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创新的浙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研究

2009-02-06 11:04阅读:97

作者 : 千讯   来源 / 浙江省统计局

字号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特色、优势和重要支撑,在整个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浙江而言,要进一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重要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就是要促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但浙江产业集群以低成本的传统产业为主,促进其优化升级的关键是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本文以推进浙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目标出发,在介绍浙江产业集群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进行自主创新的原因,研究了浙江产业集群进行自主创新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若干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浙江把握发展阶段特征的战略举措,也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个重要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就是要促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因为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特色、优势和重要支撑,在整个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资料,2007年,浙江产业集群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4%,撑起了浙江工业的半壁江山。但是,浙江产业集群典型表现为处于县域经济环境下的块状经济,大多从事低端产业,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主要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离现代产业集群还有一定距离,要促进其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就是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因此,如何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将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中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浙江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尽管产业集群已日益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习惯称谓、研究背景和方法等的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是基于产品、服务和知识的交易与协作而形成的地方性网络,相互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性、有着相同或类似的市场条件、依据共同的价值导向,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使其成员因规模优势而获得竞争力,但又不牺牲成员各自的灵活性。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产业集群,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和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浙江产业集群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经过快速发展,现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浙江产业集群具有数量众多,以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以“专业市场+工厂”为主要经营模式,以特色工业园区为新的地理组织形式等特点。目前,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浙江工业的主体,是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和活力源泉。
 
  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显示,2007年,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浙江拥有的产业集群总数已达462个。
 
  从单位和人员构成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包含的生产单位(包括企业和个体工业单位)有23.66万个,占全部工业生产单位的27.2%。从业人员有674.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47.8%。表明产业集群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集群规模看,在以县(市、区)为单位统计的462个集群中: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下的有100个,占总数的21.6%;工业总产值在10-50亿元的有250个,占总数的54.1%;工业总产值在50-100亿元的有53个,在100-200亿元的有37个,合计占总数的19.4%;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有22个,占总数的4.8%,其中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
 
2007年生产规模超200亿元的浙江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
工业总产值
产业集群
工业总产值
萧山纺织
1264亿元
余杭机械加工
336亿元
镇海化工
957亿元
诸暨袜业
328亿元
绍兴县纺织(纺丝、印染)
747亿元
宁波保税区液晶光电
326亿元
永康五金
703亿元
慈溪轻纺针织
290亿元
慈溪家电
550亿元
鄞州纺织服装
282亿元
萧山机械汽配
550亿元
温岭泵与电机
260亿元
乐清工业电器
486亿元
温岭汽摩配
234亿元
鹿城服装
480亿元
长兴纺织服装
224亿元
诸暨五金
423亿元
玉环汽摩配
224亿元
余姚家电
380亿元
吴兴印染织造
223亿元
瑞安汽摩配
350亿元
宁波江北有色金属
214亿元
 
  注:以县(市、区)为统计单位。
 
  从地域分布看,产业集群分布于浙江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在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有76个存在工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占总数的84.4%。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产生了较发达的县域经济。
 
2007年浙江产业集群规模前10位的县(市、区)
 
排序
县(市、区)
产业集群
(个)
生产单位
(千个)
从业人员
(万人)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
萧山区
9
3.5
13.7
2388
2
诸暨市
14
37.5
34.6
1288
3
慈溪市
5
24
37.6
1107
4
温岭市
10
18.6
23.1
1052
5
镇海区
3
0.3
3
989
6
绍兴县
4
2.3
15.2
904
7
永康市
2
11.3
19.2
797
8
鹿城区
9
4.4
16.6
786
9
余姚市
14
7.3
16.2
766
10
余杭区
4
8.4
21.9
747
 
  从产业特征看,产业集群涵盖面非常广,渗透到绝大部分工业。在30个统计大类的制造业中,除烟草制品业外,均程度不同的存在产业集群。2007年产业集群经济总量规模居前8位的产业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8大产业的总体规模占产业集群经济总量规模的70%。总的看,产业集群的主体依然是传统产业,最主要部分是轻纺和机械。
 
  目前,浙江的许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专业生产基地。其中,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集群,产量、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均居全国第一,2007年,柳市拥有电器集团公司30多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356家,注册商标3661枚,规模以上电器企业年产值299.21亿元;诸暨大唐的袜业集群,2007年,生产各类袜子130多亿双,产量占全国的65%,全球的30%以上,完成工业产值330亿元;嵊州的领带集群,2007年,嵊州领带企业1100多家,生产领带3亿多条,产值10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80%、全球的33%;海宁的皮革集群,2007年总产值177亿元等。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全国近千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百佳”评选,其中浙江以三十六个产业集群入选而独占鳌头,占得“百佳”的近四成份额。
 
