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个春秋,在三晋大地上,迅猛发展的渔业生产写就了山西水产史上发展的新篇章。30年来,伴随着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渔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势头,水产品产量连年创历史最高纪录,水产品市场日趋繁荣。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渔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和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渔业生产显著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山西渔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时期。3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把加快渔业生产发展步伐摆在了振兴山西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来抓,认真贯彻“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渔业发展方针,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名优渔业,着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国家、集体、农民对渔业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山西渔业生产的迅猛发展。
1.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山西水产品养殖面积稳步发展。2008年末,全省养殖面积达到14266公顷,比1978年增加1139公顷,增长8.68%。其中:池塘养殖面积达到1650公顷,比1978年增加1238公顷,增长3倍;湖泊养殖面积达到2168公顷,比1978年增加1775公顷,增长4.52倍。在养殖面积扩大的同时,各地积极转变渔业生产增长方式,提高集约化水平,全省水产品产量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30700吨,比1978年增加29981吨,增长41.7倍,1978—2008的30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3.33%。从养殖方式看,池塘养殖产量达到17013吨,比1978年增加16975吨,增长446.7倍;湖泊养殖产量达到955吨,增加917吨,增长24.1倍;水库养殖产量达到11404吨,增加10788吨,增长17.5倍。全省人均占有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0.03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0.9公斤,自产鱼占全省水产品消费总量的比重亦由5%上升到30%。水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有效地丰富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2.养殖管理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养殖单产明显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渔业生产起点低,养殖、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的状况,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快渔业适用科学技术应用推广步伐,对内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水产品科技队伍建设,完善省、地(市)两级和重点县级水产管理机构;对外广泛开展横向联系,培养水产养殖定向技术人员,并通过“三北”技术合作组从北京、天津、大连等地引进养殖技术、优良品种、配合饲料、鱼病防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养殖管理技术能力明显加强,养殖单产水平持续提高。2008年,全省水产养殖亩产达到143.5公斤,比1978年增加139.9公斤,增长38.9倍,其中:湖泊达到29.4公斤,比1978年增加22.9公斤,增长3.5倍;水库达到74.7公斤,比1978年增加71.4公斤,增长21.6倍。
3.渔业生产结构继续改善,名特优品种养殖发展势头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在产业结构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郊型观赏、休闲、垂钓渔业,以及湖泊水产养殖、水生种植、水禽养殖、水上旅游的“四水产业”,拓宽了渔业的增收渠道。在养殖品种上,扭转了长期以来鲤鱼、草鱼“一统天下”的养殖格局.依据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在稳定和发展大银鱼、异育银鲫、团头鲂、罗非鱼、虹鳟等优质鱼类的同时,大力引进和推广加州鲈、鲟鱼、南美白对虾、观赏鱼等市场销路好、经济效高的新品种,渔业生产结构不断改善,名特优品养殖生产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名特优水产养殖产量达到5030吨,比2000年增加2134吨,增长73.7%。名优水产品养殖产量占全省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8年的16.4%,上升5.2个百分点。
4.原良种场体系建设力度加大,苗种繁育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障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山西十分重视水产原良种场体系建设。先后向农业部争取到太原市鱼种场、永济市温流水名优养殖场、山西省名特优鱼种场3个国家级淡水良种场建设项目。30年间,随着淡水良种场项目的逐步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我省鱼苗的繁育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水产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2008年,全省鱼苗产量达到3.83亿尾,比1978年增加3.71亿尾,增长30.9倍。仅太原市鱼种场一家的鱼苗产量就达到了2001年全省鱼苗生产水平。
5.休闲渔业和观赏鱼养殖方兴未艾,渔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山西渔业由传统单一的养殖业逐步向养殖、流通、服务并举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尤其是以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和观赏鱼养殖日渐成为山西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太原市晋源区、尖草坪区和晋中市榆次区为龙头的观赏鱼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养殖品种达到40多种,产量达到2315万条,产品销往东北、天津、呼和浩特等地,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当地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2008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达到1346.6万元,比2000年增加845.2万元,增长1.7倍。太原、晋中、长治、临汾、吕梁5个市的垂钓业已成为“兴一方渔业、富一方百姓”的重要产业。
6.民营渔业长足发展,渔农收入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渔业生产政策措施的深入贯彻,进一步调动了民营经济和广大农民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30年间,山西民营水产品养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营渔业生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截至2008年末,全省民营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19955吨,占到全省水产品总量的65%。到目前,全省养殖面积达到7公顷以上的个体养殖企业已达40余家。近年来,广大渔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域资源,自发组织成立渔农协会,采取统一调配苗种、饲料,统一规定销售价格等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共同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渔农人均纯收入达到5111元,明显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7.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依法兴渔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强渔业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渔业法律和制度体系,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生产者合法权益,有效地实现了“依法治渔、依法兴渔”。以1986年《渔业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渔业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形成了以《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基础,中央和地方相关涉渔法律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渔业法律体系,渔业经济活动与管理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建立了养殖水域滩涂确权发证、捕捞许可、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以及执法监督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强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山西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共有渔政执法机构21个,渔政执法人员231人,已形成了一支覆盖全省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初具规模的渔政执法队伍。
