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加快企业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核心内容。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制造业又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是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保证。为了解安徽省制造业企业创新现状,分析创新影响因素,完善创新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我们在合肥地区抽样调查了安徽合力、佳通轮胎等41家制造业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涵盖了专业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其中,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3千万元至3亿元的27家,3千万元以下的2家;主营业务收入在3千万以上的企业占95.1%。访问对象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访问方式为问卷面访或留置。
调查表明,近年来,合肥制造业企业创新活跃,能力较强,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创新的基础与条件也较为完善。但也存在创新融资困难、创新人才短缺、创新体制有待健全和完善等制约因素。为此,政府应优化创新环境,制定激励政策措施,进一步协调银企关系,大力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以规范、指导、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新推动”战略。
一、创新现状:自主创新主导,推动作用显著
近年来,合肥制造业企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认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加大创新投入,创新对企业生产的贡献不断增强。调查显示,2005~2007年,41家企业中有31家开展了创新活动,覆盖面达75.6%。其中,推出产品创新的企业占75.6%,在工艺方面进行创新的占73.2%,进行过各种形式技术创新的企业占70.7%。从实际效果看,68%以上的调查企业认为创新有助于增加产品种类、开拓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力、降低单位产出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等。
1、产品创新覆盖面达75.6%,自主开发企业占到61%。调查显示,2005~2007年,4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31家企业推出了产品创新活动。从创新开发方式上看,61%的企业进行了自主开发;34.1%的企业采取了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仅有4.9%的企业的产品创新是采用其他方式开发的。从推向市场的创新产品的新颖程度看,31家创新企业中有51.6%的企业推出了原创性产品,其创新产品在世界范围都是新的,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到2007年销售收入总额的28.1%;77.4%的企业推出的产品创新在国内是新的,其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到2007年的31.4%;83.9%的企业推出的产品创新对本企业而言是新的,其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到2007年的24.8%。这表明,合肥制造业企业创新产品的能力较强,其创新产品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2、工艺创新覆盖面达73.2%,自主开发企业占到63.4%。2005~2007年,4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30家进行了工艺创新。从创新开发方式上看,63.4%的企业进行了自主开发,31.7%的企业采取了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仅有12.2%的企业的工艺创新是以其它方式开发的。从创新的频次看,31家创新企业中有29%的企业在过去三年内推出工艺创新10次以上,25.8%的企业推出工艺创新5―10次,41.9%的企业推出工艺创新5次以内;仅有3.3%的企业没有推出工艺创新。这表明,合肥制造业企业高度重视工艺创新,以改进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生产效率。
3、技术创新覆盖面达70.7%,自主开发企业占到61%。调查显示,4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29家进行了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活动频次和研发经费投入看,31家创新企业中,61.3%的企业进行多次的内部研发活动,32.3%的企业研发资金超过千万元,22.6%的企业研发资金在500―1000万元之间;51.6%的企业多次购买机器、设备及软件,13%的企业购买资金超过千万元。41.9%的企业进行了外部研发活动,12.9%的企业外部研发资金超过500万元。58.1%的企业有获取外部技术知识的活动,6.5%的企业投入资金超过500万元。研发的大量投入和机器设备及软件的升级换代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表一 31家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内容(2005―2007年)
创 新 活 动 内 容 |
占 比 率 (%) |
占 比 率 (%) |
从来
没有 |
有些 |
很多 |
0万元 |
1-499
万元 |
500-999
万元 |
1000万
元以上 |
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开发(R&D)活动 |
19.4 |
19.4 |
61.3 |
19.4 |
25.8 |
22.6 |
32.3 |
企业外部的研究和开发(R&D)活动 |
58.1 |
35.5 |
6.5 |
58.1 |
29.0 |
6.5 |
6.5 |
机器、设备以及软件的购买 |
35.5 |
12.9 |
51.6 |
35.5 |
45.2 |
6.5 |
12.9 |
获取外部技术知识 |
41.9 |
38.7 |
19.4 |
41.9 |
51.6 |
3.2 |
3.2 |
培训和市场活动 |
45.2 |
51.6 |
3.2 |
45.2 |
51.6 |
0 |
3.2 |
4、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空间日益拓展。调查表明,企业对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程度较高。4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82.9%的企业认为创新对增加本企业产品种类或服务范围作用较大(即选择作用程度为“中、高”的比例,下同),78%的企业认为创新对本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作用较大,83%的企业认为创新对本企业增加国内市场份额作用较大,87.8%的企业认为创新对本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降低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作用较大,82.9%的企业认为创新对本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能降耗作用较大。此外,73.2%的企业认为创新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82.9%的企业认为创新既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公众形象,也有利于保留和吸引人才。
从创新的成效看,创新不仅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也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部分企业产品处于国内或世界领先水平。在被调查的41家企业中,在本省销售额占到本企业全部市场的比重在10%以上的有33家,其中50%以上的有15家;在省外境内市场比重在10%以上的有30家,其中50%以上的有9家;8家企业海外市场份额超过10%,其中超过50%的有4家。从企业在市场的地位和排名情况看,有5家企业主营业务列国内市场之首,2家企业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表二 41家企业对创新所产生作用的认同度(2005―2007年)
单位:%
作用方面 |
作用类型 |
无作用 |
有作用程度 |
低 |
中 |
高 |
产品和工艺方面 |
增加了产品种类或服务范围 |
12.2 |
4.9 |
36.6 |
46.3 |
开拓了新的市场 |
14.6 |
7.3 |
41.5 |