  二、浙江产业集群进行自主创新的原因
 
  虽然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很快,成绩显著,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浙江经济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但是,浙江的产业集群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体,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仍处于以仿制和贴牌为主的低级阶段,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不高,市场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不高,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低价格优势上,知识竞争能力较弱,存在着“大而不强”的现象。浙江的产业集群更多地被称作是“块状经济”,其最大的特色是以小搏大,小商品大市场,小区域大产业,小企业大群体,小资本大集聚,小政府大服务。严格来说“块状经济”是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准集群”,是处于较低层次的产业集群。
 
  浙江产业集群的传统发展模式到了今天,原有的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削弱,面临的深层次困难越来越多。第一,浙江自然资源相当匮乏,人均耕地只有0.038公顷(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各种重要矿产资源分布极少,特别是产业集群已很难获得土地来扩张规模,随着浙江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的约束会越来越大。第二,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赶超只有通过进入有学习潜力的产业,而浙江产业集群却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的低端,技术的学习效应已基本耗尽,发展空间非常狭小,可能使得集群陷入低发展陷阱。在产业集群最为发达的温州,已经出现产业“套牢”与“代际锁定”现象,致使产业结构演变缓慢,升级困难。第三,浙江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围绕一个产业甚至产品发展起来的,产业机构比较单一,且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往往以大量出口为主要目的,巨额利润被外商占有,获利空间较小,且容易受到市场需求、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第四,浙江产业集群发展较早,具有先行优势,但随着土地、人工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产业集群内部资源竞争加剧,发展空间受限,其他地区将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所认识,许多地区都己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振兴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地区,如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电力供应,越来越吸引产业集群内企业向这些地区转移。第五,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危机日益扩散和蔓延,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加之浙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原来具有发展优势的以低端产业、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基本依赖出口为主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不少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原有的发展老路子与浙江要实现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格格不入的。由此可见,当产业集群利用成本比较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及时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化,促进产业集群不断优化升级,这样才能保持浙江产业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防止集群走向衰退。
 
  三、浙江产业集群进行自主创新具备的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是提高产业集群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推动浙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中心环节,也是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在区域创新中战略作用的重要体现。当前浙江产业集群已经进入到需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推进集群优化升级的倒逼期、机遇期和加速期。
 
  经过长时间积累,浙江产业集群己初步具备了加快进行自主创新的条件和能力。第一,以块状经济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有着天然适合自主创新的优势。一方面,产业集群内企业基本相同或相近,竞争比较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部分企业会想方设法进行创新,而部分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应用增加了其他相关企业的创新压力,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的挤出效应,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创新并促进集群的整体创新与集成创新;另一方面,浙江产业集群大多都以一个村或镇为中心发展起来,集群内企业互相了解、信任,学习、交流频繁,大量信息、技术以及经验诀窍能得以在整个地区快速流动,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此外,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开展自主创新进程中,因为有大量企业创新的对照比较,企业能更好理解创新的风险并加以规避,能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第二,浙江的产业集群大多都有一个或几个颇具实力的龙头企业在领跑,比如柳市低压电器集群的正泰、德力西,台州医药化工集群的海正、华海、联化,义乌小商品集群的浪莎袜业等,这种集群易于技术创新和扩散。因为龙头企业作为集群内,甚至是整个行业内的小巨人,具备较充足的创新资源,具有自主创新的优势,能获得较高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收益,因此,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或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以满足自身的技术需求,龙头企业在占领技术高地后,新技术会逐步向集群内其他企业扩散,从而带动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浙江的产业集群文化构成正在迅速转变,具有大学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新一代企业主正成为主流。同最初只具有初等文化的老一辈农民企业主不同,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海归一族,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有更加全面的知识和长远的眼光去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不是停留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上。
 
  浙江产业集群转入自主创新发展模式虽然己初步具备了一些条件,但还远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等力量不足,产品档次、技术含量、附加价值等都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多数产业集群存在同类企业的简单 “扎堆”、“跟风”现象,集群内企业大多起点较低、规模较小,很多都是在农村或乡镇发展起来的,许多企业主是从集市贸易经营户或农民家庭工业起家的,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往往采取技术模仿和价格竞争策略,进而容易养成低价竞争的惰性,即习惯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自主创新增加附加值等获取利润。即便是引进技术或设备,也缺乏在消化和吸收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陷入一味引进的低技术生存方式,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工艺、三流产品”的现象。此外,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不仅侵害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注意保护,专利意识不强。
 