二、渔业三十年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山西渔业30年的改革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收获。回眸3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历程,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一)坚持改革,解放思想,建立起充满科学合理的渔业经济体制和良性市场化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水产业发展活力,是实现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山西水产业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先于大农业中的其它行业,其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源于渔业经营体制和水产品流通体制这两项改革的内在动力。80年代中期以来,以放开水面经营权和水产品经销权为标志,拉开了渔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一是改革水面产权。坚持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流转制,推行承包、租赁、拍卖、转让、入股、交换等方式,盘活了水面使用权,促进了渔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二是实行全方位放开搞活经营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前提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合作制等。三是在企业内部推行场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风险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实行公开招标承包。其中,国营渔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省渔业改革的重点。
改革使山西渔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农村塘堰实行生产责任制,并开始大规模开挖精养鱼池,广大群众的养鱼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全省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渔业专业户,其中包括苗种生产、成鱼生产、捕捞、加工、运销和渔需品供应的各种不同行业。推行各种生产责任制,如:联产计酬、包干上交、超利分成、全奖全赔等,积累分配从大锅饭平均主义迅速向按劳取酬多劳多得转变,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渔业生产,水面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产量快速增加。水产品实行多渠道、少环节、产销直接见面、价格随行就市,很快使水产品上市数量和品种迅猛增加,鲜鱼遍布城乡各个集贸市场,水产品流通经营专业户应运而生,水产市场日益活跃,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
(二)加强对水产业的领导,取得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建立一个适应渔业生产需求的科学投入和管理机制,是实现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
山西水产业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被认识、被重视的30年。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渔业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高度重视,政策措施得当,为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79年以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水产事业。省委强调:“重视水产业要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水面要像重视耕地一样”。并制定了放宽、搞活水产业的具体政策,全省各地在短短的几年间,把“文化大革命”期间撤销的水产管理机构很快恢复起来。九十年代,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省人大制定了《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近年来,省政府又批转了《山西省水域滩涂养殖规划(2002-2012)》。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机构,加大投入,先后在全省开展水产板块建设、创建水产大县、发展“一鱼一产业”、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及名特苗种建设等,这些纲领性文件都为山西渔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实践证明,山西渔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与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三)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发展健康、安全、高效渔业,全面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水产业整体素质,是实现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使山西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调整和转变,走出了一条切合山西实际的发展道路。改革以来,全省养殖产量呈阶递式上升,1978年养殖产量仅有719吨,1990年达到10228吨,1997年达到21344吨,2008年已跃升到30700吨。80年代后不断涌现的许多新的养殖方式,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把渔业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一是开发利用荒芜的湖泊、塘堰、水库。二是大力发展池塘养鱼,商品鱼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先后建成了永济、清徐、芮城等10个国家和省级商品鱼基地县,开始了大面积建设精养鱼塘的历史。三是大水面养殖开发。1978年以前山西水库大部分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30年来,全省各级水产部门和广大渔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摸索出运用网箱开展养鱼,把精养方式向大水面移植,极大的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2008年山西水库养殖面积达到10181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11404吨。四是养殖工艺大变革,不同养殖方式百花竞开。先后出现稻田养鱼、山溪流水养鱼、工厂化养鱼、立体养鱼等,为山西水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2003年以来,山西水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发展优质、高效、生态渔业,探索出了一条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现代渔业的新路子。
1、渔业的特色化为山西发现现代渔业打下良好基础。特色渔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尤其是以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和观赏鱼养殖日渐成为山西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太原市晋源区、尖草坪区和晋中市榆次区为龙头的观赏鱼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养殖品种达到40多种,产量达到2315万条,产品销往东北、天津、呼和浩特等地,经济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明显。
2、推广应用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改变人们对养殖产品安全性的看法。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农业部2003年7月发布《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后,山西各级渔业部门在推广水产生态养殖和推进标准化水产养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工作。如:坚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渔业生产记录、养殖用药记录、产品销售记录以及产品标签制度,建立产品溯源制。加大投入品质量监控力度,实行水产投入品主推制度。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山西形成了许多先进、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养殖品种也从传统的“四大家鱼”向名优品种调整,先后引进推广新品种40多个,重点引进了加州鲈、新吉富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名优新品种,其中不少属稀有养殖品种,经济效益再创新高。
3、坚定的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提高渔业产业的竞争力。改革以来,水产业由单一的渔业生产逐步向产业化发展转变,水产业现代化程度明显增加,渔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已发展成为一个由养殖、捕捞、流通、休闲以及科研、技术推广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四)深入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健全和发展适应渔业新体制需求的社会化服务,是实现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渔业经济中,产量的增长和产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无一不是依靠科技进步来取得。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对水产养殖的先导作用,提高水产养殖水平,山西积极贯彻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丰收计划”、“星火计划”。1996年以来,山西先后实施并推广了“淡水池塘80:20养鱼模式高产高效技术”、“沿黄盐碱地区500公斤养鱼模式高产高效技术”、“银鱼移植增殖技术”、“罗非鱼原种大规模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及“四大家鱼原种大规模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等5项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技术含量,使项目区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增,带动了周边地区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池塘、水库的单产达到全国中等水平。此外,开展了鲟鱼、银鱼、观赏鱼养殖等6个课题的研究,承担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池塘面积没有增加甚至缩减的情况下,养殖产量能够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养殖技术的提高。
