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蔡志洲:如何通过统计数据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

2009-02-23 11:03阅读:138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字号
200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第30个年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邓小平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GDP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平均每10年翻一番。但是到了2008年,我国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97816倍,翻了四番。这就是说,到2008年,我们提前12年完成了最初设想的至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从中期目标看,16大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在21世纪的前10年,使中国的人均GDP翻一番的经济增长目标,2008年中国经济虽然遇到重重困难,但我们仍然实现了9%的经济增长,GDP总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突破30亿大关并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而且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在本世纪的前10年人均GDP翻番的经济增长目标。因此,无论从长期还是从中期发展上看,我国的经济增长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仍处于稳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但是从短期发展看,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按季度计算的同比GDP增长率出现了加速回落的现象。正确地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对我们克服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坚定信心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中国经济增长
 
  2002年下半年,加速工业化带动了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我们取得了连续510%以上的经济增长。如果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纪录还有可能延续到2008年。伴随着这种高速增长,我们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失衡,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经济调整来解决各种体制的、结构的和发展矛盾。这也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按季计算的GDP增长率开始出现逐季回落的初始原因,我国的通货膨胀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加剧的。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我国按季计算的GDP增长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是逐季回落的。但直到2008年的第三季度以前,这种回落仍然属于相对平缓的经济调整。而到了2008年的第三季度,在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国经济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到,从三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加速下滑的局面。截止200810月,我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是增长的,而到了11月和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开始表现为负增长。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可以看出,9月份发生的金融风暴,到11月份开始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虽然在这一期间第一产业的发展形势相当好,2008年以来保持了逐季上升的局面,2008年四季度的增长率甚至达到了7.2%,但由于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三季度,第二产业增长率回落到了9.0%,在本轮经济周期中首次落到10%以下,而到了四季度,不但第二产业增长继续下滑,到达了6.1%的低点,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开始明显回落,下降到7.4%。这说明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
 
12007-2008年中国按季度计算的GDP及各产业增长值增长率(%
 
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7Q1
13.0
4.4
14.6
12.7
Q2
13.8
3.8
15.4
14.3
Q3
13.3
4.7
14.5
15.0
Q4
12.3
2.7
14.3
13.2
2008Q1
10.6
2.8
11.5
10.9
Q2
10.2
4.0
11.2
10.5
Q3
9.0
5.6
9.0
10.1
Q4
6.8
7.2
6.1
7.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进度统计。
 
  二、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增长数据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我国的经济调整和经济增长数据也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最近,路透社发表了一篇由中国经济主编魏伦(Alan Wheatley)的评论,称“中国经济统计数据迷雾重重令经济学家不知所措”。他引述了多位西方学者的言论,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被“官方操纵”,以“保持社会稳定”。但究竟如何“操纵”,不同学者的观点又有所不同。法国兴业跨资产研究的格伦.马奎尔称,2008年四季度进口下滑速度快于出口,而国内需求驱动力,包括零售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更多表现的是仍具活力而非疲弱,因此他认为中国官员在向下调整数据,为2009年下半年制造一种相对强劲的数据反弹效果。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官方在向上调整数据,他们认为,200812月中国的发电量同比下降了7.9%,为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工业产出的增长率也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出现6.8%的“强劲”增长。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贝哲民(Ben Simpfendorfer)认为,四季度的6.4%的工业增长与6.8%GDP增长率之间是不相符的。
 
  这些学者的评论是不负责任的,他们在对中国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统计制度以及现实的经济活动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做出“官方操纵”的结论,这不但影响他们自己对中国经济增长实际情况的真实判断,也对世界上关心中国经济增长的人们形成误导。
 
  首先,他们对于工业电力消耗和工业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是机械的。在我国,工业确实是电力消耗最大的部门,2007年电力消费量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但在工业部门中,各个行业电力消费情况是不同的。不包含电力部门本身,电力消耗占工业部门总消耗的比重最大的三个部门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这正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如冶金行业11月的增长率为-4.8%12月转为增长0.8%;有色金属行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3%9.5%,石化行业为0.9%4.4%。这些行业的增长所受到的影响在11月份表现得最为明显,12月份虽然有所回升,但除了有色金属行业外,增长率仍然偏低。相对于这些重化工行业而言,我国的低能耗行业也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但从整体上看,所受的影响要小于重化工部门,这就是我国发电量在下降,但工业仍然保持增长的基本原因。
 
