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去年12月,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今年9月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提出要按照“三个转变”的基本要求,着力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今年11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看,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创新能力有所提升,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城乡区域发展比较协调,社会民生不断改善。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困难比较突出,经济下行的趋势严峻,这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与浙江省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叠加作用的结果。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解决当前浙江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
去年12月,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今年9月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这方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要按照“三个转变”的基本要求,着力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今年11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看,浙江省各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使结构调整有新进展,自主创新有新加强,节能减排有新成效,城乡区域有新发展,社会民生有新改善。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困难也比较突出,经济下行的趋势严峻,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经济转型升级得到积极推进
(一)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1.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经济增长逐步向依靠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前三季度,浙江生产总值为153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5.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8279.5亿元,增长10.6%,其中工业增加值7474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6336.8亿元,增长11.5%。
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前三季度,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高出GDP增幅0.9个百分点,比工业增幅高出0.1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41.4%,比去年同期的41.2%提高了0.2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45%,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7%、11.5%、9.5%、12.1%和16%。1-11月,铁、公、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6%和8%,客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增长1.7%和3.7%;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412亿元,增长17.3%;商品销售总额24483亿元,增长19.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2.8%和16.1%,保费收入535.7亿元,增长32.8%。
工业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装备制造业逐渐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高能耗产业得到严格控制,落后产业加快淘汰。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7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实现利润1357亿元,下降9.1%。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2769亿元,增长16.1%,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高出0.7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5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36%,其中,交通运输、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4.5%、21.9%、18.4%和16.4%;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14.8亿元,增长8.3%,增幅比规上工业高出17.4个百分点。食品制造、医药等传统优势行业较快增长,总产值分别增长23%和18.5%,利润分别增长37.9%和49.1%,均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增幅。高耗能行业生产减缓,比重降低。纺织、造纸、石油加工、化学、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和电力等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幅比同期规上工业平均增幅低1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35.9%(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对推动结构节能产生积极作用。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7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增长3.9%,其中农、林、牧、渔产值分别增长3.5%、8.3%、4.2%和3%,服务业增长7%。粮食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种植面积比去年略增,其中早稻面积减少,春粮、单季晚稻和秋杂粮面积增加,粮食单产和总产均保持增长。经济作物生产基本稳定,油菜籽面积增长8.4%,药材、棉花面积分别增长9.1%和7%,蔬菜、果用瓜、甘蔗面积分别增长2.7%、0.2%和3.2%。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快,前三季度肉类总产量增长12.8%,禽蛋产量增长10.2%,牛奶产量增长9.7%。渔业生产基本稳定。1-11月水产品总产量为357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0.76%,其中海洋捕捞237万吨,增长1.2%。浙江省已经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据省农业厅资料,前三季度,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225家,累计达到8013家,入社社员42万户,带动农户329.9万户,其中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93个,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53%,认定规范化合作社2401家,55个市、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77个,涉及金额9.3亿元,签约合作项目48个,金额5.1亿元,涉及基地面积8.9万亩,各类农产品3.8万吨,畜禽1642.3万头(羽),带动农户15.6万户,预计为农民增收2.8亿元。
2.投资结构继续改善。1-11月,限额以上投资项目中,二产投资3529亿元,增长8.9%,其中工业投资3508亿元,增长8.7%,占限额以上投资的47.3%。制造业投资3073亿元,增长11.7%,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为41.4%,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1415.8亿元,增长16.3%,占制造业投资的46.1%;食品(26.8%)、饮料(27.6%)、化学(44.3%)、化纤(27.4%)、塑料制品(16.7%)、有色金属(34.6%)、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20.2%)等行业投资增长也较快。三产投资3855亿元,增长15.6%,增幅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的5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文化体育和娱乐、卫生等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7.1%、91.9%、27.5%、26.5%和22.1%,金融业投资增长1.6倍。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中,90平方米以下的增长47.3%,远高于1.1%的平均增幅。
