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运城市盐湖区发展变化看结构调整之重要性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和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而且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值得欣喜的是,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已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而且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这条路就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运城市盐湖区的发展变化就是例证。
改革开放30年来,运城盐湖区通过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由一个GDP只有1亿多元,仅以生产小麦和棉花为主的纯农业发展为一个集农业、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结构多元、全面发展的经济强区。到2007年GDP已达75.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5.2倍。财政收入达9.2亿元,增长36.9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418元增长到2007年的1201元,增长达27.7倍。分析盐湖区的经验,从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但是“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已经承载不起农业的“基础”地位。以盐湖区为例,改革开放以前,盐湖区是一个以小麦、棉花为主产的纯农区。种植业所占比重高达86.2%,而畜牧业比重只占11.8%,这种高投入、低产出、低收入的结构形式只能使广大农民群众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全区的经济也几乎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盐湖区大力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定粮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板块农业。在适林区域形成以苹果、酥梨、油桃、红枣、核桃等经济林板块;在边远丘陵地区发展畜牧养殖,形成畜牧板块;而在平川,水利、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形成蔬菜板块。同时,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培植农村经济人队伍。先后培育出王过酥梨、北相贡枣、辛曹油桃、刘村庄韭菜、西里庄西瓜等农产品品牌。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如海升果汁、彦昂乳业、炊香食品、宏杰农牧、佳旺食品等也应运而生。在企业的拉动下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的附加值成倍提高,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种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目前,种植业比重下降为79.4%,而畜牧业的比重上升至16.7%。结构的变化,直接带来的是经济总量的上升,2007年可比价计算,经济总量比1978年增长5.35倍。
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它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带来的是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盐湖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大力扶持非公经济。
一是通过放宽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领域,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独资、合资等经济成分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对从事高新技术和国家鼓励行业的民营企业,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三是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力度,在政策、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使非公有经济企业成为盐湖区工业企业的主力军。工业经济内部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一统天下的国有经济在30年的改革中逐步被非国有、股份制经济、合作经济所融合。1978年盐湖区108家企业中,国有和集体经济占71.6%,民营经济仅占28.4%,而2007年,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股份制、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等类型实现总产值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3.3%、52%、9.5%。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拓商引资力度,兴建了盐湖工业科技园区,为非公经济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2.7%。实践证明,县域经济要想保持稳定发展必须依靠和发展非公企业,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发展第三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活水源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不仅成为人们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更是县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盐湖区是传统农业区,“重农轻商”的意识比较浓厚。就在1995年以前,虽然身处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有利地位,但第三产业一直不发达,在经济总量中仅占不足40%,(1978年以前更低,仅为35%左右)。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减免、重金奖励等手段,使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业、文化旅游、租赁服务、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其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在2002年实现50%,2004年突破60%,2007年实现增加值近50亿元,是1978年的86.8倍,年均增长10.6%,所以说,第三产业占据了盐湖经济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在60%以上。而且它对整个经济的潜在拉动还无法估计。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活水源头。
改革开放30年来,盐湖区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小区,一跃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现代化气息浓郁、综合实力较强的经济大区。盐湖区的发展变化过程可以说就是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的过程。
调整产生活力,调整带来生机,调整促进发展,由此可见,结构调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统计局 李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