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山东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导致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了近
30年来的最大值。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制定实施了扩大内需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战略,然而农民收入仍显现出低速增长的态势。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是缩小城乡差距、启动农村市场的关键,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紧迫感,紧紧抓住目前难得的历史机遇,将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重点,抓紧抓好。
一、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紧迫性
1、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改革开放30年,山东城乡居民收入均有大幅度增长,但农民收入的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已达到了2.87:1,全国达到了3.31:1,均已达到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最大值。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同时期看,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快于同期城镇居民的增长幅度有两个时期,一是1979年至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一度缩小为近30年的历史最低值1.49:1,二是1994年至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9:1。除此之外,改革开放30年中的其他年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均快于农民收入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扩大。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必然造成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我们必须遏制这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2、当前严峻的增收形势要求我们应尽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金融危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逐步显现,今年一季度,山东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45元,增长7.3%,增幅同比回落11.1个百分点,增幅降为近六年来的新低,也低于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8.8%的增长幅度。从收入结构看,①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29元,增长5.4%,增幅同比回落12.1个百分点;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366元,下降1.1%,增幅回落20个百分点;外出务工收入为239元,增长11.6%,增幅回落10.7个百分点。②农民家庭经营人均收入1056元,增长7.6%,增幅回落11.1个百分点。其中,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获得的现金收入为769元,增长4.4%,增幅回落16.3个百分点。③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56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④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04元,比上年增长15.7%,增幅回落7.2个百分点。
展望今后,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多,压力加大。一是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2007年、2008年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达45.3%和47.7%。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就业不仅难以增加,而且已就业人员面临失业和减薪的压力,今后一个时期工资性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二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近几年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7年、2008年价格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达31.2%和35.8%,而今年农产品价格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形势将十分严峻,一季度山东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11.3%,不再对农民增收产生拉动作用。严峻的增收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以化解经济发展较快时,农民增收没有实现相应的快;而经济发展较慢时,农民收入增长又严重受阻的怪圈。
3、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启动农村市场,促进山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国民经济发展依靠三驾马车拉动,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受国际金融的危机的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必将弱化。今年一季度山东出口162.8亿美元,同比下降16.4%,出现了负拉动。而这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有些国内外专家预测其周期为2―3年,有些专家则预测为5年。总之,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好转。而国内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启动农村市场已成为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启动农村市场,光靠政府投资不行,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当前,针对农民收入出现缓慢增长的态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保持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前具有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良好机遇
1、有利的理论支持。进入新世纪,党中央针对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党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农民作为人民中的大多数,理应受到重视和尊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理论,而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有利的政策环境。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如:自2004年以来,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六个1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各级财政每年都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又出台了家电下乡、建房补贴、沼气补贴等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应当看到,近几年来我国 “三农”政策的出台是比较频繁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这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3、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中央及各地采取了些积极措施。如:为提高种植效益,中央及各省对农业进行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为支持畜牧业发展,进行了畜牧补贴;各地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了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些地区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试点,努力在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这些都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将这些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去粗求精,去伪存真,真正将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好的做法发扬光大。
三、消除制度壁垒,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怎样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多方面着手。但我们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思想,消除城乡壁垒,弥合城乡制度差异,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性保障。
1、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消除对农民的歧视,真正还农民以“公民”身份,是建立城乡制度性公平的前提。只有对农民树立正确的公平观,才能保障各项制度的制定公平、公正、可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设。
2、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制度保障。有关专家指出,当今中国农村在土地征用、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价格和资金四个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工业品原料和廉价的资本金。既然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公,那么,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也就需要在这些方面建立或完善各项制度,实现公平。
首先,在土地征用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土地征用资金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征地资金成为财政资金的来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垫脚石,努力做到征地资金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制度保障,如失地农民的劳动保障、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创业基金等,全部返还于农民。使农民应得的收入不再流失。
其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通过制度建设重点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廉价问题和转而不移的问题。看看全国的“农民工”工资,几年甚至十几年未涨,而且全国南北差异较小,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是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多年来主要靠劳务输出数量的增加。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各项制度,就是要解决“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同酬问题,建立熟练“农民工”的正常增资机制,保障“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住房补助等应得尽得。努力做到“农民工”就业机会公平,就业待遇公平,享受社会服务公平,最终消除“农民工”称呼,不再与城镇工人有所差别。这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点所在,也是城里能够留住农民的重要措施。
再次,在农产品价格方面,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方式,带动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当然,对于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农产品要尽可能实行价格保护,逐步通过价格方式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这是提高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最公平的办法。
第四,在资金方面,当前出台的县以下农村储蓄全部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要积极抓好落实。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农村剩余资金以入股形式自我发展,积极倡导其他金融机构参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城市支援农村,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进而带动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快速增长。
3、加快现代农业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如果说上述第二条建议是从城市方面入手,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话,那么,本条建议即是从农业内部说起。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第一功能是解决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对此,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山东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第一,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耕作现代化。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包括分类农产品的网络平台建设和延伸到村的网络建设,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市场化。这是进行有效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基础。第三,继续发挥山东农产品出口优势,拓展农产品出口路子。第四,继续抓好科技兴农。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自然也是农民增收的基础。目前,各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要紧紧围绕上述四个目标展开。
4、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二、三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8年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在本乡区域内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达1995.1元,占农民纯收入的35.4%。因此,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对此,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支持;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创造条件,发展二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