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业。近两年,吉林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一些发达省份或邻省相比仍较落后。本文通过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江苏和广东的对比,分析吉林省存在的差距,结合现状和优势寻求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现实差距
生产性服务业[注]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与工业生产密不可分。
近年来,吉林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7年,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占服务业的比重达31.9%,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渠道。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结构不优,总量偏小,竞争力弱的问题还较突出。2007年,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2.0%,低于吉林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不及江苏的五分之一,仅为广东的十分之一。
1、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仍显不足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经济强省的支柱产业,在服务业的构成中比重逐年提高。以辽宁、江苏和广东为例,2007年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34.0%、33.4%和38.6%,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0.2、3.1和3.9个百分点,而吉林省却由2005年的32.4%下降到2007年的31.9%,下降了0.5个百分点。2007年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比辽宁、江苏和广东低2.1、1.5和6.7个百分点。比较这些经济强省,吉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发展速度也较慢,2007年与2005年相比(不考虑物价因素),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18.9%,与辽宁基本相当,分别低于同期江苏28.0%和广东24.8%的增速,比吉林省同期服务业和GDP增长也分别低1.9个和0.8个百分点。以2007年为例,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对服务业的贡献率为31.9%,而辽宁为39.8%、江苏为43.2%,广东为54.4%,均高于吉林省。
从四省生产性服务业中五个分组对整个服务业的贡献状况来看,吉林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分类服务业对服务业的贡献比较其他三省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除了比辽宁低2.3个百分点之外,比江苏、广东分别高2.8和4.3个百分点。但在服务业中最活跃的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方面,江苏和广东两省该两类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已分别达到了16.3%和20.5%,而吉林省仅为9.7%,分别是江苏和广东的二分之一左右,也低于辽宁0.3个百分点。这说明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这两类行业在吉林省发展还较落后,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见表1)。
表1:2007年四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各行业
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
指 标
|
吉林
|
辽宁
|
江苏
|
广东
|
服务业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
|
31.9
|
34.0
|
33.4
|
38.6
|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3.6
|
15.9
|
10.8
|
9.3
|
2、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
|
6.4
|
6.0
|
4.7
|
6.9
|
3、金融业
|
6.2
|
7.4
|
12.5
|
13.4
|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5
|
2.6
|
3.8
|
7.1
|
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2.2
|
2.1
|
1.6
|
1.9
|
2、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不优
从目前吉林省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结构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较高,分别为10.9%和5.6%,反映出这两个行业对吉林省服务业就业的贡献较大,行业相对发达。而另一方面,作为生产者直接投入并具有极强外溢性,对经济效率和技术创新起着关键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与辽宁、江苏和广东三省相比,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在整个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总体上也不高。(见表2)。
表2: 2007年四省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指 标
|
吉林
|
辽宁
|
江苏
|
广东
|
服务业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
|
25.1
|
29.9
|
24.0
|
27.7
|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0.9
|
14.1
|
10.2
|
10.0
|
2、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
|
2.2
|
2.3
|
2.0
|
3.2
|
3、金融业
|
5.6
|
6.1
|
5.9
|
6.1
|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2
|
3.4
|
2.9
|
5.5
|
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4.2
|
4.0
|
3.0
|
2.9
|
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其承接就业人口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对从业者的学历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从业人员比重低也说明吉林省缺乏足够的高素质的从业者,也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吉林省城镇服务业单位共有技术人员62.9万人,占城镇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的42.9%,但是,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人员却只有12.5万人,不到城镇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在一些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的行业,如信息传输业、金融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仅是江苏的二分之一,广东的三分之一。此外精通国外法律、国外市场的国际型和开放型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其中注册精算师、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高级专业服务人才尤为缺乏。这些都成为影响吉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阻碍因素。
3、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从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从业人数)来看,2007年吉林省为5.6万元/人,与辽宁省基本相当,而作为服务业发达的江苏和广东两省分别是吉林省的1.4倍和2.0倍(见表3)。这说明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仍较低,在那些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发展仍较落后,许多专业服务业仍处于较低的层次,而这部分行业就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表3:2007年四省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万元/人)
指 标
|
吉林
|
辽宁
|
江苏
|
广东
|
生产性服务业
|
5.6
|
5.2
|
7.8
|
11.0
|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5.5
|
5.2
|
5.9
|
7.3
|
2、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
|
12.8
|
12.0
|
13.2
|
17.0
|
3、金融业
|
4.9
|
5.6
|
11.9
|
17.4
|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7.0
|
3.5
|
7.3
|
10.2
|
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2.3
|
2.4
|
3.0
|
5.2
|
与辽宁、江苏和广东比较,吉林省除比辽宁在部分行业中略有一定优势外,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各行业均落后于江苏、广东两省。尤其在金融业,吉林省的差距更大。可见,吉林省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发展优势
2007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了推进吉林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并制定了《吉林省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这为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那么,吉林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哪些自身优势?潜力何在?
1、区位优势
吉林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地区,也是同朝、俄、韩、日等国家往来最近的地区。东接俄罗斯,东南部与朝鲜相望,南连辽宁,西接内蒙,北邻黑龙江,是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枢纽。吉林省可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依托制造业,积极接轨国际市场,通过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着力打造国际贸易平台和国际物流港等多个生产性服务中心。
2、需求优势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源于工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每元工业产值包含的研发、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管理等服务业价值,低水平的占35%,高水平的为60%以上,以平均45%计算,2007年吉林省加工制造业产生的服务业价值就可将超过1000亿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1.7倍以上。这几年,对服务产品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产品具有强劲需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尤为迅猛,潜在的市场需求非常巨大。同时吉林省的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和相关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也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大量的需求。因此,吉林省应依托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物流服务、科技研发服务、设计创意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商务服务、职业教育等相关服务业,构筑完整的、统一的和竞争性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平台。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的服务能级,使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机制。
3、科教优势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吉林省具有良好的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配套基础设施,现有高等教育机构80多所(其中有全国重点院校),科技活动机构700多家(其中有中科院直属研究院所),科技力量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智力优势。尽管吉林省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于辽宁、江苏和广东,但劳动生产率却低于这三省。这说明只要具备好的发展环境,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后发优势
与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尤其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计算机数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有一定差距,但市场容量大,发展潜力可观,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引进现代技术和资金,高起点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可以缩短或跨越某些技术发展阶段。
三、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但发展空间还很大。对于今后如何加快发展,我们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从宏观上规划引导
针对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化、大型化、组织化发展。要科学引导,加强区域协调和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此外,在积极引进不同所有者资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时,要兼顾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于律师、会计、咨询等这些小规模经营的行业,应提高准入门槛,避免无序竞争,而对于邮电、运输、金融等行业,则要降低准入门槛,促进竞争。
2、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建设与完善
基础条件包括基础服务设施、人力资本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是不断扩大产业聚集地基础服务设施的覆盖面,从客观上增加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二是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工具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知识、信息资源。
3、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
一是吸引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二是解决民间资本的贷放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规范民间借贷渠道。
4、加快体系建设,规范服务
建议及时制定行业标准,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使行业标准、法律法规能够在产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积极规范发展会计、财务、审计、律师和咨询等专业服务,提高其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强化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
注:目前,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文是根据服务业有关分类的观点,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