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20%。但进入12月后,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连续多日明显贬值,并创出0.73%的单日最大跌幅。这个现象一时间引发了国内外的诸多猜想:在国际金融形势恶化、中国出口持续放缓的形势下人民币会否一改延续三年的升值趋势,而进入一个持续贬值的周期?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呢?
第一,除日元外,最近美元几乎对所有货币都在升值。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的中心,美元却持续走强。自8月初以来,美元对欧元汇率上涨了23.8%,对英镑汇率上涨了33.3%,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升幅更大。美元升值的主要原因是,过去四个月,由于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纷纷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大量资本从问题国家、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回流到美国,寻求安全的投资领域,形成了对美元资产需求的突然大幅增加。在美元升值的同时,人民币也相应大幅升值,对欧元升值22.8%,对英镑升值32.2%。人民币有效汇率在过去4个月中的升值幅度,超过了过去4年。美元的快速升值有其特殊性,而人民币也随美元走强就没有多少合理的因素了,更不能反映我国出口所面临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继续对美元升值,是严重背离国际货币市场实际情况的。
第二,美国出现商品贸易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2007年美国商品贸易赤字为8113亿美元,对中国贸易赤字创2563亿美元的历史性水平。但实际上,中美贸易逆差根本原因不在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低。美国的贸易赤字是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和美元本位制造成的。在经济全球化和利益驱动下,美国大量企业向国外转移或将生产外包,产业结构日益虚拟化,必须从国外进口大量商品,即使不从中国进口也必须从其他国家进口。因此,不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多少都不可能改变美国保持巨额外贸逆差的基本格局。美元本位制也使美国在全球享受铸币税收益,刺激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国内需求,从而为美国国际贸易逆差越来越大提供了条件。还要看到,我国对美贸易的大量顺差是亚洲许多经济体的叠加效应,是综合结果。我国与东南亚、东亚国家和地区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大量原材料、零部件,经过生产加工后再向美国出口。中国大陆成了亚洲地区大量商品的集中出口地,也被推到了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风口浪尖。
第三,当前人民币确实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冲击力大,波及范围广,已迅速演变成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并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陷入衰退。由于美国和欧盟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2%,美欧经济的衰退必然给我国出口带来巨大的压力。11月我国出口同比负增长2.2%,为2001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凸现了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国外需求大幅放缓和出口形势日益严峻,而且东南亚、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在大幅贬值,更是加重了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第四,人民币不会对美元大幅贬值。从理论上说,影响一国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外汇市场的买卖、贸易顺差、物价水平、货币政策、政治因素。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略有贬值这一变化,是对前一段时期随美元大幅升值后的一种微小回调,是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一种合理反映,体现了人民币对国际货币汇率的一种十分顾全大局和极有限度的调整。不到1%的贬值幅度相对于前期20%的升值幅度来说,不值一提,国际、国内也大可不必对此多加猜测。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人民币也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保持强势,持续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回想当年,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面临着大幅贬值的环境,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为应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也不需要通过使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办法去增加出口竞争力。我们主要应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降低成本和适销对路来提高竞争力,并实行出口多元化战略。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阐述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提出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这为当前复杂的汇率变化局势指明了方向。中央此时明确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不仅有助于引导和改善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预期,稳定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再次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历史将再次证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汇率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