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卫生计生委31日通报,该省强化政府“兜底线、搭平台、促对接”的重要作用,通过分类管理、政策引导、激励考核、量化监管、药品储备、互联互通等10项举措,破解药品短缺“瓶颈”,保障了甘肃短缺药品的供应。通报称,在药品分类管理方面,2013年,甘肃省针对普遍存在的连续多年的药品招标,部分药品恶性竞争导致中标后无法供应的情况,出台了《甘肃省急救药品目录》《甘肃省短缺药品目录》《甘肃省低价药品目录》和《甘肃省直接挂网药品目录》。
2016年,根据临床需求和市场变化,该省对4个分类管理目录进行了动态调整。2017年,又调整了直接挂网目录。目前,可供医疗机构选择使用的短缺药品141个品种163个剂型,1000多个品规,约占整个中标挂网药品的8%。针对分类管理目录,甘肃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性措施保障其供应,比如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给予相对宽松的价格限制和更高的入围中标比例,对国家定点生产的2批7个短缺药品、2个市场撮合短缺药品实行标识挂网,指定有积极性的企业配送等。
2016年6月,甘肃建立了短缺药品监测哨点,即在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多个层面确定了276家短缺药品信息监测哨点,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建立起了短缺药品信息监测直报系统,落实零报告制度。经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底,该省监测哨点共向国家报送短缺药品数据6968条,经过去重筛选,纳入2017年甘肃省直接挂网目录40个。
甘肃省卫计委通报称,为应对急救、解毒和常态短缺药品供应以及灾情、疫情及突发事故,该省还建立了省级医药储备管理制度。2016年5月10日,该省榆中县小康营学校部分学生“疑似尿汞超标”事件发生后,通过省级储备的急救短缺药品,及时调用1000余支二巯丙磺钠注射液,缓解了学生病情。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药品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甘肃还通过短缺药品信息互通共享平台、药品动态调整、县乡村一体化药品配送、网上集中采购监管、扩大基层用药品种范围、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联动机制等多方面从预警、监管、储备、共享、调剂等多方面解决短缺药品、急救药品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