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09-02-03 03:02阅读:123

作者 : 未知   来源 / 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字号
  2008年,湖北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消费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结构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当前影响居民稳定增收和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仍然过高地依赖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城乡居民就业都存在较大压力,等等,都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过600元,收入水平跃上新台阶
 
  2008年,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尽管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冰雪灾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攀升和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传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全省各地通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行一手抓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一手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最大程度地克服了雨雪冰冻灾害、农业生产成本上扬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再上新台阶,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步入4000元新台阶,达到4656.38元,比上年增加658.97元,增长幅度达16.5%。分市(州)看,增收额在700元以上的有武汉市(增加978元)、随州市(增加790元)、襄樊市(增加766元)、荆州(增加749元)、孝感市(增加721元)和鄂州市(增加703元)。恩施州和十堰市两个主要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额分别为376元和351元,比上年增长17.5%14.1%
 
  (一)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增收特点
 
  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在收入中的比重继续提高,第一产业因价格因素增收显著,转移性收入继续增加。2008年农民增收构成及贡献率情况见下表:
 
1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增收构成及贡献率情况表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构成
对农村居民
增收的贡献率(%)
2008年(元)
2007(元)
增加绝对额
+-
增长率(%)
全年纯收入合计
4656.38
3997.48
658.90
16.5
100
1.工资性收入
1742.33
1454.50
287.83
19.8
43.7
2.家庭经营收入
2690.83
2379.82
311.01
13.1
47.2
# 第一产业收入
2402.79
2136.10
266.69
12.5
40.5
3.财产性收入
40.82
37.70
3.12
8.3
0.5
4.转移性收入
182.40
125.46
56.94
45.4
8.6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拉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一是种植业在主要农产品量增价涨的前提下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据调查,2008年全省农民种植业现金收入为1726.76元,比上年增加128.18元,增长8.0%。以粮食为例,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227.23万吨,增产41.79万吨,增产1.9%;农民出售粮食的综合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1.70元,上涨幅度达到14.1%,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出售粮食得到的现金收入为649.69元,比上年增加87.19元,增长15.5%
 
  二是畜牧业在转变生产方式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中得到快速增长。2008年湖北畜牧业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使畜牧业得到了迅速恢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从畜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432.43元,比上年增加79.10元,增长22.4%
 
  三是水产业实现产量、效益双双增长,农村居民从水产业获得的纯收入增加。2008年全省渔业继续实施“大水产”战略,着力突出“三大安全”(即渔业生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产安全)和“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即综合生产能力、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资源环境养护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管理能力),全省水产业仍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直接带动了农村居民增收。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渔业纯收入为198.36元,比上年增加50.27元,增长34.0%
 
  四是林业在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农村居民增收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从林业中得到的现金收入为55.24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7.0%。如果加上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农村居民人均林业现金收入可达70.97元。
 
  2、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继续扩大,工资性收入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
 
  2008年前三季度,湖北乃至全国经济呈现强势增长格局,社会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用工的需求稳步扩大,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就业空间,尽管在第四季度,遭受金融危机冲击而导致大量外出农民工回流,但全年外出从业人数仍达到710.68万人,比上年增长4.5%
 
  前三季度,湖北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353.64元,比去年增加253.06元,增长23.0%,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报酬人均增加88.95元,增长25.6%,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增加154.26元,增长22.8%。进入四季度,金融风暴、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出口受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及沿海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不少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倒闭,从而引发了企业减员,外出务工人员被迫提前返乡回村的现象。调查表明:截止到12月底,湖北外出农民工回流的总人数达221万人,其中因金融危机原因造成返乡131万人。
 
  尽管在2008年下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妥善安置回流农民工,有效地保证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加。尤其是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力度加大为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年来看,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742.33元,增长20.0%,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36.4%提高到37.4%。其中,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为548.50元,比上年增加99.22元,增幅达22.1%。本地转移与就业人数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回流的压力。
 
  3、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稳步增长
 
  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调查资料表明,全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纯收入为278.05元,增加34.33元,增长14.1%。其中从二产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为90.84元,增加17.04元,增长23.1%;从三产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为187.21元,增加17.28元,增长10.2%。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稳步发展,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4、非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政策性因素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湖北农民人均非经营性纯收入(包括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两大部分)达到223.22元,比上年的150.16元增加73.06元,增幅为48.7%。其中仅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等获得的政策性补贴收入人均达到107.70元,比上年增加52.02元,增幅为93.4%
 
