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也是山西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的阶段,通过需求拉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基础设施规模、运输供给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07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9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12公里,其中电气化里程1229公里;民用航空航线达到60余条,通航城市50多个,航空运输取得长足发展。最近10年,山西交通运输业完成的客、货运输周转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7.4%和7.6%,铁路、公路、民航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公路建设岁进三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山西公路交通工作有了较快发展。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煤炭产量和社会物资运输量增加,交通运输滞后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1980年,全省27261公里里程中,四级公路和等外路占到77%以上。到1983年,全省有路面里程仅占60%,尚有11091公里为土路,11个县不通油路,1240个乡镇不通公路,4203个行政村不通机动车。许多干线公路日交通量超过设计标准几倍、十几倍。通向河北、北京、天津、河南等邻省的重点公路,因通过能力小,经常出现堵塞现象。如太旧路原路,“小堵天天有,大堵三六九”,最长一次堵车整整七天七夜,引起国际舆论关注。其他出省通道,大部分为低等级公路或断头路。落后的交通,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一方面,晋煤和其他外运物资大量积压,仅1983年,全省积压待运煤就有3000余万吨,不少煤矿积煤出现自燃和被洪水冲走;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对晋煤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面对严峻现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心打破全省公路交通的半封闭状态,在加强省内干线和县乡公路建设的同时,打开通向省外的出口,并制定了修建10条晋煤外运公路的规划。从此,山西公路交通围绕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六五”期间,全省新建公路1411公里,桥梁516座,高级、次高级路面1200公里,新修通7个县油路和175个乡公路。新建大同倍加皂至孙启庄、阳泉白毛岭至地都、晋城至大口、晋城至张路口4条晋煤外运公路,总长248公里。
“七五”期间,完成基建投资11.35亿元,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22公里,总里程达到30784公里。先后建成和顺至董坪沟、薛村至单度、陵川至修武、原平至长城岭、长治至下浣、左权至涉县、晋城新房洼至河南光华、长治荫城至壶关8条晋煤外运出省公路。被列为全国“七五”建设重点公路项目、全长737公里的大(同)运(城)公路于1990年9月28日胜利竣工通车,为缓和交通运输紧张局面,加速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新增通油路县9个,实现了全省县县通油路。
“八五”期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644公里,较“七五”末增加285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1.53公里;公路等级里程达到29506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4303公里,高速公路94公里。从1992年到1995年底,全省共筹资132亿元进行公路建设,总投资是1983―1992年10年投资37亿元的3.6倍。拓宽二级以上国、省道公路16330公里,新建公路16330公里,改造公路25186公里,修建油路、水泥路10468公里,新建村间道路37845公里,分别是前10年的2.3倍、2.2倍、1.9倍、1.4倍和1.7倍。
“九五”期间,全省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38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1764公里,新增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5018公里,新增高速公路424公里,新增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14954公里。继1996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之后,全省主要建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公路和桥梁。其中,武宿立交枢纽双双荣获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晋焦高速公路丹河特大石拱桥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到200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408公里,高速公路达到518公里,公路密度由“八五”末的21.5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35.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提前3年实现了“镇镇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通机动车”的战略目标,并有81.7%的乡和43.5%的行政村通了油路,94%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省公路无论是技术等级,还是通达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十五”时期,是全省交通事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调整路网结构和运输结构为主线,大力实施“三小时高速通达”、县际公路改造、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四大工程”。五年间,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约占“十五”全省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2%。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4155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168公里,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956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4.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686公里,在全国排第9位;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14283公里,在全国排第8位。山西省新改建的农村水泥路、油路里程占全国同期建成的农村油路、水泥路总里程的近1/3。全省100%的乡镇、80%的建制村基本通了水泥(油)路。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先后建成乡镇汽车站105个、农村候车亭1797个、招呼站牌11534个,全省100%的乡镇、83.6%的建制村通了客车,并有30个县市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
