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早在
1979年
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就提出:“要有计划地改变我国目前农业的结构和人们的食物构成”,
1985年的中央
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件和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决议、规划,都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摆在重要位置。三十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紧紧围绕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统筹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在稳步发展生产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稳步提高,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改革开放前的山西农业结构形态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缺绿少水,十年九旱,土地瘠薄,长期处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自给半自给状态下。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山西农产品供求关系经历了从严重短缺到比较短缺的过程,但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以粮为纲”成为计划经济制度下全省发展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农村经济等同于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等同于种植业生产,种植业生产等同于粮食生产的单一化、僵硬化的“一头沉”式的农村产业结构。这种单一、封闭的思想观念和经济结构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曾一度出现的农民家庭副业、集市贸易以至集体经济的多种经营也都被视为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范畴,受到严格限制,山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种和资源优势长期得不到发挥。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产值所占的份额一直在75~85%之间,林牧业长期处于明显的“短腿”地位;在农作物种植上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使诸多资源向粮食生产倾斜和流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最低年份仍在82%以上,其结果是不仅粮食生产没有得到大发展,而且还对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农村资源配置不科学、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是当时制约山西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了适时调整和不断优化升级,其调整速度之快、成效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农产品大幅度增产,特别是粮食由短缺到富裕,为调整农业结构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赋予了农民以更大、更灵活的经营自主权,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确立以及农村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引导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开拓了宽广的市场空间。三十年来,山西始终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渐进推进,突出重点,各个突破,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效。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农业结构调整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4年。这一阶段原有的农产品统派购体制仍在运行,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只是由于农民获得生产分配自主权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发展经济的动力,使农林牧渔业全面超常发展。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从联产计酬到包产到户,全面推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粮、棉等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超购部分的加价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激发出农民空前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全面超常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初步变化。农作物种植方面,在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高和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粮食作物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1978―1984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了139.54千公顷,粮、经种植比例由1978年的84.1:15.9调整到1984年的79.9:20.1。由于把握住了粮食单产与结构调整的比例关系,粮食生产尽管在种植规模缩减的情况下,总产量仍不断增加,1982年和1984年先后两个年份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人均占有量亦由1978年的293公斤提高到337公斤,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城乡居民的“吃饭”问题得到初步改善。在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棉花生产1982年、1984年均创历史最高记录,油料总产量则连登10万、20万、30万吨3个历史高峰。在林、牧、渔业生产方面,造林面积、肉、蛋、奶和水产品等主要产品均大幅增产,其中除肉类总产量比1978年增产38.6%外,增产幅度都在1倍以上。这期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构成比例由82.63:5.99:11.35:0.02变为75.57:10.47:13.91:0.05,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其它各业份额上升7.06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85~1990年。这期间,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农业生产经历了政策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下的结构大调整。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最基本的内容是确立家庭承包、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国家对生产经营者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为山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换创造了条件。期初,受上一阶段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超常规发展的影响,出现了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并由此引发出“卖难”现象,农业效益下降,农民的生产热情大大回落,信心不高,投入下降。农作物种植中,粮食在1985年种植面积减至历史最低的3055千公顷的同时,单产和总产连续两年下降,到1987年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也由1984年的337公斤降低到260公斤,使本来已经缩小的粮食供求缺口又重新加大;棉花也在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由1984年13.3万吨跌到1987年的7.8万吨。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级政府站在宏观主体的角度,积极调整思路和工作重心,配套改革原有的政策措施,打破传统的粮、棉、油统购统销体制,实行合同定购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流通体制,并相应采取了调整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等逆向调节措施,从宏观政策调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农民作为生产的主体,面对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也做出了较为积极和灵敏的反应,重新树立起信心,在增加生产投入提高作物单产的基础上,对种植结构进行了适度调整。1989、199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又重新恢复到3293.75千公顷、3290.79千公顷,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879.1万吨和969.0万吨,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重新实现增产;棉花连续4年增产,1990年油料作物产量也达39.38万吨,为历史上第二高产年。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步协调发展的作用。
