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狠抓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在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不断努力,推动了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90万亩,较去年增加3万亩,预计全年养蚕205万张,产茧7.8万吨,蚕桑农业产值将达到70亿元,蚕桑丝绸综合产值将突破330亿元。主要体现在:
(一)规模化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一是资金投入持续加大。省级财政设立了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连续四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支持基地建设,今年的中央和省级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安排1900万元资金,支持蚕桑产业发展。各级政府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引导撬动上亿元社会资本投入蚕桑产业,有力推动了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二是聚集发展更加明显。以宜宾为代表的川南蚕区和以凉山、攀枝花为主的攀西蚕区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川南蚕区和攀西蚕区桑园面积已占全省桑园面积的50%以上。宁南、高县、珙县、涪城、南部等20个蚕桑重点县,蚕茧产量已占全省蚕茧产量的70%以上。三是桑园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集中规模发展标准化成片桑园,逐步取代零星分散的四边桑,成片桑园已占全省投产桑园面积的80%以上。
(二)蚕桑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据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全国桑蚕干茧质量公正检验报告,四川今年桑蚕干茧的洁净、解舒丝长、万米吊糙、解舒率、光折等5项指标为全国最好水平,是5A、6A级以上高品质生丝的优质原料,四川已成为全国优质茧主产区。一是良种化程度提高。我省强化育种攻关,选育推广以川山×蜀水、芳绣×白春、川桑98-1等为主的“川字号”蚕桑新品种,引进推广雄蚕品种,蚕桑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二是提质增效措施落实。以桑树一步建园、小蚕集中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为主线的优质蚕茧生产配套技术,在生产上得到应用落实,全省小蚕共育面由50%提高到80%以上。推广仪评收茧,通过价格杠杆引导“精品蚕茧”的生产。三是优质蚕茧品牌效应突出。精品蚕茧价格高昂,购销两旺,供不应求。
(三)蚕桑综合开发取得进展。深度开发蚕桑资源,培育了果桑、桑枝食用菌、桑园间套、林下养殖、休闲观光,以及蚕桑产品深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了蚕桑产业发展的空间,增加了蚕农的收入。一是新产业新业态效益突出。今年年蚕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值37.24亿元,超过了养蚕产茧32.76亿元的收入。二是果桑发展步伐加快。我省果桑面积已突破12万亩,投产达到6万亩,今年生产桑果7.5万吨,收入4.5亿元,比去年增加1亿元,增长28.6%。三是蚕桑产品加工能力增强。各地建有比较完善的鲜茧收购加工企业,一些地方还建立起了桑果、桑枝食用菌、丝棉被、饲料桑、桑叶茶、食用桑叶粉、蚕蛹油等产品加工企业,价值链不断延长,实现专业化生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四是休闲观光新业态正在兴起。游仙、嘉陵、兴文、朝天、德昌等地利用当地丰富的蚕桑资源,举办桑椹采摘节、蚕桑文化节推动休闲观光、康养基地等新业态发展。
(四)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龙头带动能力凸显。绵阳天虹公司、珙县智溢公司、武胜安泰公司、乐至红旗公司、东兴元仙桥公司、青神坤元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采取集中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桑园、标准化蚕房,就地就近返租倒包给当地农民,培育蚕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深度参与基地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订单生产、预约收购、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不断推进普及,租赁托管、桑园入股分红等联结形式不断创新,新型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为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养蚕大户培育不断增强。对种养大户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支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全省已发展10亩以上种养大户12万户,30亩以上家庭农场4500户。
(五)蚕桑产业扶贫效果突出。一是蚕桑成为产业脱贫主导产业。全省40个蚕桑基地县中,有28个属于“四大片区”贫困县、少数民族县、艰苦边远地区县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围,全省确定的贫困村中有698个贫困村将蚕桑作为脱贫主导产业。二是蚕桑精准扶贫模式得到推广。“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模式,已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扶贫效果十分显著。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蚕桑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了解,到目前为止,四川省已有个468个贫困村通过栽桑养蚕,摘去了贫困村的帽子。三是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贫困户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2016年贫困户养蚕1.68万盒,户均售茧收入实现1.21万元,人均茧款收入3590元,蚕桑在丘陵山区脱贫攻坚中扎下了根,发挥了产业扶贫的优势。
相关研究报告:
蚕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蚕桑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蚕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