36.6 |
增加了国内市场份额 |
12.2 |
4.9 |
53.7 |
29.3 |
增加了国际市场份额 |
31.7 |
22.0 |
24.4 |
22.0 |
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
9.8 |
2.4 |
41.5 |
46.3 |
改善产品生产的灵活性 |
14.6 |
7.3 |
39.0 |
39.0 |
提高生产能力 |
14.6 |
2.4 |
36.6 |
46.3 |
降低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 |
9.8 |
2.4 |
46.3 |
41.5 |
降低单位产出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
12.2 |
4.9 |
39.0 |
43.9 |
综合影响方面 |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17.1 |
9.8 |
34.1 |
39.0 |
满足行业管制的要求 |
19.5 |
12.2 |
46.3 |
22.0 |
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
17.1 |
17.1 |
43.9 |
22.0 |
提高了公司的公众形象 |
14.6 |
2.4 |
34.1 |
48.8 |
保留和吸引了人才 |
9.8 |
7.3 |
53.7 |
29.3 |
二、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增强,政策支撑有力
调查表明,创新政策的不断健全、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完善、企业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政府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不断加大,为企业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政府政策不断完善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创新推动”等发展战略,启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持。从本次调查情况看,4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73.2%的企业认为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有利于企业创新,认为政府的采购政策、税收和法治环境、政府的审批程序和办事效率等均有利于企业创新,其认同度分别达到46.3%、43.9%和39%。
2、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安徽省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企业创新影响很大。被调查的41家企业中,51.2%的企业认为交通运输、电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企业创新,认为不利的占4.9%;46.3%的企业认为技术交易市场的较快发展有利于企业创新,认为不利的占7.3%;39%的企业认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竞争市场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认为不利的占19.5%;34.1%的企业认为高级管理人才的流动有利于企业创新,认为不利的占14.6%。
表三 41家企业对基础设施影响创新活动的评价
单位:%
基 础 设 施 |
对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 |
非常不利 |
不利 |
中立 |
有利 |
非常有利 |
交通运输、电信、物流等基础设施 |
2.4 |
2.4 |
43.9 |
41.5 |
9.8 |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
2.4 |
2.4 |
63.4 |
26.8 |
4.9 |
高级管理人才竞争市场 |
0 |
14.6 |
51.2 |
31.7 |
2.4 |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竞争市场 |
0 |
19.5 |
41.5 |
26.8 |
12.2 |
技术交易市场 |
2.4 |
7.3 |
43.9 |
36.6 |
9.8 |
3、产权保护意识增强有利于保护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随着国家对创新的政策支持,社会创新氛围的不断好转,创新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企业开始注重专利申请、技术保密、人才培养、研发(R&D)投入以及国内外竞争对手专利情况。调查表明,2005~2007年,41家被调查企业中,31.7%的企业申请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9.5%的企业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87.8%的企业认为技术保密对创新保护比较有效,53.6%的企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竞争对手专利。
表四 41家企业国内专利申请情况(2005―2007年)
专利类型 |
数 量 (个) |
1―5 |
6―10 |
11―15 |
16―20 |
20个以上 |
发明专利 |
10 |
1 |
1 |
0 |
1 |
实用新型专利 |
8 |
1 |
0 |
2 |
2 |
外观设计专利 |
5 |
2 |
0 |
1 |
0 |
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有利于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随着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打击力度,有效保护了企业创新成果。调查显示,4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51.2%的企业认为国家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有利于企业创新,认为不利的占9.8%。同时,企业自身也十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65.9%的企业设立专职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73.2%的企业与外单位合作时会在合同中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
三、创新约束:要素制约明显,难题亟需破解
调查显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存在资金融资成本高、融资较为困难、人才短缺、市场竞争环境不优以及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等短板。
1、创新融资短板亟需破解。调查显示,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经济风险大、创新资金多、市场前景不明等原因,企业创新融资存在一定困难。从创新资金来源看,企业创新资金主要靠自筹。在被调查的41家企业中,有65.9%的企业没有从金融机构贷款,仅有12.2%的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比例超过50%;没有任何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56.1%的企业没有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只有4.9%的企业获得政府资金所占比例超过50%;从国内外合作伙伴获得资金支持的也只有3家。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是融资成本太高、创新经济风险太大、创新所需资金太多。25家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有过合作的企业中,在资金影响方面,80%的企业认为开展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太多对创新不利影响较大(即选择不利影响程度为“中、高”的比例,下同),76%的企业认为开展技术创新融资成本太高对创新不利影响较大,72%的企业认为技术活动的经济风险太大对创新不利影响较大,68%的企业认为引进大的技术创新时、现有融资渠道难以支持对创新不利影响较大。因此,对于耗时长、耗资多的创新活动而言,仅仅靠企业自身资金积累远远不够,资金来源必须多元化。
表五 41家企业创新活动资金来源(2005―2007年)
资金来源方式 |
资 金 来 源 比 例 (%) |
100 |
90―99 |
80-89 |
50-79 |
30-49 |
20-29 |
10-19 |
1-9 |
0 |
企业内部筹集 |
13 |
8 |
1 |
8 |
3 |
4 |
0 |
0 |
4 |
政府资金 |
0 |
0 |
0 |
2 |
1 |
5 |
6 |
4 |
23 |
金融机构贷款 |
0 |
0 |
0 |
5 |
1 |
5 |
2 |
1 |