(五)高度重视渔民的首创精神,适时加强鼓励和引导,全面提高渔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是实现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力量源泉。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就强调“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新时期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回顾山西水产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渔民不断自主创新发展的历史,改革初期掀起的农户家庭养鱼高潮,就是渔民实践摸索的产物。改革期间不断推出的稻田养鱼、大水面“网箱”养殖、与种养业结合的立体养鱼等,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好的发展方式方法和模式的推出,无不是凝聚着渔民的创造和智慧。“春江水暖鸭先知”,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外部环境反应敏锐,行动迅速,能够做出非凡的业绩。因此我们在指导水产业生产的工作中,一要及时鼓励和善于发现渔民的创造,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渔民的创造热情。二要及时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使之生根、开花、结果。对符合时代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典型创造成果要及时进行提炼、归纳、深化、宣传、推广,使之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
三、山西渔业发展与展望
改革开放30来,山西渔业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好、最快、最稳的产业之一。但是,渔业生产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渔业在品种结构调整不协调;养殖水体容积不足,单产低,抗灾能力不强;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病防体系不健全;渔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诸多制约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我们认为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质量效益型渔业
首先要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提高适销对路品种的比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鳖、彩虹鲷、虹鳟、罗非鱼、淡水白鲨、大银鱼、鲟鱼等具有市场潜力和资源优势的地方特色品种。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观赏鱼、黄颡、鲈鱼、丁鱼岁、南美白对虾等优新品种。按照一地一品、规模养殖的原则,切实搞好养殖布局的调整,着手构建和培育黄河流域名特优鱼类池塘养殖,关河、漳河、浍河流域大中型水库优质水产品养殖,太原、晋中城郊观赏鱼养殖及晋城马家湾河流域冷水鱼养殖四个优势养殖产业带,推动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进一步壮大养殖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其次,要在保证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把发展渔业二、三产业作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从而形成水产养殖业与渔业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积极发展集旅游、餐饮、垂钓为一体的休闲渔业的同时,加紧建设水产品专营市场,实现我省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新突破。
(二)大力发展生态和特色渔业,拓展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
山西渔业发展到今天,其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挖掘和延伸,渔业经济被赋予了更多新内容。要充分利用渔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宽渔业发展领域,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进一步加大稻(莲)田生态渔业实施和推广力度,力争以每年500亩的速率增长,使能够用来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稻(莲)田资源得到科学利用;要抓好山西丰富的冷、热水和小泉小水资源综合开发,科学规划渔业资源,积极开展冷、热水养殖;在合理保护水库资源环境,处理好渔业与农业灌溉、生活用水的基础上,适度发展水库网箱养殖和银鱼移植增殖,提高水库渔业经济效益;要将水产养殖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淤地坝养鱼示范推广工作。
(三)努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针对山西渔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水平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的情况,要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有一定养殖规模、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渔业行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在巩固、完善和提高省渔业协会、水库渔业分会、冷水鱼分会、水族分会的基础上,抓紧组建具有养殖优势的水产品分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和行业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渔农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四)依托科技进步,提高养殖技术和生产水平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稳定扩大科技队伍,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研、技术推广部门基础建设,提高研究和技术推广水平。二是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送科技入户活动,为渔农及时解决养殖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三是着重研究山西水产养殖的关键技术,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实用养殖技术,加强对渔农的技术培训,促进养殖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支撑力量。
(五)强化法制管理,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积极解决各市和渔业重点县(市)无渔业行政管理机构的问题,落实依法行政。二是要稳步推进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建设,维护渔农合法养殖权益,规范养殖行为。三是要加强水产种苗管理,尽快制定《山西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山西省水产良种场建设要点》,以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突破口,以建立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切实加强水产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管理。四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兽药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健全以“五项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生产日志、环境监测、科学用药、产品标签和原料监控等各项规章制度。五是要加强水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与周边省(区、市)合作,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六是要加强渔政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渔业生产秩序和渔业资源的不法行为。
(六)加强开放合作,丰富渔业发展内涵
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山西水产养殖业有史以来一直实施的重要的手段。近年来,山西与外省合作开展了鳗鱼鲟鱼和南美白对虾养殖。通过开放合作,不仅引进了外省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拓宽了融资渠道,使水产养殖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今后,山西应进一步实施“外引内联”战略,积极为省内外各方有识之士创造良好的渔业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促进山西渔业做大做强。
回首30年,山西渔业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放眼未来,山西渔业发展前景无限美好。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山西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