  第二,他们对我国工业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是片面的。贝哲民认为2008年四季度的6.4%的工业增长与6.8%GDP增长率之间不相符。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四季度我国的工业增长率是5.7%而不是6.4%6.4%反映的是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长率,即主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增长率。虽然它反映了工业增长的趋势,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增长。这些经济学家在批评中国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楚他所引用的统计指标的含义。虽然工业生产在四季度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但是从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来看,并没有都出现大幅度下滑,有的行业增速还出现了近两年来的新高。从分季不变价增加率来看,农业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达到7.2%,比2008年三季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达到2007年和2008年两年来季度增速的最高点;建筑业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为8.6%,比三季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也到达了2008年年内的新高;批发和零售业2008年四季度的增速虽然比三季度下降了2.4个百分点,但仍然达到了15.2%的高速增长,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除2008年三季度以外的最高增速;金融业2008年四季度增速为15.0%,比三季度提高了4.4个百分点。从2008年数据来看,上述四个行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了30.3%,在2008年四季度6.8%的经济增长中,这四个行业的拉动率为3.1个百分点。因此,仅仅根据工业增长下滑来否定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是占不住脚的。
 
  第三,他们只看到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低估了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四季度,我国的进口和出口都有所下降,但由于前一段时间我国企业为应付原材料的涨价,积累了大量库存,因此在出口小幅下降时,进口却是大幅下降的,这样我国的顺差反而是提高的,达到了1145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50.5%,如果扣除掉汇率和价格上涨因素,上涨幅度至少在15%以上。再看固定资产投资,从2003年本轮经济周期以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对住宅的购买即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内的投资拉动,一直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2003年至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约在GDP增长率的两倍左右,但是到了2008年四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名义同比增长率虽然还保持了22.6%,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只达到16.8%,这和6%左右的GDP增长率是基本呼应的。再看消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达到17.2%。虽然我国目前没有按季度公布支出法的GDP数据,但是从最终需求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下降,净出口和消费增速却在上升,尤其是消费的增长仍然相当强劲,从这些变量与支出法GDP中的有关变量的联系看,如果利用支出法计算GDP增长率,结果可能还会略高于用生产法得到的结果。
 
  第四,他们对中国目前统计制度的了解是肤浅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由计划体系向市场体制的转轨,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也由传统的MPS体系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共同使用的SNA体系,反映在对经济总量的统计上,就是GDP核算代替原来的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和MPS体系的国民收入统计。如果说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官方统计数字更多地要为宣传取得的成就服务,有时甚至出现过弄虚作假的现象(如1958年大跃进中这种现象就非常严重),那么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官方统计尤其是宏观经济统计数字,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说这些数据是“官方操控”的,那么建立在这种虚假数字上的宏观调控也是脱离实际的。但事实是,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决策,从整体上看是科学、合理和正确的,这本身就说明我们进行这种宏观经济决策的数字依据在不断发展完善,对经济运行的描述越来越客观。现在,以官方统计反映的中国综合实力、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如果中国在经济遇到困难时就“操控”统计数据,那么每次“失之毫厘”,加起来就会“谬以千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加,不但需要满足政府在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制订政策和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学术机构、个人和国外的各方面的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所依据的统计数据,和社会上广大统计用户所得到的数据是一致的。如果政府和企业得到的数据是不一致的,即政府得到的是真实的数据,企业得到的则是“操控”的数据,政府的宏观决策就会和企业的整体预期产生背离,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调控效果。因此,我们认为那些指责中国“官方操控”统计数据的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统计体系及其发展仍然还缺乏基本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客观的判断的。
 
  三、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增长前景
 
  我们认为,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政府部门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反映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关系是清晰的,在总体上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从这些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本身的调整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逐渐回落的国内原因,而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加速回落,则主要源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稳健,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中央政府及时果断的决策是分不开的。从各方面的统计数字和实际情况看,中国经济最严峻的时期已经度过,通过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09年有可能实现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
 
  首先看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的再次爆发在全球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发展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形成了连锁反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形成严重冲击,造成生产萎缩和消费下降,直接威胁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首先采取了稳定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如许多国家对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实行了国家担保、出台了稳定股市的措施等,虽然国际金融市场真正走出困境还需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但这些紧急措施对于抑制金融危机的蔓延还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各国经济走出衰退虽然还有待时日,但最恐慌的时刻可以说已经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间合作是各国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为中国保持外向型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条件。2009年春节期间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和有关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扩大贸易和增进合作的双边和多边协议。在我国对美贸易增长放缓甚至为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与欧盟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加强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遏制对外经济贸易负增长的情况,同时也为世界各国逐渐走出衰退贡献了力量。
 