3.外向型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一是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1月,机电产品出口630亿美元,增长24.3%,占出口比重为4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9.6亿美元,增长6.4%。汽车零件、船舶出口分别增长28.6%和91.9%,医药品出口增长63.6%,显示屏等增长2.7倍,纺织品、服装、家具、旅行用品及箱包、鞋类、灯具等传统商品出口分别增长23.4%、14.9%、24.6%、24.2%、10.3%和13.6%,农产品出口增长16.4%。国家限制出口的“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回落,钢材的出口增幅由去年同期的104.7%回落到29.7%,塑料制品出口仅增长2.8%。对日本出口回升,与新兴市场贸易活跃。1-11月,对日本出口增长13.9%,增幅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28.7%、44.2%、24.9%、24.3%和36.3%,均高于浙江省平均增幅,出口比重已达3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二是进口增速较快。1-11月浙江省进口533.1亿美元,增长21.2%。进入下半年,在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回落的情况下,浙江省企业积极扩大进口,成品油(60.8%)、铁矿石(2.1倍)、大豆(1.37倍)、食用油(1.09倍)、天然橡胶(61%)、棉花(48.6%)、纸浆(37.8%)和大部分化工原料等原材料进口均保持较快增长。三是利用外资结构趋好。1-11月,浙江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94家,合同外资148.1亿美元,下降15.5%,实际外资90.2亿美元,增长4.5%。高技术产业和部分服务业引进外资快速增长。新批高技术产业企业139家,虽比去年同期减少81家,但吸引外资较快增长,合同和实际外资分别为20.3和12.1亿美元,增长29.8%和52.8%,表明高技术产业引进外资单项规模扩大,势头良好;交通运输(1.2倍)、信息(3.5倍)、科研(1.4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2.7倍)等服务业合同外资成倍增长,信息、科研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6.3和1.9倍。
(二)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今年以来,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浙江启动实施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启动实施了获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支持的现代纺织、绿色化工和连岛工程大桥建设等项目,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1.科技投入增长较快。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较大。1-11月,浙江省财政科技支出6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3%。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5.9%,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15.8%,增幅同比分别提高 3.1和44.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项目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066亿元,增长7.1%,占工业投资的58.9%。
2.创新成果进一步体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和实施取得新成效。据省科技厅统计,前三季度,浙江省专利申请量62893件,授权量36208件,分别居全国的第3、第2位,同比分别增长43%和1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8263件,授权量2257件,分别增长23.9%和53.6%,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由去年同期的4.74%提高到6.23%;分两批共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75个重大项目和424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预计当年新增产值285亿元,利税50.7亿元,解决关键共性技术1528项,开发重点新产品661只,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新品种)1134项,其中发明专利572项,培养人才5420人。通过组织实施26个重大科技专项,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1-11月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3.2%,增幅高出规上工业7.8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为22.6%,新产品产值率达1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3.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据省科技厅统计,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2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0家。新培育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浙江省孵化器面积达到193万平方米。前三季度网上技术市场累计发布技术难题3719项,签约项目580项,技术合同金额4.1亿元,产品交易合同金额240亿元。认定登记技术合同9454项,成交金额30.8亿元。
4.高新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新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新认定10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南浔特种电磁线、椒江缝制设备设计与制造、衢州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等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杭州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基地和宁波新材料产业基地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据省科技厅统计,前三季度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1661、153.7亿元和5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14.2%和35.97%。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启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目前已认定242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今年将认定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确定100家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继浙江省有15家企业被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后,今年又有5家企业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名单。前三季度,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利税总额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5518、743亿元和2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28%、6.7%。
