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旅游部门传出好消息:2017年,全省共接待游客7.4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16.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6%。这样的“井喷”势头在贵州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了解,近年来,贵州在全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依托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过去的“短板”成为后发赶超的优势,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金山银山。
取得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贵州省对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确立的差异化发展思路。
“天无三日晴”。贵州的天气情况虽不利于耕种,但雨水较多,空气湿润,气候也比较凉爽;加之当地工业并不发达,空气污染少,质量优良。
“地无三尺平”。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全域就是“山地公园”;由于交通阻隔,长期封闭于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形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独特景象,“文化千岛”别有风味。
山还是过去的山,水也还是过去的水,但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凉爽的天气、清爽的空气、养生的福地”成为贵州的“新三言”,而“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也成了该省的新名片。
在此基础上,贵州通过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一手抓硬件打造,一手抓服务提升。统计显示,过去5年,贵州接待省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0%和30.8%。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成为串联景区景点的旅游精品线和丰富游客体验的流动风景线。截至2017年底,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33公里。同时,贵阳至广州、昆明、长沙的高铁及渝贵铁路建成通车运行,民用机场形成“一干九支”的布局网络,航线不断加密,为游客入黔提供了多种选择。
——提升景区旅游品质。早在2013年5月份,贵州就启动了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工作,从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环保、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4年多的努力,全省“快旅慢游”体系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截至目前,贵州已拥有国家5A级旅游区5个、国家4A级旅游区9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9家,赤水河谷旅游度假区跻身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向景区旅游的跃升。
——打造舒适环境。2016年,贵州省启动了“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着力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环境。
——扩大品牌影响。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开展旅游推介活动,让“多彩贵州风”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吹”到大洋彼岸。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发展寄予的厚望,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创建工作,促进‘旅游+’多业态融合,实现4A级景区县域全覆盖、5A级景区市州全覆盖,力争建设成为全域旅游示范省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贵州省有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研究报告:
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