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要聚焦住有宜居助力更多市民实现安居梦想。必须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全力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行为,优化商品住房供给,更好满足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力筹集各类政策支持性住房,下决心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着力强化人才住房定向筹集、精准供给,推进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建设,探索实施“先租后售”和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模式等。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围绕市委对住房与房地产工作的新定位,努力让每位市民都有安居的获得感,将加快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全面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供应体系。
一方面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住房的市场供给,提高建设品质,保障刚需,支持改善,遏制投机。另一方面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实现基本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切实满足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
根据我市人口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未来三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共约增加197万,需新建94万套住房,加上流转使用的11万套公共租赁住房,共将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05万套。其中商品住房66万套,各政策支持性住房39万套,以保证住房供给。
此外,要立足推动城市能级水平提升,深入优化住房的供应结构,要着力解决住房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合理增加东进、南拓区域的住房供应规模,探索实行差异化的住房政策,促进城市经济的地理重塑,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或有序疏解,并稳妥开展棚户区和老旧院落的改造。还将在城市更新中实施留改建的模式,加强历史文化建筑的挖掘和传承,改善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目前,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达到105处,下一步将进一步组织专家,社会各界进行评估、评审,推动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
在加快推动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建设方面,将积极探索人才公寓的先租后售与共有产权模式,健全人才的安居服务体系,降低人才的居住成本,提升城市的竞争能力。到2020年将筹集建设产业园区配套住房和人才公寓21万套,切实满足人才安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