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及其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经济和数量关系的总和。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结构主要由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三部分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省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如何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危机的冲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通过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说明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一、江苏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江苏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它主要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为核心。二是区域结构变动。从空间类型看,区域结构变动在江苏主要体现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总体中的变动情况。三是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主要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一)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实现了由 “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19.8%大幅上升至2008年的38.1%。
图1:1978―2008年三次产业增加价值占GDP比重变动情况
表1:1978―2008年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增加价值占GDP的比重
单位:%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78 |
27.6 |
52.6 |
19.8 |
1996 |
16.5 |
51.2 |
32.3 |
1980 |
29.5 |
52.3 |
18.2 |
1997 |
15.5 |
51.1 |
33.4 |
1985 |
30.0 |
52.1 |
17.9 |
1998 |
14.5 |
50.6 |
34.9 |
1986 |
30.1 |
50.5 |
19.4 |
1999 |
13.5 |
50.9 |
35.6 |
1987 |
26.8 |
53.5 |
19.7 |
2000 |
12.2 |
51.9 |
35.9 |
1988 |
26.4 |
48.5 |
25.1 |
2001 |
11.6 |
51.9 |
36.5 |
1989 |
24.5 |
49.7 |
25.8 |
2002 |
10.5 |
52.8 |
36.7 |
1990 |
25.1 |
48.9 |
26.0 |
2003 |
9.3 |
54.6 |
36.1 |
1991 |
21.5 |
49.6 |
28.9 |
2004 |
9.1 |
56.3 |
34.6 |
1992 |
18.4 |
52.4 |
29.2 |
2005 |
8.0 |
56.6 |
35.4 |
1993 |
16.4 |
53.3 |
30.3 |
2006 |
7.1 |
56.6 |
36.3 |
1994 |
16.9 |
53.9 |
29.2 |
2007 |
7.0 |
55.6 |
37.4 |
1995 |
16.8 |
52.7 |
30.5 |
2008 |
6.9 |
55.0 |
38.1 |
图1和表1分别显示了1978―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的组成情况及其变动趋势,分产业看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产业。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1978年,全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7.6%,超过第三产业7.8个百分点,但是到2008年,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6.9%,降幅非常明显。分阶段看,改革开放初期到1986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7.6%提高到1986年的30.1%,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转为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1989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二、三、一”的布局,产业结构实现了本质的转变。随着全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持续壮大,2003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回落到10%以内,并在随后几年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始终在全省经济中占据最重要的作用,占GDP的份额最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波浪式运动,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从波动情况看,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52.6%下降到1990年的48.9%,随后保持了小幅回升态势,到2008年回升到55%。近几年来,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5%。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趋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自改革开放到1987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占比始终保持在20%以下。而在1988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1989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随后保持稳定提高的趋势,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8.1%。全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8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5%,比2007年提高 0.8个百分点。
(二)区域经济结构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全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南北经济呈明显的梯次分布。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6%以上,苏中、苏北地区发展则相对缓慢。为促进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全省实施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实施以来,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取得一定的进展,苏南发展水平加快提升,苏中快速崛起出现良好端倪,苏北后发优势逐步发挥。
表2:1978―2008年三大区域占GDP比重情况
单位:%
年份 |
苏南 |
苏中 |
苏北 |
年份 |
苏南 |
苏中 |
苏北 |
1978 |
48.0 |
23.0 |
29.1 |
1994 |
58.3 |
20.1 |
21.7 |
1979 |
48.1 |
22.8 |
29.1 |
1995 |
57.4 |
20.3 |
22.4 |
1980 |
49.2 |
22.5 |
28.4 |
1996 |
56.9 |
20.0 |
23.1 |
1981 |
47.7 |
22.9 |
29.3 |
1997 |
57.5 |
19.6 |
22.9 |
1982 |
46.8 |
22.7 |
30.5 |
1998 |
57.6 |
19.4 |
23.0 |
1983 |
46.4 |
22.4 |
31.2 |
1999 |
57.7 |
19.2 |
23.1 |
1984 |
48.3 |
22.1 |
29.6 |
2000 |
58.1 |
19.2 |
22.7 |
1985 |
50.6 |
22.0 |
27.5 |
2001 |
58.9 |
18.8 |
22.3 |
1986 |
50.0 |
22.4 |
27.6 |
2002 |
60.0 |
18.2 |
21.8 |
1987 |
50.5 |
22.2 |
27.3 |
2003 |
62.3 |
17.4 |
20.3 |
1988 |
50.7 |
22.6 |
26.8 |
2004 |
62.8 |
17.4 |
19.9 |
1989 |
50.8 |
21.9 |
27.4 |
2005 |
62.5 |
17.6 |
19.8 |
1990 |
51.1 |
21.7 |
27.2 |
2006 |
62.5 |
17.9 |
19.6 |
1991 |
52.1 |
21.5 |
26.4 |
2007 |
62.4 |
18.1 |
19.5 |
1992 |
56.3 |
20.4 |
23.4 |
2008 |
61.1 |
18.1 |
20.9 |
1993 |
58.8 |
19.5 |
21.7 |
―― |
―― |
―― |
―― |
基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各地区GDP增速变化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78―1993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区域优先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区域经济政策,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放在突出地位,推动了江苏特别是苏南经济快速发展,也促使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加剧,“南快北慢”现象突出。1979-1993年,苏南GDP年均增长13.7%,比苏中、苏北快2.5个和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苏北GDP年均增长仅9.7%,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在此期间,苏南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10.8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分别回落3.4个和7.4个百分点。
