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辽宁省本溪市经济社会辉煌的历史进程

2008-12-31 11:02阅读:115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辽宁省统计局

字号
  1978年,一个昭示着改革开放的年代,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指导方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重大举措,使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溪在1978年―2007年三十年间,历经国家“五五”到“十一五”的七个五年计划发展期,和四年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勤劳的本溪人民在八千多平方公里的这方热土上,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改革,扩大开放,使本溪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三十年的创造、三十年的发展、四年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本溪人民谱写了经济腾飞的辉煌的历史华章。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宏观经济快速运行,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张。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推进,经济体制的基本转型,本溪市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三十年来,本溪市经济保持10%的年均增长速度,特别是“十五”时期,本溪市经济发展更是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2.7%,而实现振兴战略四年本溪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已达到14.9%。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全市GDP已由1978年的9.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84.9亿元,总量增加了4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2007年全市GDP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9.3亿元、299.5亿元和156.1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28.5亿元、292.3亿元和154.2亿元。2007年全市人均GDP达31066元,比1978年的742元增加30324元,年均增长了10%。从所有制构成来分析,1978年,本溪市经济总量基本上是由公有制积累和创造,但到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GDP占全市GDP比重已达到49.9%,形成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金融和财政稳定运行,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良好的财政金融环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1993年以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为全市的金融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也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2.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453.1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存款金额比1978年增长了196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1978年的5.5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00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1978年增长43.5倍。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金额由1978年的0.5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93.8亿元,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1978年增长了59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3亿元,发展到2007年33.7亿元,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1978年的13.7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1978年的0.8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63.3亿元,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1978年的78.1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三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日益广泛,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不断强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全市经济发展工作的一条主线,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结构由1978年的7.74:72.59:19.69,调整为2007年的6.04:61.77:32.19,表明第一、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降低1.7个和1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12.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社会发展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1978年以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都是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个首要任务,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从积极推行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延长土地承包期,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倡科技兴农,农村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对各种粮农实行直补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与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步入稳定发展之路。1978年全市农业经济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的比例是83.84:7.83:8.20:0.14,到2007年调整为33.40:22.08:34.32:8.53,表明种植业比重迅速下降,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快速上升,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了50.4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4.2个、26.1个、8.4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开发以来,本溪从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煤铁之城”,向冶金支柱业、钢铁深加工业、建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采矿业、化工及制品业等多种工业产业转变,从以实行政企业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和脱贫到制度创新、资本运营、主辅分离,下岗分流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到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了全市工业快速发展,使本溪工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改革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本溪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以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由1978年的0.8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9.3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18.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5.9万吨,年均增长1.1%。在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畜牧业和渔业也保持较快增长,逐步构建起多业共兴的产业格局。肉类产量由1978年的1.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1.5万吨,年均增长7.8%,禽蛋产量由1985年0.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0万吨,年均增长11.0%。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0.0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4万吨,年均增长18.6%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较快发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19.9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49.0万千瓦,年均增长3.2%。
 
  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支撑本溪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本溪两县五区生产总值217.3亿元,占全市的4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占全市的37.1%,固定资产投资69.1亿元,占全市4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亿元,占全市69.5%
 
  四、工业经济实力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改革开发三十年,本溪工业经历了拓展、深化、功坚和提高等阶段,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由1978年的397个增加到2007年的421个,2007年比1978年增长6.1%。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5.7亿元,比1978年的7.0亿元增加了248.7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合计1007.2亿元,比1990年的74.6亿元,增加了932.6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净值518.3亿元,比1978年25.3亿元,增加了493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流动资产平均余额310.5亿元,比1978年的5.1亿元增加了305.4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78.1亿元,比1978年3.3亿元增加了74.8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4.5亿元,比1978年的2.2亿元增加了32.3亿元。
 
  传统支柱产业通过调整改造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由大到强,优势行业不断巩固发展优势,增强竞争能力,生产出专、精、特产品,拉动了本溪市工业快速增长。2007年本溪市采矿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7亿元,纺织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6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亿元,医药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9.8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
 
  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生铁产量1414.9万吨,比1978年的304.8万吨增加了1110.1万吨,2007年粗钢产量1383.8万吨,比1978年的48.5万吨增加了1335.3万吨,2007年钢材产量1140.9万吨,比1978年12.6万吨增加1128.3万吨,2007年发电量40.4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的11.6亿千瓦小时增加了78.8亿千瓦小时。
 
  五、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
 
  改革开发以来,本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快速增长的第一引擎。在投资强有力的支撑下,城乡建设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大增强。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2.6亿元,发展2007年的165.3亿元,2007年比1978年增加了162.7亿元,年均增长15.4%。“七五”、“八五”时期本溪市固定资产投资在高速增长中运行,特别是“八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为38.7%,在“十五”期间,本溪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加快,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的第一年2004年本溪市固定资产完成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从三次产业上看,1978年本溪市三次产业投资第一产业0.03亿元、第二产业2.4亿元、第三产业0.2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7.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3.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由1978年的6.51%提高到2007年的38.6%,提升了32.1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非国有经济投资额由1995年1.5亿元,发展2007年的61.4亿元。非国有经济投资额比重由1995年的12.8%,提高到2007年的37.1%,提升了24.3个百分点。
 
