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农旅深度融合带动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促进了全域旅游发展。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海南农旅结合的“老典型”。槟榔谷景区所在的甘什上、下村地处保亭山区,村民多数为黎族同胞,保留海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生活劳作状态,民俗风情资源丰富。两村300多名村民基本以种植、养殖等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业,20年前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景区建立后,经过长时间探索,积极吸纳当地村民进入景区就业,让村民们加入到旅游业当中。
五指山市红山乡的什会村位于山区。2013年,五指山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从云南引进国家茶树保护新品种“紫娟”,种植在什会村。茶叶不仅让当地老百姓增收,还带动了一股采茶游热潮。五指山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雪燕介绍,公司与村民签订产业扶贫协议,无偿给贫困户提供茶苗和专业科学技术种植服务,通过把公司和村民利益捆绑的方式,让村民种茶收益有了保障。经过3年努力,茶园建设不仅带动村民致富,也吸引了不少住在五指山及周边的“候鸟一族”前来采茶、买茶、游玩。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认为,将“茶”与“旅”融合发展,依托海南一年数千万人次的游客大市场,不仅能将海南茶打造为地方高端旅游商品,还能促进茶产业广阔发展。经过短短几个月建设,以水稻和南繁育种为载体的三亚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即将正式开园。据了解,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目前有员工800多名,其中67%是本地村民。
三亚海棠区湾坡村的村民李永安,在水稻公园里负责种植20亩水稻。虽然还是种地,但他已然从一个农民成为有租金、工资、分红等多项收入的景区职员,得益于农旅融合示范项目三亚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的开发建设。李永安说,他把自家6亩地租给了景区,每年每亩地能收1500元租金,在景区里打工每个月有2700元工资,家里生活越过越好。经过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的升级打造,海棠区2000多亩田地焕发新生,成为了融农耕乐趣、农庄休闲、南繁科研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游览体验区。
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还把长达70分钟的大型实景演出《田野狂欢》搬到田野中,它以农耕文化、田园情怀为题材,编排了春耕和插秧、太阳和月亮、水妹与春仔、稻草人和云彩、秋收和太阳等几幕场景,演出团队有300多人。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投资方、三亚瑞兴合泰旅游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昭锋说,用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考量,贯穿了水稻公园打造的全程。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有了固定租金收入、工资收入、经营收入和附加收入。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农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通过南繁科技农业、热带高效农业和休闲旅游,打造海南乃至全国农旅融合的典范。据海南省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8年年底,海南通过重点扶持45个旅游扶贫村和其他特色村镇发展旅游业,将带动10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