30年来,山西共用于公路事业的投资达1558.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9.89%,特别是1998―2007年,公路固定资产投资达1356.7亿元,是前20年的6.7倍多,从而使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交通事业面貌焕然一新。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线路里程已达119869公里,是1980年的4.4倍,每百平方公里平均里程由1980年的17.4提高到76.7,增长3.4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有等级公路迅速增长。2007年底,全省已建设等级公路107102公里,比1980年增长16.2倍,平均每年增长11.1% 。在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从无到有,已分别达到1893公里和1265公里。特别是太旧、太长、长晋、大运等高速公路的建成,对山西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有力地推动,也深深影响了山西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其他等级公路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7年底,全省建设二级公路12628公里,三级公路16365公里,四级公路74951公里。近几年,县乡村公路发展非常迅速,交通闭塞状况基本改善。到2007年底,在119869公里的公路通车里程中,国道和省道分别为4364公里和9328公里,比1980年分别增长56%和48%,而县乡村公路则高达105474公里,占总里程的88%,比1980年增长4.3倍。其中县公路18104公里,乡公路41045公里,村公路46324公里。全省1195个乡(镇)全部通油路。在全省28100个行政村中,已通公路的达28072个,占总数的99.9%。其中通油路的23789个,占通公路的84.7%。乡乡镇镇通公路、通油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交通闭塞的状况已成历史。
汽车拥有量和客货运量成倍增长。30年前,受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民用汽车拥有量十分有限,在狭窄的公路上看到的只有少数的手扶拖拉机和货物卡车在爬行,甚至一些地方的客运使用的也是大卡车。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拥有量成倍增长,客货运输量直线上升。2007年底,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144.33万辆(不包括29万辆的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1978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12.7%,其中载货汽车38.7万辆,载客汽车102.8万辆,分别比1978年增长10.3倍和123.3倍。每百公里公路汽车拥有量由1978年的143.2辆提高到1447.1辆,扩大了9.1倍。由于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大量增加,公路货物和旅客的运量及周转量也迅速增长。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货物运输及周转量分别为8.2亿吨和427.5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12倍和37倍,年平均增长9.2%和13.4%。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分别为4亿人和207亿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5.7倍和16.8倍,年平均增长10.2%和10.4%。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民用汽车的不断增加,30年前乃至20年前在人们生活中还经常出现的发运难、行路难、乘车难的现象全部消失。
二、铁路运输业绩辉煌
山西作为我国重化工能源基地,铁路运输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山西铁路网骨架已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山西省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省对铁路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山西铁路运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运输设施不断增加和改善,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国铁相继建成朔黄铁路、北同蒲原平―太原增建二线改造工程、忻河支线改造及新建河边―东冶联络线工程和南同蒲侯马―东镇增建二线工程,完成大秦线2亿吨、侯月线1亿吨和南同蒲线扩能改造工程。太中银铁路、准朔铁路正在修建。地方铁路相继建成孝柳、武墨、宁静、沁沁、阳涉铁路,开工建设岢瓦铁路。到2007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784公里,其中国家铁路2512公里,地方铁路27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拥有铁路1.78公里,比1978年增长35.3%。特别是山西地方铁路均分布在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地方铁路的兴建,对于贫困山区早日脱贫致富,振兴山西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铁路运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到2007年底,全省铁路部门货运量达6亿吨,比1978年增长5.5倍,货运周转量达1185.6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5.6倍。在旅客运输方面,铁路部门多年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方便人民的生活做出了辉煌的成就。人们在出差、旅游、探亲访友等长途交通遇到雪灾、水灾等问题时铁路部门始终站在第一线。铁路旅客的发送量逐年大幅度增长,尽管近几年随着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大缓解了铁路运力的紧张状况,但旅客发送量仍居高不下。2007年,全省铁路旅客运输量达4182万人以上,比1978年翻了一番;旅客周转量达122.5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4倍。
