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河南调查总队和河南省有关部门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受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的影响,
2008年河南粮食(小麦、玉米、籼稻、大豆四种,下同)生产亩均效益(净利润)为
269.92元,比上年减少
2.02元
,下降
0.7%。如果加上政策性补贴收入,则每亩收益达到
307.68元,与上年同比每亩增加
14.67元
,增长
5.0%。
一、农资价格上涨成为粮食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因
受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价格上升的影响,今年以来河南主要农资产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据调查:今年1月份国产复合肥每吨市场价2496元,同比上涨25.7%,进入3月份后呈现持续更大幅度上涨态势,至8月份达到今年最高的3419元,同比上涨62.9%;年初国产氯化钾每吨2451元,8月份达到4161元,同比上涨116.8%;国产尿素和进口尿素1~10月平均涨幅分别达到29.0%和16.6%;农用柴油前10个月平均上涨了27.8%。种子、农药、农地膜等也都呈现不同程度上涨。农资价格的上涨直接拉动粮食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造成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亩达到330.28元,比上年增加53.66元,增长19.4%。其中:化肥成本增长20.5%,达到每亩99.00元,占生产成本的30.0%;机械作业成本增长23.4%,达到68.08元,占生产成本的20.6%;种子成本增长14.1%,达到每亩30.90元;农药、农地膜、灌溉成本分别增长21.8%、25.6%和0.3%。
加之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达到95.64元/亩,比上年增长11.1%,致使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总成本亩均达到425.92元,比上年增加63.20元/亩,增长17.4%。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达到77.5%,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
二、成本利润率降低 粮食亩均生产效益下降
尽管今年国家继续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政策,并进一步扩大了保护价收购的范围,但由于我国农业的连年丰收和世界经济的下滑等原因,使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水平仍显偏低。由于粮食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而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导致粮食生产的成本利润率下降。根据有关资料测算: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的亩均总产值为695.83元,比上年增长9.6%,但粮食生产的成本利润率下降到64.4%,比上年减少12.1个百分点。由此也导致今年全省粮食生产的亩均生产效益(净利润)由上年的271.93元,下降到269.91元,下降0.7%。
三、惠农政策拉动种粮收益增长
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2008年河南省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达到77.8亿元,比上年增加38.3亿元,增长98%,从而有效的弥补了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根据相关资料测算:2008年,农民所获种粮补贴收入平均达到37.76元/亩,比上年的21.10元/亩增加16.66元,增长79.0%。其中:小麦每亩补贴收入37.52元;玉米每亩37.98元;籼稻每亩39.17元;大豆每亩37.6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2%、79.7%、95.3%和79.3%。如果将补贴收入计入农民种粮的收益,则2008年粮食生产亩均纯收益达到307.68元,比上年的每亩293.09元增加14.59元 ,增长5.0%。由此可见,惠农政策为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对策建议
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保持河南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保持河南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粮食生产比较收益的明显提高,有赖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高涨。为此,建议:
(一)加快完善农民种粮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实现增粮增收。“粮食直补”政策实行以来,虽然在稳定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标准低、范围小、制度不完善等问题。2007年河南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总额达到39.3亿元,比上一年增幅超过50%,但若按乡村人口计算,其农民人均得到的收入仅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2008年在直补额比2007年再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预计农民人均得到的收入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也不过为2%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连年大幅度上涨,使直补的效用降低。粮食直补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有限,尚不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加快健全粮食补贴制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继续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包括良种、土壤处理、作物保险、粮食储存技术、农业生产科技培训、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技术、自然灾害救助等环节的补贴范围,切实把粮补真正体现在鼓励粮食生产上。
(二)进一步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格。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补贴方式已逐步由价格支持为主转向以收入支持为主,重点是增加补贴总量和规模。但从我国的现阶段情况看,期望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来达到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不现实的,因此继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粮食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虽然粮食市场价格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国家实施了按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的政策,但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因此,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通过价格支持增加农民收入,是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选择之一。
(三)全面普及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务农人员、农村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创办一些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职校等,吸收农民参加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努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其次,要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服务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下种、合理施肥、安全用药,逐渐克服大播量、大肥量、大水量和滥用药的不良习惯,最大限度的降低种地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实现节能增效。
(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目前全省仍有600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面积,蕴藏着近2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力争早日形成粮食的实际生产能力,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对农资价格监测和调控。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农资价格的监测,密切关注农资市场的价格动态,及时了解农资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严厉打击流通环节的囤积居奇和假冒伪劣行为。同时,建立健全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和调控机制,平抑市场价格,防止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