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历程探析

2008-12-08 09:34阅读:163

作者 : 未知   来源 / 浙江省统计局

字号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浙江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面总结回顾30年来的历程、举措、成就和经验,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省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均列全国第4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逐渐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回顾浙江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不协调发展阶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阶段。

 

  (一)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发展阶段

 

  人口总量惯性增长。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浙江出现了1949-1958年和1962-1969年两次人口出生高峰。改革开放后,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全省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1979年至1990年的平均出生率为15.8‰,由于第一、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80年代后均逐步进入婚育期,受其影响,虽然全省人口出生率已逐步下降,全省人口总数仍然不断扩大,户籍人口从1978年的3751.0万人增加到4234.9万人,年均增加40.3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得到加强,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建立。19814月,省政府决定成立浙江省环境保护局, 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8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199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浙江省通过行业整顿、“三废”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多措施,使水体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水环境质量以二级和三级为主,7大水系干流、4个湖泊满足水质功能河段长度和湖面均在70%以上,烟尘排放量和降尘量也得到有效控制,噪声扰民现象逐步减轻。同时封山育林、绿化植树、保护植被等工作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省建立了临安天目山、龙泉凤阳山、泰顺乌岩岭、开化古田山和遂昌九龙山五个自然保护区。

 

  尽管如此,但总体上说,这一时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不协调状态。出生人口持续增加,人口素质不高没有根本改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形势变得日益严峻。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相当突出,一些城市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缺水局面。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扩大,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地方和流域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阶段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重大战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1996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的指导方针。从此,浙江开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

 

  在人口发展方面,随着浙江与外界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流动和迁移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明显提高。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浙江净流出人口70万,而到了2007年,全省净流入人口为401万人,省外人口迁移流动增长已逐步成为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人口大量增加。2007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7.2%。同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997年,浙江通过了国家教委对全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验收,成为继江苏、广东之后全国第三个通过国家验收的省份。20051%人口调查结果表明,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分别为50961141532778人,分别比1990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多392543949012人。

 

  在环境保护方面,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1996年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实施“一控双达标”工作计划,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浙江先后制定、颁布了《浙江省核电厂辐射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了《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这些法规、规章作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延伸,使环境管理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31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2004年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2007年,全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明显改善。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2007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优,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在资源保护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加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愈来愈明显,一方面是资源短缺,而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也相当严重。为此,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国务院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1996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在土地资源管理上,国务院199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又进行了二次修正;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节约能源和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即年均降低4%的目标。浙江在贯彻落实上述政策的同时,今年又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作为“全面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之一,2007年,浙江省万元GDP能耗0.82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18%,能耗水平居全国各省市第3位。

 

  二、可持续发展取得的伟大成果

 

  (一)人口再生产方式实现历史性转变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200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5060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309万人,年平均增加45.1万人,年均增长1.0%,但远低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浙江2.0%的年均增速。图1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虽然浙江外来人口不断增长,但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基本稳定在3.6%3.8%之间,这反映出浙江人口控制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

 

浙江省常住人口变化图

 

 

  数据说明:1978年为户籍人口数据,其余年份为人口普查或者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经过多年努力,群众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图2显示,人口出生率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8.17‰,下降到2007年的10.38‰。而同期死亡率一直保持低水平状态,自1978年以来基本稳定在5.4‰至6.9‰范围内。这一阶段,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12.34‰,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4.81‰。自1997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5‰以内,这说明前几次人口出生高峰对浙江人口增长的影响在减弱,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重大转变,人口发展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阶段。人口再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人口增长过快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浙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二)人口质量显著提高

 

  人口质量显著提高。一方面,人口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从衡量人口身体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逐步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大力推广科学接生方法,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2007年婴儿死亡率为7.0‰,比1982年下降了23.6个千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3个千分点。同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从1982年的69.5岁,上升到2005年的75.8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岁,已相当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00年的水平(76岁)。

 

  另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升。2005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比1982年的5.2年提高2.6年,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高校扩招导致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的快速增加,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导致文盲人数的大幅减少,对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贡献最大。自1999年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学校的规模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从1998年到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上升到38%,不到十年时间翻了两番多,在全国省区中位居前列,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全省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由1982年的1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50万人;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由1982年的468人,上升到2005年的5096人。同期,随着义务教育的全覆盖(200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9%)和成人扫盲工作的开展,文盲人数快速下降。1982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33.9%,到2005年已下降到8.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比全国高了3个百分点。

 

  (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得到较好保护。近几年来,一方面本着“既要建设,又要吃饭”的原则,通过国土整理、围垦等方式,来实现耕地的造用平衡;另一方面,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保护耕地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每年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省政府还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积极抓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如用“腾笼换鸟”等方法,来减少工业用地的占用。加大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的力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和评价体系,实施区域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相挂钩,并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依据之一。2007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1597.3千公顷,其中水田1285.4千公顷。近年来,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

 

  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全省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2007年,全省现有林地面积669.90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93.6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9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8.31%,其他灌木林覆盖率2.73%,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累计建成重点公益林2176万亩。

 

  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针对区域性、水质性、季节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状况,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如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和以“灌区骨干渠系工程改造、喷微灌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改革传统灌溉方式、推广节水新技术、大力推广效益农业、设施农业,创建节水型农业,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已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7%以上。实施居民用水一户一表工程,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沿海地区积极开展海水利用工作,节水水平稳步提升,用水效率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113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工业节水,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单耗不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71立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7)。农田亩均用水量438立方米,与南方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省份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城镇供水的管道漏损率总体降低了2%。此外,许多城市全面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杭州、绍兴、宁波三市分别通过了由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全国节水型城市考核。