山西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的煤炭量1978年为7623万吨,1988年为17846万吨,1998年为21534万吨,到2007年达52730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加10223万吨、13911万吨和45107万吨,增长1.34倍、1.82倍和5.91倍。山西铁路运输为全国各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铁路设施显著改善,机客车拥有量逐年增加。1978年,全省铁路系统只有机车442台,客车491辆,其中机车大多是蒸汽机车,客车大多是硬座车。到1988年,机车增加到675台,客车增加到942辆。到1998年,机车增加到828台,客车增加到1478辆。截至2007年底,机车达1431台,比1978年增长2.2倍,其中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占绝对比重,由1978年的5.7%扩大到100%。与1978年相比,机车种类发生了质的飞跃,1978年以燃烧煤炭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是机车的绝对主体,占机车总量的94.3%,现在已全部为内热机车和电力机车所取代。运输效率大幅度提高,货运机车日产量由1978年的58.8万吨公里增加为142.9万吨公里。铁路客车拥有量1656辆,比1978年增长2.4倍。其中一半以上是软卧、硬卧、软座车,比重由1978年的11.2%提高到44.7%。客车运行速度从90年代以后六次大提速,客车旅行速度达到每小时53.4公里,比1978年的每小时28.2公里提高25.2公里。
三、航空事业蓬勃发展
航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30年前,山西航空事业十分落后,规模窄小的太原机场设施简陋,运力低下,空运物资和旅客很有限。1978年太原机场客运量不足2万人,旅客周转量仅508万人公里,货运量只有900吨,货物周转量只有77万吨公里。这样的运输条件和运输能力严重制约着山西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省委、省政府针对山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在大力抓公路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山西航空事业,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机场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机场建设迅速扩展。机场的建设是山西振兴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龙头工程,是发展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工程,也是山西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桥梁工程。到2007年底,山西已拥有了四个飞机场(太原武宿机场、长治机场、运城关公机场和大同机场),空中航线达60余条,通航城市约50个,已基本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空中运输网络。太原武宿机场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国际备降机场,2006年,国家和山西省共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对太原武宿机场进行扩建。改扩建工程项目主要由飞行区、航站区、空中管制系统、航油系统四部分。太原武宿机场改扩建后规模宏大,美观漂亮,航空设施显著改善。现有跑道将被扩展延伸,可起降的机型由现在波音747提高到波音767,同时满足A380的备降需要,飞行区等级也相应地将由目前的4D级升格为4E级。航站区将新建一座5万平方米的候机楼及其配套设施,并改造装修现有的旧候机楼,届时新旧候机楼连为一体,形成一座面积近6万平米的大型候机区域,极大地方便了乘客候机的需求。通过这次机场的改扩建,到2015年,完全可以满足机场旅客吞吐量600万人次,货物运输吞吐量10万吨、高峰小时旅客2500人、高峰小时起降飞机30架次的需要。中国民航总局要求太原机场改扩建工程必须坚持“一次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要适度超前、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保证至少20年不落后。目前新建的5.5万平方米航站楼已建成,2008年8月底已经投入使用;长治机场在2003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2004年机场加装的01号跑道ILS和GP/DME设备(无线电自动导航系统),使长治机场起降飞机的能见度由原来的2400米下降到800米,相当于太原机场的飞行条件,达到了国家4C标准。标志着进出长治市的航班从根本上确保了其正点率,航班延误基本成为了历史,为进出长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旅行环境。目前已有5条航线,分别飞往北京、上海、广州、大同和成都;运城关公机场是经总参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3C级支线旅游机场,是山西省“十五”规划重点工程。机场占地2900亩,总投资2.3亿元,跑道长2400米,可降落波音737系列的各型飞机,年设计客运能力为22万人。机场改扩建工程于2002年5月开工,于2004年11月完成主体工程项目的施工任务。2005年2月8日首航,目前已有7条航线,分别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和太原;大同机场是国家民航总局支线机场建设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第二大民用机场,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大同市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的重大举措。大同机场的建设,国家、省、市领导都特别关注,自2001年7月30日开工以来,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和民航专业工程的行业验收,于2005年12月25日实现了通航。可起降波音737等中型以下客机,目前已有7条航线,分别飞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郑州、海口和长治。大同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为走出单一煤炭经济结构,确立了以“名城、资源、区位”和“加工、旅游、商贸”为目标的“三优三地”战略,在强化旅游产业,打通空中通道上加大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旅游促商贸,以旅游寻合作,焕发古城青春,大同机场的开通为大同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机场建设步伐的加快,运输量保持高速增长。山西航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2007年底,旅客运输量达405.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44.2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4.27万吨、货物周转量4433万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203倍、870倍、47倍和57倍。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随着山西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山西航空事业将会进一步发展,山西航空会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运输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