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吉林省农民生活消费呈现“四增三降”

2009-05-13 04:19阅读:101

作者 : 千讯   来源 / 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

字号
据对吉林省1600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902.75元,比上年增加70.47元,增长8.5%,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13.1个百分点。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主要特点
 
  从抽样调查数据看,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四增”和“三降”态势。
 
  (一)衣着消费更加趋于时尚,服饰品种规格更加齐全。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衣着支出人均84.10元,同比增加11.07元,增长15.2%。其中购买服装人均56.58元,同比增加6.66元,增长13.3%。购买成衣支出占衣着支出的比重达67.3%。目前,款式新颖、美观大方的西装、大衣、皮衣、裙装在农村随处可见,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呈现城市化。
 
  (二)居住质量继续提高,农村新建住房投资明显增多。一季度,农村居民居住支出人均79.78元,同比增加30.60元,增长62.2%。其中,购买住房和生活用房建筑材料人均38.10元,同比增加23.44元,增长1.6倍;购买维修生活用房材料人均6.02元,增长20.2%。居住消费服务支出人均23.65元,同比增加3.66元,增长18.3%
 
  (三)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快速增长,“家电下乡”政策起了助推作用。一季度,农村居民家庭设备及文化用品支出人均151.96元,同比增加18.37元,增长13.8%。其中,购文教娱乐用机电消费品人均14.30元,增长27.7%;购买机电设备人均18.97元,增长50.0%
 
  家电下乡作为一项重大惠农政策,真正使农民受益,购买量大幅增长。一季度购买电冰箱增长65.0%,彩色电视机增长21.7%;液化气炉具增长2倍;手机增长12.6%
 
  (四)医疗保健支出增幅明显,农村医疗条件逐步改善。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建立,农村居民医疗条件得以改善。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大病统筹,百姓受益。一季度,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人均139.83元,同比增加43.98元,增长45.9%。其中,医疗费支出人均66.46元,增长47.3%;药品支出人均71.95元,增长46.3%
 
  (五)物价回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出现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为99.6%,与上年同期涨幅相比回落2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人均326.26元,减少20.06元,下降5.8%。其中,粮食支出人均43.92元,下降13.5%;肉禽蛋奶支出人均81.81元,下降7.2%;蔬菜及制品支出人均18.16元,下降13.4%。由于吉林省农村消费市场物价回落,农村居民主要副食消费呈现价降量增的态势。一季度,农村居民购买食用油价格由上年同期的12.66/公斤降到8.28/公斤,下降35.6%;猪肉价格由上年的22.64/公斤,降到19.37/公斤,下降14.4%。因而尽管人均食用油、猪肉等购买量分别增长6.7%8.3%,购买金额却分别下降30.2%7.2%
 
  (六)受国际金融危机及燃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及燃油消费减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下降。一季度,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人均90.02元,同比减少14.90元,下降14.2%。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是购买交通工具人均10.11元,减少15.77元,下降61.0%;交通工具用燃料人均4.80元,下降25.0%
 
  (七)学杂费支出大幅减少,中小学生负担减轻。 2007年起,吉林省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革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一季度,农村居民用于学杂费支出人均23.66元,同比减少1.45元,下降5.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为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居高不下。近年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实行改革,但医疗费用偏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中低收入家庭难以负担,虽然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其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居民医疗支出仍呈增长态势。
 
  二是农村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实现农村中高收入阶层消费升级的要求相比,与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部分地区电网设施落后,电压不稳,电视信号弱,部分农村居民家庭没有通上自来水,部分家庭虽然用上了自来水,但标准较低,限制了洗衣机使用。目前农村流通体制尚不健全,农村市场规模小、服务质量差,有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给农村消费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家庭的生活影响较大。一季度,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而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呈现负增长。虽然食用油和猪肉生活用品价格有所下降,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一季度,大米价格上涨10.8%,人均购买量为11.72公斤,比上年下降6.9%;蔬菜价格上涨6.1%,购买量人均3.47公斤,减少1.00公斤,下降22.3%;鸡蛋价格上涨1.6%,购买量人均0.65公斤,下降16.5%
 
  三、几点建议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拉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健全和完善农村消费市场,刺激居民增加消费,引导合理消费,是今后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扩大农村消费最根本的还在于增加居民收入。在农村居民增收方面,当前重点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建立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积极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
 
  二是丰富农村消费市场。部分商品不适应农村消费特点,是农村居民不愿花钱的一个重要原因。认真了解、全面分析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消费需求,及其与城市居民的差异,设计和生产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商品。适当调整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组合,用适销对路的商品丰富农村市场,拉动农村即期消费。
 
  三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重视扩大农村消费信贷,为开拓农村市场提供新的消费空间。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努力创造健康、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探索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新方式、新途径,刺激即期消费,引导和拉动消费快速增长。
 
  四是建立健全市场监督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市场监督机制,规范农村市场行为,把农村市场纳入法制化轨道。打击造假、售假行为,坚决消灭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对良种、农机、化肥、农药、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消费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居民对高新技术商品的消费能力。对一些农用机械,还要在维修保养上给与指导,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使农村居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国家及地方政府每年新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减小农村居民对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的支出预期,增强经济安全感,解除花钱的后顾之忧。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