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西部大开发 陕西实现历史新突破

2009-07-13 11:17阅读:219

作者 : 千讯   来源 / 陕西省统计局

字号
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十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本省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西部强省为目标,坚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硕果累累,实现了历史新突破。
  一、GDP总量翻两番,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是硬道理。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为目标,以突出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全省经济整体进入实力增强、水平提高、结构改善的又好又快发展新阶段,是陕西历史上发展步伐最快的十年。
 
  GDP突破6000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GDP在1999年的1592.64亿元的基础上,继2001年突破2000亿后,用3年时间突破3000亿、2年时间突破4000亿,突破5000亿和6000亿元大关分别仅用了1年时间,2008年实现6851.32亿元,为1999年的4.3倍,翻了两番多。剔出价格因素,GDP实际增长速度也逐年加快,2008年达到15.6%(位居全国第4,西部第2),2000-2008年年均增长12.4%,高于改革开放以来10.5%的平均增长速度1.9个百分点,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运行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246元,突破了2600美元(按2008年6.9451的汇率计算),为1999年的4.1倍,也翻了两番多,2000-2008年均增长11.9%,高于改革开放以来增速2.6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由1999年的16.0%下降到2008年的11.0%;第二产业不断上升,由42.8%上升到56.1%;第三产业略有下降,由41.2%下降到32.9%。
 
  二、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园林水果产量突破千万吨。全省107个县(市)中,有50个国定贫困县,27个省定贫困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西部大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突破口,积极化解耕地面积减少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矛盾,稳定粮食产量,优化农业结构,妥善解决“三农”问题,面向市场走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发展道路,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单产逐年提高。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852.05万亩,粮食总产1150.9万吨,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与1999年比,在粮食面积减少近20%的情况下,产量增长6.4%,2000-2008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3.2%。
 
  农林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对全省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全省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产业政策,将果业、畜牧业发展列为农民增收,壮大农村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主导产业区域:陕北以羊、薯、杂粮、果、大棚菜为主;陕南以瘦肉型猪、中药材、茶桑蚕、食用菌、绿色食品为主;关中北部成为全国最大果业基地,东部成为棉花基地,渭河两岸是蔬菜和畜牧业基地。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种植比重由1999年的72.4%下降到2008年的60.7%,林业比重由4.9%下降到3.2%,畜牧业比重由21.9%上升到30.1%。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已成为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园林水果产量突破一千万吨大关,跃居全国第二位,苹果面积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果业是陕西一张耀眼的“名片”。果业特别是
 
  苹果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省果园面积1426.04万亩,稳居全国第三位,园林水果产量突破一千万吨大关,跃居全国园林水果产量第二位,达到1067.67万吨;在在果园面积快速稳定增加的同时,水果生产水平也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果园面积比1999年增长了46.4%,产量翻了一番多,为1999年的2.2倍。其中:苹果面积796.31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产量745.51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比1999年分别增长28.3%和86.7%。
 
  畜牧业摒弃传统散养方式,实现产业化经营。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加快,现已初步迈入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机遇期。2008年末全省生猪存栏998.96万头,较1999年增长22.5%;奶牛存栏53.39万头,为1999年的4.3倍。肉类总产量突破百万吨,2008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11.52万吨,为1999年1.3倍;奶类总产量197.65万吨,为3.5倍;禽蛋产量47.92万吨,为1.2倍。
 
  三、工业化进程加快,增加值比重达到48.1%,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工业格局已初步形成。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原有的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食品、医药、航空航天器制造等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已成为陕西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08年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3293.95亿元,为1999年的6.0倍,占GDP的达到比重48.1%,较1999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2000-200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高于同期GDP增速3.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49.7%提高到2008年的57.1%。煤炭、天然气、
 