1994―1999年。党的十四大后,省委、省政府在加快推进沿江地区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快苏北的开发开放,不断增强苏北的发展活力,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再度出现基本均衡的局面,相对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1994-1999年,苏南、苏中、苏北GDP年均增长12.9%、12.3%和12.9%,1999年末,三大区域GDP各占全省的57.7%、19.2%和23.1%,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之比为3.6:1.5:1,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2000―2008年。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全力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强化分类指导与区域协调,优化生产力布局,认真落实振兴苏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苏北振兴和苏中崛起,苏中、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苏南。2008年,苏中、苏北地区GDP增速分别超过苏南1个和0.9个百分点。但从绝对量看,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总体却呈现下降态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严峻。
(三)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江苏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公有制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制度性因素。以工业行业为例,1978年,全省工业中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一统天下,国有工业占66.3%,集体工业占33.7%。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随着企业改制改组、招商引资、鼓励个私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工业经济成份日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个体、私营、外资等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总量占比显著提高,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2008年,私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374.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6%,比1998年提高26.4个百分点。
图2:1998―2008年各类型企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动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全省国有和集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总体快速回落态势,其他类型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呈现上升态势。1998年,国有和集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的增加值占全省的49.3%,而到2008年下降到9.3%,降幅非常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非公有制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经济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实践证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经成为江苏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关程度,能够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依赖程度,从而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参考。
(一)指标和数据选择
基于上文对江苏经济结构变迁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主要是第一产业比例快速下降,三产比重迅速上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二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苏中、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开始超过苏南地区,但从绝对量上看所占比重总体是下降态势;三是以外资和私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活跃,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将结构变量界定在以下三个方面: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区域结构变动系数和所有制结构变动系数,其具体的定义分别如下:
(1)产业结构变动系数(X1):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以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主要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X1=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数据范围为1978年―2008年,单位:%。
(2)区域结构变动系数(X2):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来源于经济体内各地区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最终将影响到经济的长远发展。全省区域结构变动系数主要是反映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之间差距的变化,尤其是相对不发达地区苏中、苏北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变动情况,因为苏中苏北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和苏南差距的缩小能够成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动力。区域结构特征系数用苏中和苏北GDP之和占全省的比重来表示。具体计算方式是:X2=苏中与苏北GDP之和/GDP,数据范围:1978年―2008年,单位:%。
(3)所有制结构变动系数(X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中的活跃因子,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所有制结构变动系数主要反映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利用外商港澳台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X3=外商港澳台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增加值,数据范围:1998年―2008年,单位:%。
对于反映经济规模变量,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代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经济增长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福利增长效应,用y表示。
(二)计量分析
根据对结构变量和规模变量的定义,建立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模型:lny=α+βXi+μ。其中,回归系数β测度一个单位的自变量Xi的绝对改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y的相对改变量。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结果显示变量X1、X2、X3、Y的一阶差分稳定(5%的临界值)。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将X1、X2、X3与应变量做回归,结果如下:
表3:回归结果
变量 |
常数 |
系数 |
t值 |
R2 值 |
F值 |
X1 |
3.2321 |
0.1796 |
19.9311 |
0.9320 |
397.2488 |
X2 |
19.5286 |
-0.2492 |
-20.1660 |
0.9334 |
406.6591 |
X3 |
7.6015 |
0.0671 |
10.3906 |
0.9231 |
107.9636 |
从回归结果看,江苏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呈现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1796和0.0671。而经济增长与区域结构为负相关,表明虽然近几年全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苏中、苏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不断壮大,尤其是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超过苏南,但是从总量上看与苏南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区域间过大的差距正成为全省在经济增长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为进一步研究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结构这些变量的协同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以将其纳入模型中进行测算。经济学中,一般用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某种组合与其可能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
4)。
Y表示总产出,
L、
K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α为产出的劳动力弹性;μ为随机扰动系数;
A表示一定时期的技术结构特征。对(
4)式的两边除以
L,并用
y替代
Y/L,
k替代
K/L,β替代
1-α,可以得到
。基于这一模型构造反映经济结构的协同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社会生产函数模型:

……(
5)。
y 表示人均生产总值(GDP) ,k 表示人均资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投入量,计量单位均为元/人;X1、X2、X3分别表示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系数;α1、α2、α3 分别表示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对经济规模的边际影响参数。对(5)式两边同时取对数,然后进行回归,得到的方程为:
=8.7136 +0.3353lnk +0.0214 x1-0.0207 x2+
0.0196x3 ……(
6)
(13.0477) (11.5793) (2.7366) (-1.4733) (2.9329)
R2=0.9982 DW=2.1936 F=817.0661