  其次看投资。近几年来,中国在加速工业化条件下的高速经济增长,除了外向型经济的贡献外,投资拉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投资拉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对住宅的购买即房地产业的发展。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2008年四季度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而随着投资在我国最终需求中所占的比重(投资率)不断加大(2007年为42.3%),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加大,因此,中央做出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对我国保持较快平稳的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发展由于各种原因遇到一些困难,解决起来尚需时日,但是在广大中小城市,房地产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这并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更多的取决于我们的国内政策。其他投资领域的情况也是类似的,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1.3%33.5%26.7%,可以看到,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已经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发展水平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正在加快。调整我国的投资和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对我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再看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一直是相当稳定的,虽然近些年来,消费增长慢于出口和投资,但其增长率仍然是相当高的。由于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以及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的欠缺,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消费拉动是不足的。而要通过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的经济增长,就要逐渐地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我们已经看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改善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和预期的方法来扩大消费,已经收到了积极的效果。2009年春节期间,我国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几乎看不到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这预示着中国通过扩大内需来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的前景。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发展,中国的政府统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独立性和透明度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广大社会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服务,这也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民间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和前景的判断,也正是建立在这些反映客观实际的统计数字的基础上的。那些国外学者如果看不到这一基本事实,怀疑我国的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进而怀疑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有说服力。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政府统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从GDP核算本身来看,我国以生产法计算的GDP统计已经相当完善,进度和年度数据都是用生产法公布的,但是以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GDP,目前还只能提供年度数据,而且未公布各个细分类下的平减指数(GDP implicitdeflators)。我们对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分析在口径上是和生产法GDP有差异的,这就影响了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经济增长进度研究。国家统计局已经表示,要尽快地将季度支出法GDP核算加以完善并且公布结果,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我国的政府统计工作尤其是GDP核算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高速经济增长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我们坚信这些工作将会对我国长远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GDP增长率只是初步核算结果,按照我国GDP核算发布程序,将来还有两次修订(即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随着2008年年度GDP数据的修订,可以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数据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
2008
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第30个年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邓小平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GDP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平均每10年翻一番。但是到了2008年,我国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97816倍,翻了四番。这就是说,到2008年,我们提前12年完成了最初设想的至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从中期目标看,16大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在21世纪的前10年,使中国的人均GDP翻一番的经济增长目标,2008年中国经济虽然遇到重重困难,但我们仍然实现了9%的经济增长,GDP总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突破30亿大关并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而且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在本世纪的前10年人均GDP翻番的经济增长目标。因此,无论从长期还是从中期发展上看,我国的经济增长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仍处于稳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但是从短期发展看,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按季度计算的同比GDP增长率出现了加速回落的现象。正确地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对我们克服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坚定信心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中国经济增长
 
  2002年下半年,加速工业化带动了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我们取得了连续510%以上的经济增长。如果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纪录还有可能延续到2008年。伴随着这种高速增长,我们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失衡,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经济调整来解决各种体制的、结构的和发展矛盾。这也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按季计算的GDP增长率开始出现逐季回落的初始原因,我国的通货膨胀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加剧的。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我国按季计算的GDP增长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是逐季回落的。但直到2008年的第三季度以前,这种回落仍然属于相对平缓的经济调整。而到了2008年的第三季度,在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国经济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到,从三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加速下滑的局面。截止200810月,我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是增长的,而到了11月和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开始表现为负增长。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可以看出,9月份发生的金融风暴,到11月份开始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虽然在这一期间第一产业的发展形势相当好,2008年以来保持了逐季上升的局面,2008年四季度的增长率甚至达到了7.2%,但由于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三季度,第二产业增长率回落到了9.0%,在本轮经济周期中首次落到10%以下,而到了四季度,不但第二产业增长继续下滑,到达了6.1%的低点,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开始明显回落,下降到7.4%。这说明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
 
12007-2008年中国按季度计算的GDP及各产业增长值增长率(%
 
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7Q1
13.0
4.4
14.6
12.7
Q2
13.8
3.8
15.4
14.3
Q3
13.3
4.7
14.5
15.0
Q4
12.3
2.7
14.3
13.2
2008Q1
10.6
2.8
11.5
10.9
Q2
10.2
4.0
11.2
10.5
Q3
9.0
5.6
9.0
10.1
Q4
6.8
7.2
6.1
7.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进度统计。
 