在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调整中,由于国家放开了猪、牛、羊、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价格,完全实行市场调节,畜牧业和渔业得到了迅猛发展。199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27.62亿元,比1984年增长50.8%(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年均递增 7.1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 1%,上升8.1个百分点;渔业产值由329万元增加到4299万元,增长4.23倍,所占份额由0.05%上升到0.34%。这一阶段,山西农业生产结构经过了一个大胆尝试和反复探索的调整过程,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扭转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阶段:1991-1999年。这一阶段,山西省在发展农业中确立了主攻单产、增加总产、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坚持积极稳妥地调整种植结构原则,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阶段种植结构调整进程与粮食单产水平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实现了双重目标。首先,是把握住了结构调整的界限,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保持了较适度、较均衡的种植规模。粮食种植规模保持在3128--3297千公顷之间,年均种植3218.9千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年均种植740.6千公顷。1999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分别为3239千公顷、731.52千公顷,与年均种植规模相当。粮经种植比例保持在合理区间,期间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所占份额在80.3 % ―81.8%之间,经济作物占18.2%--19.7%,差异度仅为1.5个百分点,1999年粮经比例调整为81.6:18.4。其次,粮食单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力度有了新的突破和增强。在1992年粮食单产比1991年增加的基础上,1993年每公顷粮食单产越过3000公斤,达到3018公斤的新高度。1995年起,通过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实施“玉米战略”,发挥玉米特有的高产功能和地域资源优势,进一步拉动了粮食单产整体水平的提高。之后,粮食单产水平明显提高,1996年和1998年分别达3321公斤和3280公斤,平均单产达2988.6公斤,比前四年平均2696.28的单产水平高292.32公斤,上升10.8%,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在820万吨以上,1996年、1998年先后突破了1000万吨,分别达1077.10万吨和1081.48万吨,全省城乡居民的“米袋子”日益丰满,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吃饭问题在这一阶段总体上得到稳定解决。这一阶段,经济作物种植在总体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适应市场需求,品种结构变化较大。其中棉花由于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面积减少,产量下降;油料单产提高,最高的1998年达1210公斤,总产量达42.49万吨;甜菜、药材播种面积扩大,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蔬菜种植面积呈现出强劲的扩增态势, 1990―1999年蔬菜播种面积由110.59千公顷扩大到197.78千公顷,总产量由347.41万吨增加到719.56万吨,增长1.1倍,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日益丰盛起来。
这一阶段,山西加快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进程,把发展畜牧、蔬菜、经济林作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了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畜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猪、羊、大牲畜的存栏和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产量均大幅增加,1999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85.35亿元,比1990年增长84.7%;林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增加,从提高效益出发加快经济林发展,林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林业产值由7.83亿元增加到12.17亿元,增长27.8%;渔业在有效增加水产品市场供给的基础上,产值由0.43亿元增加到1.56亿元,增长1.49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由71.3:6.3:22.1:0.3调整为67.5:4.0:28.0:0.5。
第四阶段:2000年―2008年。这一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立体式调整。从与1985年以来的两次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别来看,前两次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总体偏紧的背景下,重点是在种植业内部进行的平面调整,主要是调整粮经比例,属于量调,调整的主体是政府,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从结构调整的方向看,则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调品种、调品质,重点是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的主体是农民,目的是为了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和农民的增收问题。从此,山西农业结构进入了实质性的调整阶段。上个世纪末,山西与全国一样,以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得到了稳定增长,农产品的供给基本有了保障,农产品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安全以及口味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农产品卖难问题频繁出现,因此及时引导农民顺应市场变化,发展适销对路品种、提升产品品质就成为实现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这期间,山西省确立了粮、畜、果、菜四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蔬产业区、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优势区域格局,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品牌、效益型转变。经过几年调整,成效非凡,特色农业地位显著提升,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7.24元,比1999年增加2324.62元,据有关资料显示,其增加额的45%以上来自特色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面积占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2008年小麦、玉米单产分别达到3628公斤/公顷和4953公斤/公顷,比1999年分别提高25.1%和21.8%。2008年,全省肉、蛋、牛奶产量分别达79.14万吨、 61.60万吨、68.18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27.0%、62.8%和1.25倍,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省经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推进结构调整中,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发展优质品种,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得到极大改善,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稳步增长,2008年省粮食总产量达1028万吨,为历史上的第4个高产年。