从方程(6)的回归系数可以判断,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扩大经济规模的影响程度最大,系数为0.0214,高于所有制结构和区域结构系数,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促进江苏经济增长起了关键作用。同样,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于扩大经济规模也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 实证结果分析
1、总体上看,江苏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在调整过程中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结果,其中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中的主导结构变量,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同样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由于全省区域经济在总量上的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的扭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没有显现。
2、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回归的方程看,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系数最高,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全省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构造新兴产业群,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出了符合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升三产内部结构,重点发展以软件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外包取得显著的效果,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成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载体。
3、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比较明显。这表明,适合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形式必然会大大激活各种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发展潜能,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机制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应该在进一步搞活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力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分析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全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虽然近几年,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苏中、苏北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开始超过苏南。但从经济总体规模上看,苏中、苏北与苏南的差距仍然较大,协调区域发展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加快。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的总结以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结构调整构成了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总体上讲,江苏的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在调整过程中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结果,其中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中的主导结构变量。当前,“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正在深入实施,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已经成为全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的举措之一。
(一)继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扶持和发展以软件、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积极把握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机遇,把承接服务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宽领域地开放服务业市场。二是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形成与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以节能降耗的目标为依据,继续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引导工业健康发展。注重运用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形成较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促进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制,实现科技创新上的突破。四是注重产业的布局规划,引导发展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规划应从过去的总量规划转向产业地区结构规划,以地区的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条件等为约束变量,制定适合各地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规划。
(二)加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苏南、苏中和苏北在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各自具有不同的区域优势,各地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强化实施分类指导方针。苏北要把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与苏北的资源、成本和政策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着力发展特色经济。苏中要积极加强与苏南的联系,通过加快实施沿江开发,全力承接苏南生产要素的流动,加速与苏南的一体化进程。苏南继续提升发展水平,加快产业向高级化发展,强化苏南发展的先导和带动作用。二是根据区域特点发展特色经济。根据区域发展定位、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适合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和产业。三是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南北结对挂钩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和人才交流。协调区域内市场竞争规则,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共同市场。加强产业竞争与合作,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经济的优化布局和产业的集聚发展。
(三)激活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其中中小企业的活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其中的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并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要着力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真功夫,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安全的机制环境,充分激活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从而为推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加新的筹码。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政策环境,拓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空间,出台更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功能。继续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鼓励担保机构为非公有制经济尤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促进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构建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完善股票债券市场上市、发行机制,积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三是加快对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扶持。促进服务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鼓励在信息技术、工程及科学仪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等领域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四)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以培养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为目标,力争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抓手,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高新技术园区载体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组织力量联合攻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在电子信息、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中,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发展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