  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1012公里发展到2007年的365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2007年达96公里。公路客运量由1978年的338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2624万人;公路货运量由1978年的174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5018万吨。邮政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474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11150万元。到2007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达77.5万户。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用水普及率由1978年的80%发展到2007年99.8%。燃气普及率由1978年的较低水平,发展到2007年的78.0%。城市园林绿地面积由1978年856公顷发展到2007年的3408公顷,人均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1.2平方米发展到2007年6.9平方米。
 
  六、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城乡市场稳定繁荣。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全市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流通经济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城乡消费需求日趋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头与动力。
 
  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3.4亿元,到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亿元,2007年是1978年的33倍,年均增长12.9%。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78年2.4亿元,2007年为87.7亿元,2007年是1978年的35.5倍。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78年0.52亿元,2007年为17.2亿元,2007年是1978年的32.1倍,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78年0.49亿元,2007年为11.1亿元,2007年是1978年的21.7倍。各行业零售快速增长,批发零售额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1978年3.4亿元,2007年为94.8亿元,2007年是1978年的26.9倍,住宿和饮食业消费品零售额1978年0.2亿元,2007年为19.7亿元,2007年是1978年的97.5倍。
 
  经过三十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商业基础不断改善,各类交易市场快速发展,以连锁超市、专卖店等为代表的新兴商业业态竞相发展,分期付款、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模式不断涌现,市场商业网点种类繁多,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大流通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1978年全市集贸市场很少,到2007年末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47个。其中,封闭式商品交易市场66个,露天商品交易市场82个,在露天商场交易市场中,农村大集61个。
 
  七、服务业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本溪服务业由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6.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9.69%,发展到2007年的32.19%,提升了12.5百分点。
 
  传统服务业在优化提升中较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增加值由1978年的0.4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1亿元。批发零售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6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9.6亿元。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日趋繁荣。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7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9亿元。旅游业迅猛发展。接待国际旅游人数由1983年720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13.6万人次,年均增长24.6%,旅游外汇收入总额由1983年的2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739万美元,年均增长40.3%。国内旅游收入由1998年的0.1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0.6亿元,年均增长106%。
 
  服务业吸纳大量劳动力,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全市服务业就业人员由1978年8.8万人增加到2007年11.43万人。
 
  八、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对外经济发展快速
 
  对外开放进一步向深度、广度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发三十年来,全市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对外开发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有力地带动了全市新一轮大开放,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快速扩大,利用外资硕果累累,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由1990年的516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570万美元,累计实现出口创汇总额40.9亿美元,年均增长38%,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累计实现出口创汇总额33.7亿美元,年均增长90.6%。外贸市场开拓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与本溪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82个。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90年的1076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8530万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1981万美元,年均增长13%,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2038万美元,年均增长27.7%。到2007年末,全市注册登记外资投资企业达115户。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全市利用外资合同额由1990年的1298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8093万美元,年均增长14%。全市2007年派出劳务人员2455人次。
 
  九、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和谐本溪建设再上新台阶。
 
  改革开发以来,本溪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富裕。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惠及于民,和谐本溪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95元增加到2007年的11101元,年均增长13.3%,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15.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7元,增加到2007年的5198元,年均增长14.7%,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11.4%。
 
  城乡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家用轿车、信息通信产品、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8.7%,下降到2007年的42.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5.7%下降到2007年的40.2%。
 
  通过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和建立经济适用房,基本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安置,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居民人均居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3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20.0平方米。
 
  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伴随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面进步,人与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协调。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市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坚实基础,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为两翼的规模适量、结构合理、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教育格局。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94.4%,提高到2007年的100%。小学升初中率由1978年的98.4%,提高到2007年的100%。2007年全市有各类学校452所。全市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建筑面积共121.5平方米,各类学校教职工总数2万人,毕业生数6.3万人,招生数6万人,在校生数22.9万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7125人增加到2007年10236人。医院床位数由1978年的6479张增加到2007年9630张。
 
  体育事业突飞猛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呈现参与人数众多、内容丰富多彩、形成更加灵活的新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国民体质。体育运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竞技体育捷报频传。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事业机构由1978年的59个增加到2007年的66个。2007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949千册比1978年多524千册。2007年全市有市、县级广播电台3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13千瓦),调频转播台3座(2.55千瓦),广播电台开办节目5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4%。全市有市级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4座(5.15千瓦)市、县电视台开办节目6套,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6.13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8.5%。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1978年全市财政用于科技投入212万元,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科学技术支出6128万元,200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4.1亿元,实现新技术产品增加值45.3亿元。
 
  回顾三十年本溪辉煌的历史进程,全市人民取得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本溪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而努力工作。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