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东:成都市基本单位构成与分布特征

2006-12-18 10:49阅读:251

作者 : 千讯   来源 / 中国统计信息网

字号
 “基本单位”是各级各类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的总称,是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单元,也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要源头和载体。揭示基本单位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结构和趋势,对于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改善经济调控和加强市场监控,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市委提出的“三新”、“三最”目标,提高成都市产业和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尽快把成都建成我国中、西部的经济中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法人单位新增速度逐年加快
 
  2005年底,全市有法人单位67924个,比2001年增长了36.1%,平均每年增长了8.0个百分点。2001年底全市有法人单位49918个,比1996年增加了6021个单位,增长了13.7%,平均每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 20012005的四年间成都市基本单位的增长速度显著加快。
 
  从企业法人的增长速度来看,1996年至2001年的五年间企业法人增加了4333个,平均每年增长了2.8个百分点,而2001年至2005年的四年间企业法人增加18870个,平均每年增长了11.6个百分点。从企业法人所占的比重来看,1996年企业法人占全部法人的比重为68.1%2001年上升到68.5%2005年已占78.1%。可见,成都市近年来政府招商引资、营造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主创业等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都市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产业分布和构成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单位比重上升
 
  从基本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数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看,经过近几年来全市经济发展结构的不断调整,全市三次产业分布和构成有了一定的变化,其逐渐向合理化方向发展。2005年,全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所有法人单位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2%29.09%69.69%,与2001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962.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3.64个百分点。从各类单位的从业人员来看,全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活动单位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37%53.01%46.62%,与2001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236.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7.1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逐渐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解决成都市社会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三、行业优势较为明显,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从行业门类来看,2005年法人单位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单位数分别为15926个和14501个,分别占所有法人单位总数的23.45%21.35%,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2.39%62.60%,这充分表明成都市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从单位的增长速度来看,与2001年相比,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法人单位数由2001年的738个增加到2005年的2125个,增长了1.87倍;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了1.46倍;增长速度超过1倍的还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了1.39倍、1.211.15倍,表明在主导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科研、信息技术、房地产业和居民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在近几年正迅速崛起。(详见下表)
 
2005年与2001年相比增长速度排行前十位的行业
 
行业门类
2005
2001
2005年与2001年相比
单位数
(个)
占总单位
数的比重
%
单位数
(个)
占总单位
数的比重
%
增加
单位数
(个)
增长
百分比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125
3.13
738
1.48
1387
187.9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881
4.24
1172
2.35
1709
145.8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369
2.02
572
1.15
797
139.34
房地产业
3098
4.56
1399
2.80
1699
121.4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566
8.19
2587
5.18
2979
115.1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365
2.01
765
1.53
600
78.43
批发和零售业
14501
21.35
8918
17.87
5583
62.60
建筑业
2929
4.31
2060
4.13
869
42.18
住宿和餐饮业
2112
3.11
1723
3.45
389
22.58
制造业
15926
23.45
13012
26.07
2914
22.39
 
  四、单位分布趋于集中,“块状经济”成为一大特色
 
  (一)城区法人单位总数已超过全市份额的半数
 
  2005年,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法人单位38650个,占全市单位总数的56.90%;企业法人34955个,占全市企业法人总数的65.85%,与2001年相比,单位数分别增长了58.39%71.40%,单位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8.026.24个百分点。占全市单位份额相对较少的“二圈”和“三圈”的区(市)县的单位数呈现减少的趋势,“二圈”和“三圈”的法人单位数占全市单位总数的比重从2001年的22.75%28.37%下降到2005年的20.5722.52%,分别下降了2.185.85个百分点;企业法人单位数也从2001年的19.13%21.26%下降到2005年的18.46%15.69%,分别下降了0.675.5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成都市基本单位特别是企业的分布呈现向中心城区集聚的特点。(详见下表)
 
