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亮等:盐城市城乡协调发展比较分析

2006-12-21 10:45阅读:169

作者 : 千讯   来源 / 中国统计信息网

字号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盐城作为全省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农业大市,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如何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城乡统筹发展,是盐城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盐城目前城乡发展的现状及与全省各市进行对比,有利于认清形势,找准差距,明确方向,加快盐城市“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的步伐。

  一、盐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现状以及与差距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以来,盐城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坚持把富民作为第一责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经济、群众经济和主流经济来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盐城市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同时,实施了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同时,城乡经济的内在联系更为密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机制正在形成。首先,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对城镇的支持作用不断增强。全市粮食、棉花、油菜、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十五”期间,盐城市年均粮食总产量450万吨以上;年均棉花总产登上了400万担,2004年创造了554万担的历史最高纪录;2005年油菜总产量44.4万吨,肉类总产63.3万吨, 禽蛋总产76.4万吨,保障了有效供给。其次,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十五”以来,盐城市始终坚持把做大城市作为第一载体,以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为龙头、中等城市为支撑、特色小城市为节点,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2005年末,市区人口达152万人,建成区人口达65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3.72平方公里,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49万人;全市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5.6%上升到2005年的41.7%,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的25.7%提高到2005年的35.7%。第三,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购买和消费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拉动了工业与服务业生产的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8%,预计今年增长11%,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05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5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5.3%,是2000年的1.8倍,农民对家用电器和工业品的需求明显增加。随着富民进程的加快,盐城人切身感受到了改革与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实惠。
 
  总体上看,盐城市城乡发展在诸多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盐城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低于苏南、苏中地区。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从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来看,盐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十五”期间城乡收入年均增速相差3个百分点。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580元和4893元,城乡收入比由2000年的1.9扩大到2.2,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接近。从全省各市来看(见表1),“十五”期间全省各市城乡收入差距均呈扩大之势,经济发达的地区差距相对较小,经济落后的地区差距相对较大。虽然盐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但2005年盐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苏南、苏中8市,也低于徐州605元,列全省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苏南、苏中8市,高于徐州450元,列全省第8位,均处于中下游水平。
 
1:“十五”时期全省各市城乡居民收支情况对比表
 

 
城乡居民收入比
(农民收入为1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
(农民支出为1
2000
2005
2000
2005
 
1.9
2.3
2.3
2.4
 
2
2.4
2.8
2.4
 
1.6
2
1.8
1.8
 
2.2
2.5
3.3
2.7
 
1.9
2.1
2.1
1.9
 
1.7
1.9
1.7
1.8
 
2.1
2.3
2
2.2
连云港
2.5
2.6
3.1
2.8
 
2
2.3
2.1
2.5
 
1.9
2.2
2.3
2.4
 
1.9
2.2
2.2
2
 
1.8
2.1
1.9
1.9
 
2
2.2
2.1
2.4
宿 
1.6
1.9
1.9
1.9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2005年盐城市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7293元和301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29元和551元。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呈持续扩大之势,“十五”时期盐城市城乡消费支出比由2.3扩大到2.4,且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一直高于城乡收入比。
 
  2005年盐城市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1%43.5%,比2000年下降1.6个和13个百分点。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呈缩小之势,2000年农民恩格尔系数高出城镇居民17.8个百分点,到2005年缩小到6.4个百分点。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依然明显,2005年全市每百户农民拥有的彩电为87台,电冰箱31台,照相机3架,空调机12台,家用电脑3台,分别相当于全市城镇居民的64%16.1%14%15.8%8.6%,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的83.1%86.1%44.8%54.1%25%2005年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7373元,虽高于苏北4市,但仅占苏南平均水平的26.3%,苏中平均水平的55.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平方米,分别比苏南、苏中和苏北平均水平低0.65.6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 高于苏北平均水平4.5平方米,低于苏南、苏中平均水平21.610.7平方米。
 
  (三)三次产业发展的差距
 
  随着盐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盐城市三次产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九五”时期盐城市的三次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6%12.7%14.8%,第二、三产业比第一产业高6.18.2个百分点;“十五”时期第二、三产业年均增速比第一产业高117.4个百分点。与全省各市相比,盐城作为农业大市和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供给比较充足,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较强,不仅第一产业总量大、占GDP的比重高、增长速度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盐城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97万元/人年,高于全省的1.03万元/人年(见表2)。但同时也要看到,盐城市三次产业的速度和效益的协调性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从全省情况看,盐城市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第二、三产业的增速和效益与全省各市比还有较大差距。
 
22005年全省各市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和劳动生产率对比表
 

第一产业增速(%)
第二产业增速(%)
第三产业增速(%)
三次产业增速比(一产增速为1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一产为1)
2.9
16
14.9
1:5.5:5.1
1.03
6.67
4.21
06:04.4
2.7
17.9
13.4
1:6.6:5.0
1.88
9.12
7.93
1:4.8:4.2
4.2
15.7
14.8
1:3.7:3.5
1.41
10.64
11.09
1:7.5:7.8
4
15
17.9
1:3.8:4.5
0.93
4.81
3.02
1:5.1:3.2
5
16.3
14.8
1:3.3:3.0
1.73
6.17
5.65
1:3.5:3.2
0.2
15.3
16.3
1:76:81.5
3.43
11.57
10.21
03:04.4
2.8
19.1
14.4
1:6.8:5.1
1.19
4.63
3.68
03:08.8
连云港
3.3
19.9
14.9
1:6.0:4.5
0.94
3.39
2.35
1:3.6:2.5
4.2
19.5
14.6
1:4.6:3.5
1.07
4.66
1.74
1:4.3:1.6
6.8
18.6
14.2
1:2.7:2.1
1.97
5.03
2.92
1:2.5:1.4
6
17.2
14.3
1:2.9:2.4
1.78
4.93
3.87
1:2.7:2.1
3.1
15.1
16.6
1:4.9:5.4
1.09
7.72
6.82
07:06.2
4.4
17.2
15.4
1:3.9:3.5
1.29
4.74
3.03
1:3.6:2.3
宿
2.6
21.3
16.6
1:8.2:6.4
0.89
2.27
1.34
1:2.5:1.5