  石油等能源产品储量居国内前列,陕西已成为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的能源化工基地。在全省主要产品产量中,石油、煤炭等产品产量迅猛增长,2008年原煤产量2.26亿吨,比1999年增长8.3倍;天然原油产量2463.6万吨,增长2.8倍;发电量815.15亿千瓦小时,增长2.2倍;钢材500.98万吨,增长8.9倍;水泥3608.62万吨,增长2.6倍。硫酸、合成氨、农用氮、磷化学肥料、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工业结构由1999年的纺织、电子、机械等为调整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撑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为主的产业新布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额总量逼近5000亿元,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陕西的对外开放和大规模投资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多,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的逐步显现。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工业化、城市化初期的客观实际和经济发展要求出发,积极推进城乡建设,把项目带动战略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重大举措。相继建成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通信、环保、能源、装备制造、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缓解了长期制约陕西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投资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短短几年时间,陕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初期的850亿元,相继突破了1000亿、2000亿、3000亿、4000亿元大关。2008年完成4851.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2%,为1999年的7.8倍,西部大开发以来,1999-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19099.12亿元,十年完成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8)的85.9%,2000-2008年年均增长23.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资本形成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45.6%提升到了2007年的60.9%,投资驱动明显,陕西经济进入了投资拉动的快速发展时期。
 
  五、高速公路在西部率先突破2000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全省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42.1%,比2000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用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以"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和"一纵三横两环"干线公路次骨架、“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网架、国际航线日益密集的航空网线为主的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9万公里,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90%和63%,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6%。通达率、通畅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公路网密度由1999年的0.21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2008年的0.637公里/平方公里,增长2倍。高速公路在西部率先突破2000公里,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建成高速公路2466公里,较1999年增加了6.8倍,翻了两番多;2009年上半年突破2500公里,达到2524公里,10市1区提前两年实现了全部通高速公路。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751公里,其中省境3267公里,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1216公里和1053公里。民航运力大幅提升。1989年末,咸阳机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使陕西民航运力大幅提升。2003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完成扩建,2007年,再次进行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将新建第二条跑道,第三座航站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2008年,陕西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71.16万公里,航线439条,国际航线93条,分别为1999年的2.7、2.5和14.5倍;完成货物周转量1570.09亿吨公里,比1999年增长1.9倍,2000-2008年年均增长12.4%。
 
  六、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消费市场繁荣昌盛。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省委省政府实施更多的惠民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将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放在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相继建立健全和完善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农民工工资拖欠清理制度、全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就业再就业工程等民生保障政策措施,全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08年达到12858元,比1999年增加8204元,翻了近一番,2000-2008年年均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2008年达到3136元,为1999年2.15倍,也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9%。
 
  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西部大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全省认真落实中央和地方减免农业税、实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农村学杂费减免、农机具和种粮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居民义务教育制度,廉租房建设制度;积极开展“民生八大工程”,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切实、最实际的突出问题,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2005年陕西比全国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使农民当年减负8.4亿元,人均减负30.35元,2006年起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财政保障力度最大。2008年,全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达到245.56亿元,84.46万人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24.3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33.37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32.67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30.39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陕西从2003年12月启动,率先在3个县进行试点,截至2007年底,全省104个县(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三年实现了全覆盖。全省参合农民2434.95万人,参合率达90.1%,新农合基金补偿支出9.9亿元,补偿受益357.94万人次。
 
  消费品市场繁荣,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08年全省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256.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3%,增速比上年加快7个百分点,在全国居首位,达到1993年以来最高水平,西部大开发以来年均增长14.7%。居民消费突破传统档次,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已由传统的饮食结构逐渐向营养质量型转化,食品、衣着低速增长,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化教育支出快速增长,已成为家庭消费的主要方面。城镇居民正处于以旅游、住房、交通、通信等享受型消费为标志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72元,比1999年增加5819元,2000-2008年均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79元,比1999年增加1817元,年均增长11.0%。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外出就餐已成时尚,在外就餐越来越多,支出也明显增加,火爆的餐饮业已成为消费市场持续闪现的亮点。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消费档次不断提高,洗衣机的大容量、全自动、智能化;电冰箱的豪华、节电、环保化;彩色电视机趋于大屏幕、数字化等成为时尚。特别是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明显增加,以移动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消费大幅度增加。
 