2005年与2001年成都市分圈层法人单位对比情况
 
地区
  
2005
2001
2005年与2001年相比
全部法人
(个)
 
全部法人
(个)
 
全部法
人增长
(±%
 
企业法人
(个)
企业法人
(个)
企业法人增长
(±%
成都市
单位数
67924
53082
49918
34212
36.07
55.16
一圈
单位数
38650
34955
24402
20394
58.39
71.40
所占比重(%
56.90
65.85
48.88
59.61
16.40
10.47
二圈
单位数
13975
9801
11355
6546
23.07
49.73
所占比重(%
20.57
18.46
22.75
19.13
-9.55
-3.50
三圈
单位数
15299
8326
14161
7272
8.04
14.49
所占比重(%
22.52
15.69
28.37
21.26
-20.60
-26.21
 
  (二)“块状经济”已成为成都市经济格局中的一大特色
 
  从单位分布地区来看,金牛区、武侯区、青羊区法人单位总量均超过7000个,法人单位总数达27009个,单位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108个单位,法人单位占全市单位总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31.62%上升至2005年的39.76%,企业法人单位占全市的比重从2001年的38.34%上升至2005年的46.11%,可见,金牛区、武侯区、青羊区三区单位集中程度较高;从城区以外的区(市)县来看,2001年至2005年企业法人单位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双流县,增长了1.10倍,其次是新津县、温江区和郫县,分别增长了96.26%86.23%64.91%,形成了从市中心至城西、城南延伸的一个单位密集带。(详见下表)
 
2005年与2001年成都市分区(市)县法人单位对比情况
 
   
2005
2001
2005年与2001年相比
全部法人
(个)
 
全部法人
(个)
 
全部法人增长
±%
 
企业法人
(个)
企业法人
(个)
企业法人增长
±%
成都市
67924
53082
49918
34212
36.07
55.16
高新区
3906
3745
1713
1558
128.02
140.37
锦江区
3620
3108
3051
2399
18.65
29.55
青羊区
7562
6531
5662
4513
33.56
44.72
金牛区
9182
8354
5937
5065
54.66
64.94
武侯区
10265
9592
4184
3538
145.34
171.11
成华区
4115
3625
3855
3321
6.74
9.15
龙泉驿区
2150
1570
1925
1238
11.69
26.82
青白江区
1778
1140
1585
875
12.18
30.29
新都区
2801
2085
2830
1822
-1.02
14.43
温江区
1301
853
1028
460
26.56
85.43
双流县
3848
2776
2431
1316
58.29
110.94
郫县
2097
1377
1556
835
34.77
64.91
金堂县
1604
551
2084
753
-23.03
-26.83
大邑县
1935
1052
1525
704
26.89
49.43
蒲江县
971
456
1167
561
-16.80
-18.72
新津县
1742
1156
1056
589
64.96
96.26
都江堰市
2123
1094
1736
983
22.29
11.29
彭州市
2597
1554
2178
1162
19.24
33.73
邛崃市
2116
1233
1738
847
21.75
45.57
崇州市
2211
1230
2677
1673
-17.41
-26.48
 
  从行业分布上看,位居全市单位总量第一的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双流县、武侯区、新都区、金牛区和青羊区,这五个地区制造业单位总数都超过了1000个;位居第二的批发、零售行业主要分布在四大集群区域,一是围绕市中心及其附近的服装及日用品专门批发和零售业,二是位于金牛区沙河源街道办事处一带的金属及金属矿批发和零售业,三是位于武侯区跳伞塔街道办事处和望江路街道办事处的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批发和零售业,四是位于成华区猛追湾、建设路和万年场的机械设备及电子、化工产品的批发和零售业,“块状经济”已成为成都市经济格局中的一大特色。
 
