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山西当前经济周期(2001-2008年)年均增长12.5%左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创造了山西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对比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各经济周期运行变化,当前经济周期呈现速度加快、工业化程度提高、投资拉动增强、在中部崛起中贡献加大等主要特征。
回顾过去30年,山西经济运行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运行趋向,即十年左右一个周期,分别为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8年三个经济周期。各项宏观数据显示,山西经济正在进入当前经济周期的尾部,即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第三个较长经济周期的“底部”。分析本轮周期山西经济运行轨迹,把握与前几个周期、全国以及中部省份比较中所具有的特征,对正确认识未来经济运行变化,使经济尽快进入新一轮的平稳较快发展周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经济发展速度快、波幅小,彰显宏观经济运行日臻成熟
速度快。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山西经济增长潜力呈现逐期加快的趋向:1981-1990年(即第一个经济周期)GDP年均增长8.7%,1991-2000年(即第二个经济周期)提高到10.3%,进入新世纪以后的7年(即当前经济周期的前七年)进一步提高到13.1%。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连续五年以上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时期有两个,第一个是1992-1997年,期间年均增长12.0%,第二个是2001-2007年,期间年均增长13.1%,比起第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当前经济周期高速增长时期长,且增速快。
波幅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西省国民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即:1981-1990年,经济增长最高点(1984年21.6%)与最低点(1981年0.8%)相差20.8个百分点;1991-2000年,经济增长最高点(1993年13.1%)与最低点为(1991年4.2%)相差8.9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周期缩小11.9个百分点;当前正处在第三个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本轮周期尚未结束,从目前看,本轮周期的最高点是2004年(15.2%),最低点为为2001年(10.1%),两者相差5.1个百分点,比第二个周期又下降了3.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波幅缩小,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更趋成熟。
二、领跑中部、与全国差距缩小,新世纪首次实现翻番
中部增速最快,是唯一实现连续七年两位数增长的省份。当前周期山西经济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0.2%)2.9个百分点,且位居中部之首,2001-2007年,中部六省平均增速分别为山西13.1%、河南12.3%、江西11.9%、安徽11.3%、湖北11.2%、湖南11.1%;是中部六省中唯一实现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的省份,2001-2007年,江西连续两位数增长有6年,河南5年,安徽、湖北、湖南均为4年。由于经济较快增长,山西人均GDP由2000年的中部第二位升至2007年的首位。
发展水平与全国差距缩小。对比改革开放30年来山西经济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轨迹可以看出,山西经济走了一个明显的“V”字型。80年代中期以前,山西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但此后出现了山西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其累积作用导致山西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1985年山西人均GDP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7.7%,1994年下降到67.5%,之后开始缓慢恢复,到2000年恢复到72.8%。进入新世纪,山西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经过多年积累,2005年人均GDP达到12495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9.0%,比2000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至2007年人均GDP达到16945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9.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人均GDP实现第一个翻番。依托资源优势,山西经济在能源、冶金等主导产业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业绩,上世纪分别于1988年、1996年提前实现GDP翻一番和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在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据测算,2006年山西人均GDP已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用时6年,比上世纪总量翻一番还缩短两年。
三、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化助其发力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山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蓬勃发展。先后涌现出古城乳业集团、粟海集团、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现代农业企业集团;雁门乳业、水塔、六味斋、沁州黄、檀山皇等一批辐射农村、带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得到提升,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23.7亿元,比2000年增长3.3倍;全省初步形成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生产区和中南部果菜生产区为标志的特色农业区域化格局,形成了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4大特色产业,绿色产品认证量居全国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束了低速徘徊的局面,由2000年的1905.61元/人连续跨越2000元和3000元两个大关,跃升为2007年的3665.66元/人,在全国位次前移。
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产出结构也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1981-1990年山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5.6%下降至18.8%,期间平均比重为20.2%;1991-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由14.7%下降到9.7%,期间平均比重为13.5%;2001-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由8.4%下降到4.7%,期间平均比重为6.9%,分别比前两个周期下降13.3和6.6个百分点。山西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加速下降,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事实。
四、工业化加速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趋优同行
工业化加速发展是当前山西经济周期最明显的特征。2007年工业增加值为2000年的2.8倍,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GDP增长2.8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0.6%提高到2007年的54.8%,超过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增强。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工业比重仅上升2.6个百分点。山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转变传统产业增长方式、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的步伐。
传统产业新型化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加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巩固、拓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新型化,使山西走上一条建设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的科学发展之路,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2007年全省传统产业新型化水平达到43.52%,比2000年提高32.9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4.71个百分点。煤炭工业新型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省煤炭资源回采率由30.8%提高到69.89%,煤炭洗选率由36.0%提高到65%,采煤百万吨死亡人数由1.85人下降到0.748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37%。焦炭工业新型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省大机焦产量比重提高到85.89%,焦炉煤气利用率提高到65%,焦油回收率再次突破新型化标准确定的40%下限,为42.67%。冶金工业新型化水平加快。2007年,全省板管带材比率由2006年的61.91%上升到74.92%。全省电力工业新型化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省30万千瓦以上机组及综合利用机组装机容量比重上升到75%,高效脱硫机组装机容量比重上升到64.19%,空冷发电机组装机容量比重上升到37.33%。