  二是自主创新投入不足。总体上,2007年浙江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52%,离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目标(2%以上)还有较大差距,按国家统一口径计算为1.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9%),但明显低于江苏(1.67%)、上海(2.52%)。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1.07万家,占20.7%,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6%,而国际上一般在4-5%之间,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对自主创新投入亦不足,集群内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因自身资金实力不雄厚,加上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金融担保和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制约了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另外,中小企业得到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的比较少,对自主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创新人才缺乏。虽然,浙江的科技人力资源指数已从2004年的全国第15位,上升到现在的第6位,但与浙江的经济发展相比,科技人力资源仍显不足,加之浙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比较少,科技资源的配置难以较好适应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要求。产业集群的区块优势虽能比较好地吸引和集聚大批专业性劳动力,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另外,对于企业而言,随着土地、原料等生产成本的上涨,不少企业仍采取压低工资的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是通过吸纳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高利润。
 
  四是自主品牌开发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浙江产业集群内一些企业在培育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多数企业至今仍处于“有品无牌”境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虽较高,但大多都是贴牌生产,为国际品牌打工。
 
  五是自主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在许多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技术人员流动频繁,技术学习和转移的现象非常普遍,企业的知识产权经常得不到合法保护,致使企业“不愿种花,只愿闻香”,模仿产品多,自主创新产品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创新投入和品牌开发的积极性,“不创新慢死、一创新找死”的观念比较普遍。产业集群内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包括风险投资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法律与知识产权服务、招标服务、公共服务、评估服务、诊断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创新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不少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缺乏。此外,促进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宏观指导还不完善,尚无系统的、具体的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战略规划和指导意见。
 
  四、浙江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当前,国家和许多省市区对产业集群的发展都高度重视,已经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予以支持,比如200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增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专门规定: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变。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以及优势企业在产业集群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保护诚实守信者,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创新氛围。
 
  浙江在多个文件中也已作出明确规定,要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而且,还制定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但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除了落实上述国家的要求外,还需要找出一条适合浙江实际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之路,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
 
  一是要进一步重视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要深刻认识产业集群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产业集群优化升级这项紧迫、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中,放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切实把基于自主创新的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与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技术进步等有机结合起来,把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研究制定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及时、准确反映各类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状况。
 
  二是要进一步发扬创业创新精神。在众多产业集群中,要进一步树立创业创新观念,培育创业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氛围。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意识,形成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风尚;要引导企业树立合作创新的氛围,使得集群内企业不仅可以以非契约的形式开展交易,而且能在一种信赖的气氛中交流和分享技术,并逐步从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
 
  三是要加大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投入力度。要鼓励产业集群内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广泛吸纳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路子。加大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促进其在产业集群中发挥技术示范、信息扩散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对于那些以“贴牌”为主的企业,要加快推动其从OEMODMOBM转变,促使从集群制造向集群创造转变。同时,要完善金融担保、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务,缓解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面临的资金矛盾。比如,绍兴县就通过建设轻纺科技中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产学研基地和人才队伍等,大大提高了传统纺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要建立与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接的全球资源配置平台。充分利用浙江现有产业集群优势,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和调整的历史机遇,构建起全球资源配置平台,吸引和聚集世界范围内的优势资源和要素,通过引进各类先进和关键技术,以在原有集群基础上进行多次创新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创新高地,实现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发展。
 
  五是要搭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积极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产品检测等功能,支持和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创新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功能,发挥其在信息发布、产学研对接、成果转让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六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现有的高新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推动浙江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和载体。特别是省内发达地区,要有计划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次发达地区,腾出空间吸引和发展高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和先进制造基地的形成。
 
  七是要加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先选择一批自主创新较好的产业集群作为浙江省培育重点和示范点,然后逐步培育一批在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同时,鼓励集群内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支持现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
 
  八是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要增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扩大专利在产业集群内的示范企业范围,对企业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维持等费用予以补助;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内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制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有力保证,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需求,从自主创新等方面培养内生增长机制。
 
  九是要加大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要积极充当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倡导者”,做好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统筹规划和安排,加大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财政扶持力度,改进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和帮助,认真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等,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各地各部门要努力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此外,有必要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环境管理、劳工保护管理等的管制,因为政府的管制措施和鼓励措施一样,可以诱导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管制的加强可以避免产业集群陷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促使产业集群内企业迈向创新竞争的高阶道路。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