  5、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了农民增收
 
  农产品价格上涨通常引起通胀,同时拉动农民收入增长。据测算,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出售的农产品金额为2814.98元,比上年增加343.29元,增长13.9%。其中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人均增收409元(不含棉花等农产品降价)。
 
  二、城镇居民各项收入齐头并进,分配格局出现可喜变化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各项收入齐头并进,分配格局出现可喜变化。据抽样调查,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53元,比上年增加1667元,增幅达14.5%
 
  (一)工资性收入仍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062元,比上年增长6.8%,占家庭总收入的68.9%。工资性收入增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套改已经到位,人均月增资300元左右,加上补发工资差额,其翘尾作用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二是受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示范效应的影响,部分企业提高了企业职工工资标准,由580元升至700元。三是社会保障力度增强,退休金、最低生活保障线、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均有一定提高。
 
  (二)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3341元,比上年增长21.3%,占家庭总收入的25.4%,其中人均养老金及离退休金为2732元,增长17%。转移性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套改,离退休人员的增资补发因素;二是省政府多次上调了2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其翘尾因素影响仍然存在;三是由于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省政府多次发文对城市低保居民作出安排,增加了对贫困家庭的肉食补贴,有效缓解了低收入家庭生活的窘境。
 
  (三)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私营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渠道,促进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家从200891日起,停止征收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使个体、私营企业效益上升,经营性收入增加明显。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115元,比上年增长33.7%,远高于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幅。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居民家庭总收入中虽然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高速增长,拓宽了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夯实收入增长基础,为居民收入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尤为关心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逐步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针对2008年的猪肉等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省政府增加了对贫困家庭的肉食补贴,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等得到了保障。这些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对全省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提高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2008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刺激和扩大了内需,彰显了当今全省居民“吃讲营养、住求宽敞、用追高档、医有保障”的新型消费格局。
 
  (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
 
  湖北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形式更加多样,消费行为趋于理性,消费档次逐步提高;在消费构成中,生存型消费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据抽样调查,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652.57元,比上年增加562.57元,增长18.2%;其中,服务性支出1000.37元,比上年增加86.98元,增长9.5%
 
2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各类生活消费支出及构成
 
 
2008
2007
本年比上
年增减()
增减幅度(%)
支出(元)
构成(%
支出(元)
构成(%
生活消费支出合计
3652.57
100 
3090.00
100 
562.57
18.2
   # 服务性支出
1000.37
27.4
913.39
29.6
86.98
9.5
 1.食品
1711.34
46.9
1479.04
47.9
232.30
15.7
 2.衣着
187.07
5.1
168.64
5.5
18.44
10.9
 3.居住
651.50
17.8
434.91
14.1
216.59
49.8
 4.家庭设备.用品
234.92
6.4
166.25
5.4
68.67
41.3
 5.交通和通讯
290.44
8.0
281.12
9.1
9.33
3.3
 6.文化教育.娱乐
267.13
7.3
284.13
9.2
-17.00
-6.0
 7.医疗保健
210.36
5.8
178.77
5.8
31.59
17.7
 8.其他商品和服务
99.80
2.7
97.13
3.1
2.66
2.7
 
  1、食品消费支出稳步增加,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711.34元,比上年增加232.30元,增长15.7%。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7.9下降到46.9,回落1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2、衣着消费支出继续增加
 
  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87.07元,比上年增加18.44元,增长10.9%
 
  3、居住消费与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大幅增长
 
  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仍然将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作为首选。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达到651.50元,比上年增加216.59元,增长49.8%,增长幅度近5成,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14.1%上升到17.8%,提高了3.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也大幅增长,人均支出为234.9元,比上年增长41.3%
 
  4、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
 
  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210.36元,比上年增加31.59元,增长17.7%,增幅居八大类消费第4位。这一方面表明农村居民就医条件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表明农民有病就医的愿望有所提升。
 
  5、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继续下降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民教育费用支出刚性增长的势头得到扼制,学杂费大幅下降。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267.13元,比上年下降6.0%;其中人均学杂费支出156.51元,比上年下降29.24元,下降幅度达15.7%。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文化、体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却大幅增加,表明农村居民在休闲娱乐和旅游意识有所加强。
 
  (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稳步增长,消费倾向继续下降
 
  据抽样调查,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478元,比上年增长8.9%。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由上年的75.8%降至72.1%,下降3.7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出现“六升二降”格局。
 
  1、家庭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加快,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继续保持较高的增幅
 