新兴产业和接替产业快速扩张,产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全省新兴产业规模化水平2007年达到38.42%,比2000年的10.84%提高了27.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3.94个百分点。机电装备工业出现近年来少有的超常规增长,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6年的85.11%提高到2007年的85.92%;机电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34.18%提高到3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特别是晋药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全省医药制造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创历史最好水平,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分别达到53.76亿元、3.89亿元和7.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1%、121.17%、58.36%,占全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41.80%、48.16%、56.16%。
五、服务业高增长与占GDP比重回落现象并存
我国服务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认识提高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对山西这样一个资源型省份来说,尤其如此。建国以来,直至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目光更多关注的是物质生产的积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特别是本轮周期以来,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服务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2001-2007年,山西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2.2%,分别高于1981-1990年(11.5%)、1991-2000年(11.6%)的0.7和0.6个百分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三个经济周期增速最快的时期。2001-2007年,山西服务业占GDP比重38.4%,大大高于1981-1990年的29.2%,略低于 1991-2000年的39.8%。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占国民经济的份额逐年下降,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44.5%下降至2007年的35.3%,下降9.2个百分点,是以往周期不曾出现过的。产业及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困绕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2000年以来,山西省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展开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并取得不小的成就,但伴随近年来煤焦铁等资源类产品市场价格的一路走高,山西省畸重的产业结构不降反升,至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山西煤焦铁电等传统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68.09%上升到82.66%。2007年以来,“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全省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升温。特别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山西省在“三个发展”中将转型发展视为实现山西科学发展的关键,从政策层面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进一步引导、鼓励、支持、调控的办法和措施,将为山西省转型发展注入更强的推动力。
六、消费贡献走弱,投资构成逆转
经济增长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需求常被人们看作经济增长的车轮不断前行的动力源。一个地区需求结构的变化,在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从山西省改革开放以来“三大需求”的变化来看,呈现出消费需求实际增长率波动较小,对国民经济贡献相对平稳;投资需求增速起伏较大且惯性强,体现政府“扩张”或“紧缩”经济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流出-流入)自身变化较大,但占GDP的比例很小,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而从本轮周期需求变化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周期的新特点:
消费、投资对国民经济贡献力量对比出现新变化:消费率低于投资率,且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至2003年,山西省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一直高于投资需求,就是说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一直大于投资的贡献,本轮周期以来,山西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走弱,投资需求贡献增强,直至2004年,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山西消费率低于投资率且二者差距逐年扩大。从全国看,消费率同样持续走低,但未出现低于投资率的现象。在消费需求中,占主体的居民消费率本轮周期平均水平仅为34.6%,分别比第一、二个周期下降12.6和6.4个百分点。面对当前新形势,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对保增长的意义空前凸现。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未来,山西消费、投资格局将出现积极变化。
三次产业投资构成出现新逆转:二产投资重新回升,三产投资再度回落。观察各周期三次产业投资构成变化,同样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一产投资一直较为平稳,二三产业投资则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格局。一产投资比重三个周期分别为3.1%、2.3%和2.9%,高低落差仅0.8个百分点,二产投资由第一周期的59.4%降为第二周期的47.3%,下降12.1个百分点,第三周期则重新拉升到55.7%,比第二周期上升8.4个百分点,与此相应,三产投资由第一周期的37.5%快速提升到50.4%,上升12.9个百分点,第三周期则重新回落至41.4%,比第二周期下降9个百分点。在市场经济由起步到成熟,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投资主导型经济仍然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并进而影响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山西投资结构的变化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当前经济周期山西工业化的加速发展。
七、传统产业增长趋向极限,转型发展刻不容缓
山西是全国典型的资源性省份,过去为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变革来看,山西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为解决国民经济瓶颈制约、提前实现翻两番战略目标,发挥了具大作用,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工业化速度加快,对能源、冶金等需求猛增。2007年山西实现GDP 5733.4亿元,是2000年的2.4倍(可比价),人均2207美元/人,山西四大主导产业(煤、焦、冶金、电力)均为2000年的2倍以上。但以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人均10000美元计算,实现山西经济现代化还需要GDP规模放大5倍,但受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产业再增长5倍的可能性极小,其中煤焦产业已接近量的极限,个别地市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经济增速下滑,有的地市由于高能耗、高污染受到“区域限批”,能源结构性超耗现象严重。在今后中长期发展中山西主导产业的主要任务是产能的集中及效益的提高,它们对GDP规模放大的作用将逐渐弱化,山西今后的发展必须向其它产业转移,这种趋势已经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省委、省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将“转型发展”作为“三个发展”的首要目标,给山西这样一个资源型省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且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