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如何解决新形势下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所在。为及时了解农民增收情况,9月中下旬,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在临汾、吕梁、古交、阳高、浑源、静乐、平定、右玉、原平、左权等10个市县就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显示,近年来山西各级政府坚持把农民增收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落实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增收形势较好。
一、当前农民增收形势较好
近年来,山西各级政府坚持把农民增收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36.25元,比2005年增加1845.59元,增长63.9%,年均增长10.4%。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农民增收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上半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34.5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2.79元,增长20.53%,增速比上年同期快5.4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4.8%,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
二、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
调查显示,山西各地政府创新“三农”工作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加强硬件建设。各地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等,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2011年,阳高县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一级种薯扩繁基地达4000亩,新建日光温室3000栋、移动大棚5000栋,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新发展优质杏果经济林1.63万亩,其中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林建设0.7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干果经济林0.9万亩;2011年,古交市新建了4个大规模健康养殖场,3个休闲观光农家乐庄园,4个农产品直销店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吕梁市投资1000余万元在吴城镇上王营庄村建设全国领先、山西一流的设施蔬菜育苗基地,占地40余亩,为全区1000余户菜农无偿提供优质菜苗;原平市投资250万元实施苏龙口粮食增产工程,投资200万元实施盐碱地改造,投资3506万元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投资2020万元进行渠道改造。
2、落实惠农政策。山西各地依靠政策推动增收,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一是在“多予少取”上做足文章,加大补贴、转移支付力度,继续落实好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等政策,不断扩大农业补贴范围,促使农民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临汾市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新农合、新农保等政策,优先安排了支农资金15.4亿元,目前各种补贴已全部到位,并逐步发放到户;今年,农机推广成为阳高县农业工作的一大亮点:使用补贴资金658.404万元,是去年全年补贴资金的近2倍,受益农民3092户,拉动农民投入农机购置资金超1600万元;2011年平定县政府在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外,又增加了核桃苗木补助,户户通硬化路补贴等,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今年该县农民从政府得到的各种补贴收入人均达106.5元,比2010年增长38.3%;原平市财政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投入,每个大棚在上级补助5000元的基础上再配套3000元,凡按标准建成的全部予以兑现落实。
3、提高企业效益。各地政府鼓励农业企业改进经营,提高效益,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一是继续推进产业化经营。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各类产业化组织完善机制,增强自主管理和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总结推广高产经验,推进规模经营,带动农民群众增收;二是继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通过组织参加农展会、交易会等多种渠道,拓宽国内国外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推动自主创业,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出台更为具体的保护性、激励性措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分类引导返乡农民工理性创业,改善创业环境。
4、全力做好服务。各地政府增强为民便民利民意识,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为契机,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发挥基层农业部门在指导生产、直接服务群众上的主导作用;二是立足于提高农民素质,狠抓农业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群众创收能力。围绕农业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推广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方案,在各乡(镇)开展省、市、县(市、区)农业科技下乡巡回活动。临汾市2011年已完成15万人次农业科技培训。阳高县上半年举办了农科咨询、现场指导、各类培训、专场讲座等,接受农民咨询1.3万人,培训农民500多人,发放各类科技资料,科技下乡活动收到明显成效;三是立足于科技成果转化,狠抓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促进农民增收。以全省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线,重点推广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名、优、特、新品种、节本增效技术、农业机械化设备等实用配套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推进劳动力转移。临汾市2011年新增劳动力转移40000人。古交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其中向市内二三产业转移1800人,向市外转移200人。有效的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促进收入增长提供了新渠道。
5、建立增收机制。各地政府凝聚各方工作合力,建立增收长效机制。一是创新领导机制,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步伐,探索建立农民增收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二是创新帮扶机制,围绕兴产业、促增收的目标,积极开展助农增收活动,建立各类农业合作社,通过投资投物、产业培育、帮办实事等方式,帮助农民加快增收致富步伐。三是创新融资机制,积极争取项目,扩大招商引资,融通信贷资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有效破解投入不足的问题。四是创新奖惩机制,将农民增收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签订责任书,量化考核,严格奖罚,努力开创农民增收工作的新局面
三、农民反映的主要问题
1、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一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7月中旬,洪洞焦化集团生产的彩虹牌尿素22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26.4%,山西霍州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霍邑牌尿素19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29.4%;二是种子价格大幅上升。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和新的粮种的面市,种籽价格不断上涨,且上涨幅度较大。从临汾市调查情况看,玉米种子郑单958每袋(2.5公斤)33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0元,涨幅达30%,中棉41每公斤35元,比去年同期上涨8元,涨幅22.9%,晋豆35、36每公斤8元,比去年同期上涨2元,涨幅25%。
2、种粮比较效益低下。据洪洞县赵城镇官庄村种粮大户李某介绍,2011年每亩小麦花费的农资费用为:种籽30元,化肥114元,农药48元,水费90元,机耕费60元,收割费80元,人工费240元,共计662元。按水地亩产400公斤,每公斤2.17元计算,除去成本每亩收益只有206元,若不计人工费,每亩也只有440元收益。
3、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但水利建设长期存在的历史欠账,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长期没有得到改观。临汾市大多数水利工程兴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由于长期运行,普遍老化失修。许多水利工程,当初建设时只完成了蓄水、引水、输水等设施,后续配套投入欠账较多,造成高耗能、低效率,浪费严重。全市79座中小型水库,有15座完成除险加固,有8座正在进行除险加固,其余56座长期带病运行,有的小型水库不仅无法发挥正常效益,而且存在许多防洪安全隐患。
4、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从调查情况看,近年农民外出打工增多,但由于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且工资相对较少的行业,而能够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窄,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