  五、非公有制经济阵容强大,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成都市各类单位的发展呈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相互融资联合,国民经济中各种所有制形式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料显示,2005年成都市内资单位66916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88个,外商投资企业620个,分别占总数的98.52%0.57%0.91%。公有制单位13787个,占20.30%;非公有制单位54333个,占79.70%,比2001年上升了19.4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单位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2005年,成都市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单位数量和结构变化较大,与2001年相比,国有、集体、联营的单位分别减少了16.32%45.6833.26%;私营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分别增长了90.17%72.41%。从单位所占比重来看,国有、集体所有制单位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7.4411.78个百分点,而私营、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比重上升了10.878.78个百分点。虽然公有制单位数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据基本单位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05年成都市公有制单位资产总计占所有单位的54.58%,因此,其主体地位并未改变,公有制单位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从各类企业来看,成都市近年来一贯坚持鼓励和支持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不断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增长较快。2005年,成都市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25964个和16779个,分别占全市单位总数的38.22%24.70%,与2001年相比,在全部单位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0.8715.08个百分点。上述变化进一步表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成都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机关法人单位数减少,科技文化行业得到发展
 
  全面推进精简政府机构是党的“十五大”及“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05年,成都市机关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数与2001年相比,分别减少了25.68%10.10%,在控制机构膨胀、裁减冗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在建设人才强市、科技强市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背景下,成都市研究与实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教育和文化行业的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法人单位数从2001年的3917个增加到2005年的5736个,增长了46.44%,从业人员数从23.8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9.65万人,增长了24.61%。(注:本处文化行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
 
  七、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2005年,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94个,比2001年净增加1037个,增长了81.64%,依照《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中的划分标准,成都市2005年大中型企业有609个,仅占全市企业单位总数的1.15%,因此,促进企业发展,培育大型集团和大中型企业、形成竞争力强的“大块头”企业,将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成都市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05年,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单位有49626个,占93.49%,其中又以20人以下的企业为主,占全部企业法人的55.16%;从全年营业收入看,成都市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较多,这部分企业单位有36695个,占企业总数的69.13%;从资产总计看,成都市企业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有35626个,占企业总数的67.12%。从分行业来看,2005年成都市共有工业企业16830个,占全市所有单位的24.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375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4.23%2005年成都市有批发、零售业企业14501个,占全市所有单位的21.3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只有314个,仅占全部批发、零售业企业的2.17%。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将大大提高,我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严酷的市场竞争,经济不稳定因素也将增多,因此,在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必须发挥优势产业,组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以增强成都市企业的竞争力。
 
  (二)加强对“三圈”地区的招商引资,缩小地区差异
 
  资料显示:2005年,成都市基本单位在各地区间分布不均衡,且差距正在拉大。2005年,在成都市所有区(市)县中,基本单位最少的是蒲江县,单位数仅971个,而最多的是武侯区,单位数达10265个,是蒲江县的10.57倍;从单位集中程度看,五城区(含高新区)加上经济较发达的双流县,单位数已占据全市62.57%,单位密度每平方公里约46个单位,远远高于全市每平方公里6个单位的平均密度;从企业法人的增长速度来看,与2001年相比,全市大部分区(市)县的单位数都在快速增长,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三圈”的蒲江县、崇州市和金堂县的单位数却在减少,分别减少了18.72%26.48%26.83%。基本单位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出全市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资源的研究,有的放矢的扩大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三)积极加强规划引导,努力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成都市中小企业大军异常强大,2005年,全市共新增中小企业法人单位8900余个,是全省新增单位的一半,因此,如何规划和引导这些企业将是成都市经济工作的难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业向园区集中”、“以产业为支撑”的原则,应积极推动成都市中小企业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推动高新区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经开区汽车制造和航天产业集群、青羊区航空制造产业集群、青白江区冶金建材产业集群、双流临空经济及光电产业集群、武侯鞋业产业集群、新都和崇州家具产业集群、金堂纺织产业集群、蒲江县的特色食品业产业集群等加快形成。
 
  (作者单位:成都市统计局)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