上涨了四毛多,豆饼每吨上涨了三四百元,配合饲料每吨也上涨了500元,饲养一头牛每月的饲料成本直接增加200多元,而现在每公斤奶的价格是2.7元,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养牛不挣钱,养殖户都喂不起精饲料。
黑龙江红旗满族乡农民付明禹说,要是有盈利了就多给点,没有盈利就少给点,我还没有吃饭钱,得给我对付点吃饭钱。
在红旗满族乡发现多户村民分散饲养的奶牛的饲料多是玉米秸秆,豆饼,或是混合饲料,每天每头牛的饲料成本都不超过30元。当地的奶牛合作社站长说,饲料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奶蛋白含量,从他们收奶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养殖户送来的奶,蛋白含量在2.8-2.9的占50%,2.9以上高指标的奶占50%。
黑龙江浩源奶业合作社站长关凤春说,想收高指标奶。但收不上来,因为奶户这一块,牛本身出的奶就稀,就出那个奶。
随后在位于双城县幸福乡的庆源牧业,这里是有着900头奶牛的规模牧场。这里每头牛每天的饲喂成本达到了40多元,为提高蛋白还添加了每吨1200元的羊草。但是厂长说,按照DHI来检测的话,还有20%奶蛋白含量达不到2.8。
黑龙江庆源牧业场长薛英峰说,就是增加饲养这块,调整个体牛的营养指标。
薛英峰还说,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规模至少能保障80%的奶品奶蛋白含量达到2.9以上。但是他们所在的双城县,像他这样具备同等实力的牧场不过三家,对于有着22万头奶牛存栏量的双城县来讲,90%以上的散户小规模养殖,难以达到2.9的标准。
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说,原因就是这个时间,它的一个饲料结构,也就是营养结构,牛体状况和气侯条件所影响的。
吴和平认为2.8的数据符合奶牛泌乳期规律,而北方地区奶牛养殖量占全国的82%,其中70%以上是农户散养,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
那么农户养牛到底有没有突破?能否养出奶蛋白在2.95以上的奶牛来呢?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寿瀛说,这并不难,老人来到了江苏省常州市横山镇的这家奶牛合作社进行了调研。
常州横山镇苏农奶牛专业合作社顾春元说,喂的是玉米粉,还有黄豆、豆粕什么,混合的。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寿瀛说,你要给奶牛吃好,奶牛才能给人吃好,如果你给奶牛天天吃的稻草,水葫芦,水花生,在青饲料里面也克扣它,它怎么能让你牛奶里营养成分好呢。
顾春元说,他们每天给牛配备的精料有十几种,达九公斤,除此之外每天还要给牛配备青饲料50公斤,分三次喂食。
常州横山镇苏农奶牛专业合作社张正东说,奶蛋白肯定是就高好。虽然高了之后,成本就要增加但是有回报!
陈建国说,奶蛋白含量是2.8,2.9还是3.0,三个数字表面看起来差异不大,但是实际上事关成本大小。按照他们的计算,蛋白含量每提高0.1%,喂饲料成本就得相应增加五块钱左右。这个合作社实行的是按质论价,他们以奶蛋白2.9为标准,以每公斤牛奶3元钱为相应的定价基础,每高出0.1个蛋白含量就会增加5分钱。同样,每低于0.1个百分点会有相应的惩罚性罚款。计算下来,每产一公斤奶,蛋白含量2.95要比2.8,能多卖1.23元左右。
常州横山镇苏农奶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建国说,你一头牛(一年),那就算300块钱,一头牛一年它就要相差三百。
曾寿瀛的课题组长期对这个合作社进行质量检测,发现,在合作社实施按质论价的体系后,从日常监测数据来看,牛奶蛋白达到2.95的比例占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