  二、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增长数据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我国的经济调整和经济增长数据也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最近,路透社发表了一篇由中国经济主编魏伦(Alan Wheatley)的评论,称“中国经济统计数据迷雾重重令经济学家不知所措”。他引述了多位西方学者的言论,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被“官方操纵”,以“保持社会稳定”。但究竟如何“操纵”,不同学者的观点又有所不同。法国兴业跨资产研究的格伦.马奎尔称,2008年四季度进口下滑速度快于出口,而国内需求驱动力,包括零售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更多表现的是仍具活力而非疲弱,因此他认为中国官员在向下调整数据,为2009年下半年制造一种相对强劲的数据反弹效果。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官方在向上调整数据,他们认为,200812月中国的发电量同比下降了7.9%,为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工业产出的增长率也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出现6.8%的“强劲”增长。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贝哲民(Ben Simpfendorfer)认为,四季度的6.4%的工业增长与6.8%GDP增长率之间是不相符的。
 
  这些学者的评论是不负责任的,他们在对中国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统计制度以及现实的经济活动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做出“官方操纵”的结论,这不但影响他们自己对中国经济增长实际情况的真实判断,也对世界上关心中国经济增长的人们形成误导。
 
  首先,他们对于工业电力消耗和工业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是机械的。在我国,工业确实是电力消耗最大的部门,2007年电力消费量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但在工业部门中,各个行业电力消费情况是不同的。不包含电力部门本身,电力消耗占工业部门总消耗的比重最大的三个部门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这正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如冶金行业11月的增长率为-4.8%12月转为增长0.8%;有色金属行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3%9.5%,石化行业为0.9%4.4%。这些行业的增长所受到的影响在11月份表现得最为明显,12月份虽然有所回升,但除了有色金属行业外,增长率仍然偏低。相对于这些重化工行业而言,我国的低能耗行业也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但从整体上看,所受的影响要小于重化工部门,这就是我国发电量在下降,但工业仍然保持增长的基本原因。
 
  第二,他们对我国工业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是片面的。贝哲民认为2008年四季度的6.4%的工业增长与6.8%GDP增长率之间不相符。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四季度我国的工业增长率是5.7%而不是6.4%6.4%反映的是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长率,即主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增长率。虽然它反映了工业增长的趋势,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增长。这些经济学家在批评中国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楚他所引用的统计指标的含义。虽然工业生产在四季度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但是从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来看,并没有都出现大幅度下滑,有的行业增速还出现了近两年来的新高。从分季不变价增加率来看,农业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达到7.2%,比2008年三季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达到2007年和2008年两年来季度增速的最高点;建筑业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为8.6%,比三季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也到达了2008年年内的新高;批发和零售业2008年四季度的增速虽然比三季度下降了2.4个百分点,但仍然达到了15.2%的高速增长,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除2008年三季度以外的最高增速;金融业2008年四季度增速为15.0%,比三季度提高了4.4个百分点。从2008年数据来看,上述四个行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了30.3%,在2008年四季度6.8%的经济增长中,这四个行业的拉动率为3.1个百分点。因此,仅仅根据工业增长下滑来否定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是占不住脚的。
 
  第三,他们只看到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低估了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四季度,我国的进口和出口都有所下降,但由于前一段时间我国企业为应付原材料的涨价,积累了大量库存,因此在出口小幅下降时,进口却是大幅下降的,这样我国的顺差反而是提高的,达到了1145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50.5%,如果扣除掉汇率和价格上涨因素,上涨幅度至少在15%以上。再看固定资产投资,从2003年本轮经济周期以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对住宅的购买即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内的投资拉动,一直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2003年至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约在GDP增长率的两倍左右,但是到了2008年四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名义同比增长率虽然还保持了22.6%,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只达到16.8%,这和6%左右的GDP增长率是基本呼应的。再看消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达到17.2%。虽然我国目前没有按季度公布支出法的GDP数据,但是从最终需求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下降,净出口和消费增速却在上升,尤其是消费的增长仍然相当强劲,从这些变量与支出法GDP中的有关变量的联系看,如果利用支出法计算GDP增长率,结果可能还会略高于用生产法得到的结果。
 