三、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农业经济从单一的抓粮食生产变为粮经作物并重,从偏重于农作物种植,变为注重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从偏重于抓耕地经营,变为注重山坡、林草、沟泽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三十年以来,山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推进结构调整中不断加强,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稳定增长。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706.9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208.0万吨,增幅达到70.9%,城乡居民长期“吃不饱”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各类经济作物产量均比1978年成倍增长,其中棉花、油料、水果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6.94万吨、4.23万吨、30.7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9.12万吨、10.67万吨和339.85万吨,分别增长1.76倍、1.52倍和10.05倍。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省肉类、禽蛋、牛奶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79.14万吨、61.60万吨、68.18万吨、3.07万吨,比1978年增长4.13倍、14.84倍、45.33倍和41.70倍。
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普通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得到优化,产品品质、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开发格局。通过整合项目,2008年全省集中投资7600多万元用于玉米丰产方建设,玉米统一供种率和优种率达到100%,全省纳入玉米丰产方的25个县的7万多农户都取得了玉米大丰收,平均亩产595公斤,亩均增产79.3公斤。2008年秋开始启动的小麦丰产方工程也全部实行统一优质种籽种植;谷子、大豆等粮食品种优质化率均有较大提高;山西在国内市场上叫得十分的响亮的红富士苹果,2008年产量达到161.29万吨,占到当年苹果产量的72.4%。
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全省已有180多家企业的43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生产布局更趋合理
从种植结构看,1978年―2008年,粮食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上升,粮经种植比例由84.1:15.9调整为81.3:18.7。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呈现出双赢格局,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5年中,粮食生产除2005年由于受灾较重产量在987万吨外,其余4年均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
从农林牧渔业生产构成看,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畜牧业、渔业比重持续上升。1978年至2008年,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由82.6%下降到61.4%;林业由6.0%下降到3.4%;畜牧业比重由11.4%提高到31.1%;渔业比重由0.02%增加到0.7%。还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农林牧渔服务业逐步形成规模,并迅速发展起来,到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19.92亿元,年内发展速度达128.3%,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3%。
在行业布局调整的同时,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被不断打破。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优势区域格局。
——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各地注重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了良性互动。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为主的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集中扶持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方式日益紧密,合作方式多种多样,迅速形成了以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多元化经济格局。截至2008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达3836家,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带动农户245万户,占全省乡村户数的37.3%,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均收入达4500元以上。
各地还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市场需求,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带建设水平。
——特色农业蓬勃兴起
近年来,随着山西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逐步推进,山西在寻求总量突破,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抓住特色、绿色、深加工三大战略要点,特色农畜产品产销能力得到提高,不少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全省初步形成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和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生产区以及中南部果菜生产区为标志的特色农业区域化格局,形成了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4大特色产业。2006年玉米种子产量达到14万吨,占全国用种量的1/6,其中2/3以上调出省外;谷子、荞麦、莜麦等小杂粮和苹果、红枣、核桃等干鲜果以及芦荟、根茎类、茄果类蔬菜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牛羊肉及中药材等也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古城乳业集团立足奶牛资源优势,以多元化的产品适应市场,不断拓展了市场占有份额;粟海集团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肉鸡饲养、加工、出口一体化外向型龙头骨干企业;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玉米种子育、繁、销一体化为核心产业、种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企业集团,2006年“屯玉”牌玉米种子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屯玉种业成为种业界目前唯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的品牌企业。另外还涌现出像雁门乳业、水塔陈酿、六味斋肉业、沁州黄、檀山皇等一批辐射农村、带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截止2006年,全省已有561个绿色产品通过国家认证,认证量居全国前列。到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达到23.7亿元,比2000年增长3.3倍。
改革开放30年,是山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的30年,同时也是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的30年。目前,山西对农业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在促进全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山西农业结构调整将朝着有特色、有品质、重品种、重市场、重效益的方向,继续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