 

  多种能源资源得到开发。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成了镇海、台州、温州、北仑等大型港口火电厂,建成了秦山核电厂和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近年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07年,全省已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78万平方米,风能发电总装机容量4.74万千瓦,风能发电量达到4870万千瓦时。

 

  (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近年来,浙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2003200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势头由上升转为下降,且降幅逐渐扩大。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逐渐提高,2007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1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下降,由2003年的1.02下降为2007年的0.67。高耗能行业单耗有所下降。2007年,能耗总量较大的纺织、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物、造纸和石油加工等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1.1%9.1%8.9%7.0%5.3%。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007年,万元GDP能耗为0.83吨标准煤,万元GDP电耗为1247千瓦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30吨标准煤(当量),各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

 

  (五)“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07年,全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明显改善。江河湖库总体水质有所好转,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据八大水系、内陆河流和湖库的171个省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67.2%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其中Ⅰ类水质占4.7%、Ⅱ类占28.6%、Ⅲ类占33.9%),11.7%的监测断面水质为Ⅳ类。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通过防治,全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在饮用水源保护上,目前已累计创建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384个;11个设区城市的19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68.4%,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4.7%。到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86座,日处理能力达574万吨。污水处理率达68.2%,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78%的省控城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总体声环境低于国家控制值。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3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为69.0分贝。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本底水平。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2007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优,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07年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3.6%,城市日供水能力1500万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8平方米。衢州、义乌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海宁、海盐、嵊州市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长兴县、绍兴县和嘉善县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被评为第一批国家十个园林城镇之一。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平湖市东湖城市公园改造工程、绍兴市镜湖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等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全省共有海洋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3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个。形成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并重建设的格局,使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2002-2007年全省县以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年份

用水普

及率(%

燃气普

及率(%

污水处

理率(%

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

人均公园

绿地面积

(平方米)

建成区

绿化覆盖率

%

2007

98.8

96.8

68.2

83.6

8.58

35.1

2006

98.8

97.4

56.9

81.5

9.65

34.0

2005

98.5

98.0

55.8

78.3

9.03

32.1

2004

98.9

96.9

50.4

84.5

8.15

30.4

2003

97.3

95.5

42.3

83.8

7.26

29.2

2002

96.0

93.3

37.7

84.3

6.32

28.2

 

  注: 1. 2005年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按建设部出台新标准执行;

 

  2. 2007年将暂住人口纳入统计范围,涉及人均的指标与上年不可比。

 

  2003年,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截至2007年底,有39个县(市、区)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11个县(市、区)获得“省级生态县(市、区)”称号,累计建成8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50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999个生态村。

 

  “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成效明显。自200410月开展以来至2007年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如期实现。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和5个准重点监管区已全部实现“摘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省各地还大力开展了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监管工作。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全面推进。重点抓好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造纸和固废拆解等9个行业的污染整治,促进产业提升。减排工作成效显著。经国家环境保护部核定,2007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6.4万吨,比2006年下降了4.89%;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9.7万吨,比2006年下降了7.22%,下降幅度分别列全国第三和第四位。

 

  农业农村环境改善。近年来,在农村部署实施了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卫生厕所普及率81%,生活垃圾收集率达66%。生活污水治理的覆盖面达到14.6%,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4%,到2007年底,已累计完成了1181个示范村、10303个环境整治村建设。

 

  三、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浙江作为一个资源小省,用占全国1 .06%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占全国3.7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7.47%GDP。在此背景下,全省环境质量仍然基本保持稳定态势,局部地区尚有改善,实属不易。因此,有必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来回顾和总结这一历程及其经验。

 

  (一)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全民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都影响到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对可持续发展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此,必须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总量控制仍然是当前人口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推进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有效管理,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消除低生育水平反弹的各种隐患。

 

  二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鼓励全社会兴办老年卫生保健、老年公寓等老年服务事业,并适时适度完善生育政策,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改善抚养结构,缓解人口老化程度。

 

  三要建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和奖励扶助力度,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良好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推动部门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完善和落实二孩生育全过程管理,加强对B超、终止妊娠手术和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强化出生性别比偏高重点地区的管理和指导,把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作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四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包括青少年和劳动年龄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口的素质,既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也是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客观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适度超前战略,要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普及15年教育;完善多层次社会化办学体系,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在职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覆盖范围,抓好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积极引进人才,为有能之士搭建创业平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经济体系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浙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但总体上看,浙江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许多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目前全省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仍比较大,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不断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长期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消耗大量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实现的,这使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的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为此,要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不断探索和完善推进农村、城镇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节约集约利用,做到耕地占补平衡,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二要坚持“节能优先”。在进一步加强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的同时,大力推进结构节能;在深化工业领域节能的同时,加强建筑节能、第三产业节能和民用节能。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三要加快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着力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三)控制环境污染,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近几年来,浙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这主要得益于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生态省建设的加快。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控制环境污染,提升环境质量。

 

  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形势“到逼”经济转型,形势“到逼”企业走创新之路。要下更大决心淘汰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按照“不欠新帐,多还旧帐”的原则,加大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要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以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

 
  三要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完善环境监控体系。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环保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建设,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的作用,不断培育生态文化,营造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