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改革与建设首批试点落定,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拿到了改革创新的接力棒。路该怎么走,姜堰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与规划,姜堰区的主要领导均表示。棒入手里,如石入水中,激起浪花朵朵;鸭入春江,试水改革温度。走在姜堰区的田间地头,你会看到一座座指路牌,指向各个实验区:国美农场向东走、富有农场向南、为农中合体向西……每块地着明确的标示,每台农机具整齐地停放在仓库中。窥一斑可见全貌,姜堰区进行改革试验,能在农业部试点考核中两年都位列前茅,下的一番功夫,可想而知。在小农经济,不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一种大的趋势。然而度在哪里,量在何处?姜堰区在探索中,秉承使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理念,率先试水。
首先划定一个可比对象。外出务工农民一年可以获得4-6万元的收入,农业的亩效益在600元,要使一个家庭的种植效益能够与外出务工基本相当,种植规模要在100-300亩左右。确定大方向后,姜堰区开始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同时以发展家庭农场作为改革的切入口,推进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把姜堰区桥头镇作为先行试点。坚持集中连片流转、集体统一发包,把好主体准入、规模适度、价格适中三关,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桥头模式”。卫泽明,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人,“种了几十年的地,现在觉得种地是个有前途的职业,好多在外务工的邻居,都羡慕我哩。”卫泽明夫妇两个在村里流转了224亩田,2013年还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夫妻两个是种地好手,没事就会钻进地里,伺候庄稼,“扣除化肥农药等支出,每年能赚到16万元,我们夫妻两个现在可高兴了。”两年时间,全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78.2%,发展家庭农场1039个,种养大户1642个,以及合作经济组织1312个,龙头企业138家,涉及粮食、园艺、生猪、肉禽、水产等多个产业,使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基本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