27 |
资本市场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41 |
国内和国外合作伙伴 |
0 |
0 |
0 |
0 |
1 |
0 |
1 |
1 |
38 |
表六 25家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有过合作
的企业创新资金影响程度(2005―2007年)
影响因素 |
不利因素 |
无影响 |
不利影响程度 |
低 |
中 |
高 |
资金方面 |
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风险太大 |
3 |
4 |
13 |
5 |
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太多 |
2 |
3 |
10 |
10 |
技术创新融资成本太高 |
3 |
3 |
12 |
7 |
在引进大的技术创新时,现有融资渠道难以支持 |
3 |
5 |
8 |
9 |
2、高端人才短板亟需破解。企业创新离不开优秀人才,安徽省高端人才偏少,关键技术人才更是缺乏。目前,在皖院士只有21人,仅占全国的2%。合肥作为国家科教基地,虽然大学较多,但全国领先学科专业并不多;中国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虽强,但学生毕业后留在安徽工作的较少。本次调查表明,25家与研究机构有过合作创新的企业中,92%的企业认为科技人力资源短缺对创新产生不利影响,其中36%的企业认为科技人力资源短缺对创新的不利影响程度为中等,44%的企业认为影响程度为高等,只有4.9%的企业认为没有影响。
3、市场竞争短板亟需破解。调查显示,企业在创新技术积累上有差距,在行业前瞻性上有差距,对创新市场需求上把握不确定以及市场过度竞争等因素,导致企业存在创新方面的市场竞争短板。被调查的25家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有过合作的企业中,60%的企业认为行业存在过度竞争对创新不利影响较大(即选择不利影响程度为“中、高”的比例,下同),52%的企业认为创新产品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不利影响较大,48%的企业认为行业利润率太低对企业创新不利影响较大,28%的企业认为与竞争对手差距较大、市场被主要竞争对手垄断对企业创新不利影响较大。
表七 25家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有过合作的企
业创新市场影响程度(2005―2007年)
影响因素 |
不利因素 |
无影响 |
不利影响程度 |
低 |
中 |
高 |
市场方面 |
市场被主要竞争对手所垄断或控制 |
9 |
9 |
6 |
1 |
行业存在过度竞争 |
5 |
5 |
10 |
5 |
行业利润率太低 |
4 |
9 |
3 |
9 |
同行企业较少从事创新活动 |
5 |
6 |
11 |
3 |
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较大 |
6 |
12 |
5 |
2 |
创新产品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
4 |
8 |
8 |
5 |
4、创新体制短板亟需破解。调查显示,4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30%的企业认为所有制歧视和地方保护对创新活动不利,高居各项不利环境因素之首。所有制歧视现象,使得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方面存在更多困难,难以与国有企业、大企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从而影响和挫伤该类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实际上,国外有很多小企业通常因为其独具创新性而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能够在规范的市场中做大做强。另外,地方保护形成市场分割,影响市场一体化进程,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份额得不到有效扩大,创新产品的推广和效益难以实现。
四、对策建议:完善政策环境,构筑发展优势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到安徽省实体经济,积极应对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从企业层面看,越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越能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山东省考察时所说:“危机中有机遇,机遇就在于创新。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创新,就不仅能够应对当前的危机,还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创新既是克服经济困难的重要力量,又是增强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在当前形势下,安徽省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构筑发展新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1、做好企业创新的激励和指导。一是设立政府创新基金,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创新搭建、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等方面,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二是加大自主创新型产品销售力度。政府采购、市政工程项目采购和重点建设项目采购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规的前提下,要优先购买使用本省自主创新产品。三是积极举办商品交易会、展销会,为企业提供展示和推销创新产品、创新技术交流平台,提供获取本行业创新发展信息的机会。从本次调查看,4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58.5%的企业认为商品交易会、展销会对企业获得创新信息作用较大。
2、加大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调查表明,41家被调查企业中只有11.7%创新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考虑自身风险因素一定程度上存在惜贷或少贷现象,对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对此,金融机构应以发展眼光评估企业创新风险,积极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筹措创新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3、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环境。企业创新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是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好现有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工作,做好产学研衔接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成就人才。二是健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列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三是集聚创新型人才。以重大项目和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为支撑,提供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条件,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式人才和创新团队。
4、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这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和集团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作用,选择具有广泛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的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以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中小企业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面临巨大创新风险的群体。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吸纳、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