(三)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1.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今年以来,浙江突出推动节能降耗十大工程,特别是抓好千家重点企业节能推进工程和企业节能改造工程,编制实施今年节能降耗重点项目计划,并组织对11个市开展节能降耗现场考评督察工作,加大节能监察力度,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能耗总量增幅持续回落,能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提高。前三季度,全社会能源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1%,增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回落1.4和3.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增长4.9%。发电效率继续提高。1-11月,6000千瓦及以上机组火力发电煤耗为308克/千瓦时,在去年较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继续降低8克/千瓦时。用电增速趋缓,全社会节能成效渐显。1-11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8%,增幅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增长5.3%,三产用电增长13.2%,城乡居民用电增长13.3%,分别回落10.1、2.8和1.1百分点。能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前三季度,高炉煤气利用量已达59.9亿立方米,热力回收1135万吉焦,浙江省回收能合计约达111万吨标煤;生物质能、工业废料和城市固体垃圾等能源利用量总计达41.3万吨标煤,同比增长21.5%。能耗率降幅继续提高。前三季度,浙江省单位GDP能耗下降4%,降幅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是节能的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降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1.4和1.2个百分点,在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面在九成左右。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下降,1-11月,规模以上企业电石、合成氨、水泥熟料、烧碱、水泥和盐酸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8.7%、22.9%、9.0%、2.9%、2.3%和7.8%。重点用能企业用能效率提高,起到良好的节能示范作用。1-11月,浙江省千吨以上企业(包括宁钢)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7.1%,降幅比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不包括宁钢)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8.3%,降幅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结构节能比重达7.9%(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节能比重仅为5.5%),在所涉及的34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10%;八大高耗能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化纤、纺织、电力和石油加工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4%、9.4%、8.8%、8.6%和8.6%,降幅超过浙江省平均水平,化学和造纸行业同比分别下降6.5%和2.9%,黑色金属行业受衢州元立集团新上生产线影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13.7%,但比1-10月回落6.4个百分点。
2.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实施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以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整治为突破口,治旧控新、监建并举,深入开展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继续居全国前列。前三季度,浙江省八大水系、运河和湖库共实测171个省控监测断面,其中Ⅰ-Ⅲ类水质的断面占70.2%,满足功能要求的断面占66.1%,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5和6.5个百分点,总体水质有所好转。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苕溪和运河等满足功能要求断面比例同比均有所上升,尤其是椒江,上升了30.7个百分点,水质改善明显;其余水系(河流)满足功能要求断面比例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浙江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6.6%,比去年同期增加0.9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32个省控城市中有25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占78.1%;其余7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占21.9%。浙江省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81,其中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比例均在82.9%以上。据省环保局等部门测算,前三季度,通过采取新增治理工程、加快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削减化学需氧量(COD)5.1万吨,扣除GDP增长和非农人口增长带来的COD增量3.7万吨,COD净减排约1.4万吨,同比削减率约为3.3%左右;通过新增脱硫设施、关停小火电机组等措施,削减二氧化硫12.3万吨,扣除煤炭消耗增长带来二氧化硫增量8.6万吨,净减排约3.7万吨,同比削减率为5.9%左右。
(四)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从过去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有所增强。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的名义增长率分别从去年同期的11.8%、16.4%、29.2%转变为16.1%、20%、24.3%,增幅趋向均衡。
1.投资适度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扣除投资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5%,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1-11月,限额以上投资7415.1亿元,增长12.2%,名义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
2.消费平稳增长。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2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7%,名义增幅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仅回落0.3个百分点。城乡市场销售基本同步,城市市场零售额4478.8亿元,增长20.2%,农村市场零售额2243.1亿元,增长1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分别增长19.7%和19.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1.3%。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看,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金银珠宝类分别增长20.5%、25.2%、21.4%和31%,但汽车类销售增长趋缓,增幅仅5.8%。
3.出口增长快于全国。1-11月,进出口总额为1957亿美元,其中出口1424亿美元,进口533.1亿美元,分别增长21.6%、21.7%和21.2%。出口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也高于广东(11.1%)、上海(20%)、江苏(19.4%),但低于山东(27.1%)。
(五)城乡区域发展比较协调
1.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07年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69.3分,比2006年的65.9分提高3.4分。今年以来,在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的进展。1-11月,浙江省地方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支出13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3%。11月末,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人民币贷款增长15.2%,乡镇企业贷款增长10.6%。1-11月,限额以上项目农村投资1878.8亿元,增长13.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奔小康工程加快推进。前三季度,开展环境整治的村庄4471个,受益农户168.99万户,已投入建设资金67.6亿元;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新解决安全饮水人数208万人;乡镇和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100%(海岛个别乡镇除外)和98%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9.6%以上;改建农村通村公路路基、路面1857公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参加农民2898万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启动,已下山搬迁农民1.4万户、4.8万人。前三季度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0.7个百分点。