  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604.4元,同比增长9.9%。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用品更新换代的提速,家庭设备日趋现代化,城镇居民家庭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普通消费品拥有量基本趋于饱和。受数字彩电、液晶和等离子彩电等新产品的刺激,彩电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有所加快,家用电脑、摄像机、移动电话等享受型消费品仍保持较快增长。
 
  2、食品消费拉动作用明显,穿着支出快速增长
 
  2008年,受价格上涨影响,吃、穿支出增加。一是全省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996元,比上年增加540元,增长15.6%。受食品价格影响,部分食品价格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油脂类、肉类、禽蛋类价格上涨速度较快,带动了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导致恩格尔系数升至42.2%,比上年39.7%上升2.5个百分点。二是人均衣着支出1099元,增长5.0%
 
  3、医疗保健支出增幅最大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75.3元,比上年增长28.6%
 
  4、杂项商品和服务及居住类消费仍持续增长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914.3元,增长6.7%。受居民家庭家用电器拥有量增加和燃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影响,居民家庭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支出普遍提高。杂项商品和服务人均支出为260.7元,增长7.4%
 
  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和交通通信支出出现负增长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037.2元,比上年下降7.4%。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215.7元,下降11.6%,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50.5元,下降12.1%。人均教育支出571元,比上年下降3.5%2008年,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890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人均交通支出436.6元,增长5.5%;人均通信支出453.6元,下降7.3%
 
  四、当前城乡居民增收与生活当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008年湖北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当前影响居民稳定增收和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仍然过多地依赖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城乡居民就业都存在较大压力,等等,都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农资价格居高难下,压缩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受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农民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明显增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省农民生产费用人均增加248.92元,增长20.2%。其中第一产业生产费用人均增加219.66元,增长21.6%。在第一产业中,农业生产费用人均增加94.23元,增长14.9%。牧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增加116.69元,增长38.7%
 
  (二)生猪价格明显回落对养殖户增收预期带来明显影响
 
  经过2008年年初的肉价大幅上涨之后,随着生猪生产的逐步恢复和发展,猪肉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已发生明显改变,从20085月份开始,湖北各地毛猪销售价格已出现明显的回落走势。据对集贸市场价格监测,20081月份,农户出售毛猪均价为每公斤16.26元,到4月份上涨到16.92元,达到全年的最高值,从5月份开始逐月回落。其中5月份降到15.28元,7月份下降到14.53元,到9月份已下降到14.14元,比全年最高值每公斤的16.92元已下降2.78元,降幅达到16.4%。目前,部分地区毛猪价格已降到每公斤13元以内,已低于散养户的盈亏平衡点。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对农民养殖热情造成极大伤害,也给全省生猪生产和供应带来不利影响。
 
  (三)全省居民就业形势严峻
 
  2008年城镇住户调查结果显示,湖北低收入居民家庭户均就业者负担系数为2.4,高收入家庭户均就业者负担系数仅为1.6,就业人口数与收入的相关性非常明显。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省份企业大量倒闭,湖北省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同时农民工非正常回流现象日益普遍,因此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是提高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农民外出就业的关键所在。
 
  五、主要对策建议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湖北省也遭遇极大的挑战。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政策一年来经历了“防过热、防通胀”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的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改善民生被放在重要位置。当前,为确保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生活继续改善,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突出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对农村居民增收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全省劳务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最大也最为稳定,真正起到了“顶梁柱”作用,无论是在农业生产面临困境的年份,还是在农业丰产时期,劳务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当前,针对农民工回流问题,要切实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扩大农业产业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二)扩大城镇就业面,提高就业率
 
  近几年来,全省就业、再就业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失业率稳中有降。但调查发现,不同收入家庭的就业率相差较大,就业人口数与收入的相关性非常明显。因此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是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的关键所在。一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继续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二要认真落实就业促进法,改进和完善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三要创造全民创业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就业,营造扩大就业的良好氛围,促使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专业技能,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
 
  (三)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要继续落实好“三个高于”的措施和目标,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将“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重点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一方面应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尤其应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因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而制约农民的增收步伐,确保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扩大推行“农业保险”制度的范围和力度,增强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减轻农村居民的损失。
 
  (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虽然湖北社会保障政策贯彻实施情况较好,但是,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依然不高,而且一些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如住房公积金、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的覆盖面还很窄,因此,全面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已刻不容缓。一是要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困难群体的风险抵御能力;二是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三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状况持续好转的形势下,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准,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好了,就业率提高了,居民收入增加了,百姓消费能力的提升,最终可以拉动GDP增长。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