 
  (四)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
 
  “十五”期间,盐城市规模以上农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有所上升,由期初26.1%上升到39.8%,所占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农村投资总量在全省列第6位,但与苏南、苏中地区差距依然明显,2005年盐城市农村投资仅相当于苏州的30.2%、南通的57.9%,这与盐城市500多万农村人口的总规模不相匹配,与全省农业大市的地位不相匹配,与农业的总规模也不相匹配。2005年盐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5.6%,而规模以上农村投资仅占全省的7.2%。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设施相当脆弱,长期以来,受公共产品供给政策的影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相对比较齐全,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十五”期间市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高达450亿元,超过建市20多年的总和,相当于同期农村全部投资的3倍以上,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较少。
 
32005年全省各市城乡投资情况对比表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城乡投资比
(农村投资为1
 
 
 
8639.7
6211.9
2427.8
2.6
 
1358.1
1116.4
241.7
4.6
  
1313.4
890.8
422.6
2.1
 
524.5
435.2
89.3
4.9
 
746.4
534.7
211.7
2.5
 
1812.8
1233.8
579
2.1
 
672.1
370.7
301.4
1.2
连云港
282.1
220.3
61.8
3.6
  
268.3
232.5
35.8
6.5
 
438.9
264.3
174.6
1.5
 
392.4
295.6
96.8
3.1
 
340.7
262.8
77.9
3.4
 
328.5
218.7
109.8
2
宿 
149.9
124.6
25.3
4.9

 
  (五)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盐城市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十五”期间盐城市城镇化水平虽然得到明显提高,但与全省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37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苏南、苏中8市,而且还低于徐州2.32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南京市比盐城市高出34.57个百分点,存在较大的差距。
 
42005年全省各市城镇化率对比表
 

 
城镇化率(%)
全 省
50.1
 
76.3
 
67
 
44.05
 
60.4
 
65
 
45.75
连云港
38.11
 
37.49
 
41.73
 
48.26
 
59.1
 
45.32
宿 
31.46

 
  总体来看,盐城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较大,落实情况较好,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在统筹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由于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财政实力不强,农村人口较多,“三农”问题突出,盐城市城乡发展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投入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均相对落后,尚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盐城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低于苏南、苏中地区,在苏北也仅处于中上游水平,推进全市城乡协调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二、加快盐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必须从盐城市的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以“三化”带动“三农”,增加农民收入;加强 “三个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工兴农,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带动农民增收。盐城市十强乡镇的成功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发达乡镇经济腾飞的翅膀。而在盐城市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至工业的收入仅占3%,比2000年下降2.2个百分点,加快乡镇工业发展显得非常迫切。要牢固确立“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根本在抓招商,抓招商主要围绕抓工业”的观念,按照“大工业”的思路,以抓工业的办法和劲头抓农业。坚持把培植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镇工业支柱企业,作为盐城市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坚持做大与做强并重、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扶持小巨人企业与培育成长型企业并重,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乡镇工业规模骨干企业。重视发展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培植特色经济,培植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乡镇。把工业园区作为加快乡镇工业化进程的主阵地,坚持以园区兴工,以工兴农,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
 
  (二)致富农民,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业增效。“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增收是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通过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实施,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坚持“民办、民管、民有”的原则,进一步支持农民合作经营组织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面对加入WTO的新情况,应把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扶持的重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连锁店,加速连锁超市配送基地的建设,实现盐城市农产品由集市向超市、由本地向外地、由国内向国外的战略转移。
 
  (三)减少农民,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转移,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创造越来越少的社会财富,农民收入肯定不会提高。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盐城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要抓住盐城市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机遇,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以城镇向农村扩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思路来经营城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尽快推进制度创新,消除对农民进城打工的歧视性规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农民自由进城,逐步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严禁收取赞助费和借读费。保持流动就业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使农民形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保持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四)立足治本,全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创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解决“三农”问题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立足于治本。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化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
 
  (五)完善政策,全力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要向农村倾斜,重点解决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二是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增加对气象、病虫疫情监控和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减轻农民损失;调整农产品补贴政策,改变农产品补贴环节,由暗补变为明补。在投资管理体制上,支农资金的分配、管理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后续管理由计委、科技和农口等主管部门负责,解决“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的现象。三是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的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让利于民,减轻农民负担。四是调整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分配政策,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础教育投入比重,改变现行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的不合理状况。五是明确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取向,强化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六是改革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集体与个人共同筹集医疗卫生费用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的医药及预防保健费支出的农村医疗保健制度。七是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总之,要用足、用活、用好各类扶持政策,为盐城市提前进入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明亮 韦晓霞  单位:盐城市统计局)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