  第四,他们对中国目前统计制度的了解是肤浅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由计划体系向市场体制的转轨,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也由传统的MPS体系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共同使用的SNA体系,反映在对经济总量的统计上,就是GDP核算代替原来的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和MPS体系的国民收入统计。如果说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官方统计数字更多地要为宣传取得的成就服务,有时甚至出现过弄虚作假的现象(如1958年大跃进中这种现象就非常严重),那么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官方统计尤其是宏观经济统计数字,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说这些数据是“官方操控”的,那么建立在这种虚假数字上的宏观调控也是脱离实际的。但事实是,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决策,从整体上看是科学、合理和正确的,这本身就说明我们进行这种宏观经济决策的数字依据在不断发展完善,对经济运行的描述越来越客观。现在,以官方统计反映的中国综合实力、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如果中国在经济遇到困难时就“操控”统计数据,那么每次“失之毫厘”,加起来就会“谬以千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加,不但需要满足政府在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制订政策和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学术机构、个人和国外的各方面的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所依据的统计数据,和社会上广大统计用户所得到的数据是一致的。如果政府和企业得到的数据是不一致的,即政府得到的是真实的数据,企业得到的则是“操控”的数据,政府的宏观决策就会和企业的整体预期产生背离,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调控效果。因此,我们认为那些指责中国“官方操控”统计数据的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统计体系及其发展仍然还缺乏基本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客观的判断的。
 
  三、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增长前景
 
  我们认为,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政府部门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反映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关系是清晰的,在总体上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从这些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本身的调整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逐渐回落的国内原因,而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加速回落,则主要源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稳健,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中央政府及时果断的决策是分不开的。从各方面的统计数字和实际情况看,中国经济最严峻的时期已经度过,通过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09年有可能实现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
 
  首先看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的再次爆发在全球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发展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形成了连锁反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形成严重冲击,造成生产萎缩和消费下降,直接威胁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首先采取了稳定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如许多国家对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实行了国家担保、出台了稳定股市的措施等,虽然国际金融市场真正走出困境还需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但这些紧急措施对于抑制金融危机的蔓延还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各国经济走出衰退虽然还有待时日,但最恐慌的时刻可以说已经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间合作是各国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为中国保持外向型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条件。2009年春节期间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和有关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扩大贸易和增进合作的双边和多边协议。在我国对美贸易增长放缓甚至为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与欧盟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加强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遏制对外经济贸易负增长的情况,同时也为世界各国逐渐走出衰退贡献了力量。
 
  其次看投资。近几年来,中国在加速工业化条件下的高速经济增长,除了外向型经济的贡献外,投资拉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投资拉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对住宅的购买即房地产业的发展。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2008年四季度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而随着投资在我国最终需求中所占的比重(投资率)不断加大(2007年为42.3%),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加大,因此,中央做出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对我国保持较快平稳的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发展由于各种原因遇到一些困难,解决起来尚需时日,但是在广大中小城市,房地产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这并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更多的取决于我们的国内政策。其他投资领域的情况也是类似的,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1.3%33.5%26.7%,可以看到,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已经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发展水平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正在加快。调整我国的投资和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对我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再看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一直是相当稳定的,虽然近些年来,消费增长慢于出口和投资,但其增长率仍然是相当高的。由于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以及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的欠缺,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消费拉动是不足的。而要通过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的经济增长,就要逐渐地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我们已经看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改善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和预期的方法来扩大消费,已经收到了积极的效果。2009年春节期间,我国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几乎看不到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这预示着中国通过扩大内需来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的前景。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发展,中国的政府统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独立性和透明度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广大社会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服务,这也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民间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和前景的判断,也正是建立在这些反映客观实际的统计数字的基础上的。那些国外学者如果看不到这一基本事实,怀疑我国的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进而怀疑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有说服力。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政府统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从GDP核算本身来看,我国以生产法计算的GDP统计已经相当完善,进度和年度数据都是用生产法公布的,但是以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GDP,目前还只能提供年度数据,而且未公布各个细分类下的平减指数(GDP implicitdeflators)。我们对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分析在口径上是和生产法GDP有差异的,这就影响了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经济增长进度研究。国家统计局已经表示,要尽快地将季度支出法GDP核算加以完善并且公布结果,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我国的政府统计工作尤其是GDP核算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高速经济增长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我们坚信这些工作将会对我国长远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GDP增长率只是初步核算结果,按照我国GDP核算发布程序,将来还有两次修订(即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随着2008年年度GDP数据的修订,可以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数据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