  七、财政收入跃上千亿元大关,经济运行质量快速提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抓住经济快速发展周期的历史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快速提升。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省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全省财政收入增长23.7%,跃上千亿元台阶,达1104.36亿元,为1999年的6.4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5%,达到591.48亿元,为1999年的5.6倍。
 
  八、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西部大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陕西实际,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开放搞活,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1997年首次举办中国东西部合作投资贸易洽谈会以来,已连续成功的举办了十三届,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又为洽谈会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义。1999-2008年,全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4.39亿美元,为改革开放以来总计的71.8%。200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7亿美元,是1999年的5.2倍,西部大开发以来年均增长20.0%。2008年新批外资项目156个,合同外资18.18亿美元,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56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5家在陕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进出口总额83.29亿美元,其中出口53.81亿美元,2000-2008年均分别增长17.1%和18.7%。
 
  非公有经济从弱到强不断壮大,逐步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在国家各项鼓励、支持、扶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指导下,陕西也相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使非公有经济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非公有制经济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08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3232.53亿元,较上年增长16.8%,占GDP的比重达到47.2%,比2000年的40.1%提高7.1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极大地保障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经济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源泉和渠道。
 
  九、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三大区域竞相发展。全省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和高原占81%,平原占19%,自然因素将陕西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三大区域自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产条件相差较大,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异明显。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各地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极大调动了全省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了极大发挥,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陕北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陕北GDP总量达到1721.53亿元,比2000年绝对量增加了6.3倍,2001-2008年年均16.4%高速递增,占全省比重从2000年的13.3%上升到2008年的25.2%,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测算2008年陕北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2.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关中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居重要位置。关中地区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工商业基础较强,经济总量占全省70%,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实力。西部大开发以来,关中地区抢抓机遇,依托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的先决条件,充分发挥“一线两带”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区域结构,经济保持了率先发展的好势头。2008年关中GDP总量达到4346.76亿元,比2000年绝对量增加了2.4倍,2001-2008年年均增长13.1%,高于全省平均速度,占全省比重从2000年的72.5%降到2008年的63.7%;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4.1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5.9%,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陕南绿色产业迅速崛起。陕南地处秦巴山区,是陕西的“后花园”,自然环境“两山夹一水”,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拥有“鱼米之乡”的山间盆地。西部大开发以来,陕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前提下,现代中药、生态农业、旅游等绿色产业取得重大进展,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陕南GDP总量达到760.32亿元,比2000年绝对量增加了2倍,2001-2008年年均增长10.3%,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11.1%。
 
  十、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高。西部大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同样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城区改造力度,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精神空间。西安市、宝鸡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咸阳市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
 
  森林覆盖率达37.26%,居全国第十二位。截至2008年底,有林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26%,森林覆盖率达37.26%,居全国第十二位。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把退耕还林同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有效结合起来。1999—2008年全省共完成造林6236.5万亩,是历史上造林最多的时期。其中退耕地造林3377.5万亩,使陕西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的十分之一。2007年全省森林面积由1998年的497.35万公顷发展到767.56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由退耕还林前的30.92%增长到37.26%,净增6.34个百分点。全省特别是陕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收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的效果。三秦大地山山岭岭,郁郁葱葱,山川大地的基调已经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好循环。
 
  全省建成自然保护区5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点)37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0460平方公里。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34个,占全省县(区)数的30%,其中2个通过国家验收命名,4个通过省级验收命名;生态示范乡镇40个,生态示范村397个,农村环境保护示范点23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生态示范网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9.9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4.1%。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观,全省自来水受益村达到59.4%,建成各类饮改水工程1.3万处,初步解决了600多万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
 
  总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省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宏观调控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全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省经济经过连续多年逐年加快增长后,处于一个新的起点。西部大开发的近十年,是陕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的几年,是陕西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几年,是陕西财政状况最好的几年,是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最明显的几年,也是居民收入增加、百姓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几年,成绩可喜,来之不易。面对来之不易的成就,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陕西属于欠发达省份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追赶先进省份,建成西部强省,实现又好又快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目标,仍须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