2.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在浙江省经济增长趋缓的形势下,舟山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船舶制造等临港工业,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经济指标在浙江省领先。前三季度,舟山GDP同比增长15.6%,1-11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9%,利润增长73.1%(1-10月,下同),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4%,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7%和23.8%,出口增长52.4%,这些指标的增幅在浙江省均居首位。衢州和丽水今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前三季度,衢州GDP同比增长13.3%,增幅居浙江省第2位,1-11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6%,利润增长26.8%,增幅均居浙江省第3位;丽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8.4%,利润增长30.5%,出口增长39%,增幅均居浙江省第2位。杭州、宁波、嘉兴、金华等市经济也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11.6%、10.4%、11.7%、11.3%。
(六)社会民生不断改善
1.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居民收入提高。1-11月,地方财政支出173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8%,其中,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33.5%、30%、29.5%和65.5%,对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支出分别增长16.1%、28.5%、15.5%和15.7%。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845元,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幅分别为4%和4.7%。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以上,名义增长均在9%以上,实际增长4%和6%。
2.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三季度末,浙江省城镇单位(不包括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为653.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1.8%,三季度新增就业人员2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为3.23%,比去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10月末,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1272、1039、1216、701和681万人,分别比去年末净增196、184、213、117和176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已分别达474和397万人,比去年末分别净增99和101万人。有332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有278万人,其中有128万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或基本养老保险金,分别比去年末增加35、29和19万人。
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近年来浙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以来,浙江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这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与浙江省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叠加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结果。
(一)素质性、结构性矛盾突出
今年以来,浙江经济增幅明显回落,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浙江省GDP增幅分别为11.8%、11.4%和10.6%,同比回落2.8、3.3和4.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同比回落幅度比全国同期大1.8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温州、绍兴、台州经济增幅回落幅度更大,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9%、9.5%和10%,同比回落5.4、5.3和4.5个百分点。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减速影响下,浙江省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下滑,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浙江经济已早于全国进入经济调整期,另一方面浙江经济由于外向度高、生产性资源约束、企业组织规模小等特征,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之间的“进出”涨幅差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成本压力,上半年国家采取的“两防一紧”和降低出口退税率等调控政策,加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浙江经济本身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经济的回落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和效益增幅回落,尤其是进入下半年后回落加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当月增幅回落到个位数,11月工业增加值增幅仅为0.9%,利润连续2个月下降,10、11月累计分别下降1.3%和9.1%。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9197家,亏损面为17.4%,同比扩大5.5个百分点,亏损额为278.6亿元,同比上升1.88倍。超过半数的规模以下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前三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亏损面为7.9%,同比扩大1.5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在5%以下(包括亏损企业)的比重达55.6%,同比扩大2.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增速的明显回落,既是企业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主动收缩生产规模的结果,也是浙江省工业结构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和企业素质总体不高的综合反映。从1-11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大类行业总产值看,总量最大的仍是纺织业,达4078亿元,占11.1%,服装、化纤、塑料制品业产值占到11.2%,轻纺行业比重较大。而高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仅占7.7%左右,还低于2007年的8.1%(按全国统一口径计算,即不含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为7.9%),更低于去年全国(9.9%)、广东(20.3%)、江苏(16.2%)、上海(17%)的水平。产品品牌意识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很多民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搞贴牌加工、低成本扩张。2007年,浙江省工业领域仅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90个,国家免检产品534个,世界名牌产品1个,今年以来新增驰名商标18件,总数达239件,增长7.9%,虽然位于全国前列,但总体仍然较少,而且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在产品质量、产品影响力与品牌价值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浙江的中国名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较弱,有些品牌之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甚至在名牌企业之间出现降价竞争现象。增加值率低,即产品附加值低。2007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9个百分点,不到全国的3/4(72.7%),比上海、江苏、广东、山东分别低3.7、3.2、4.5和8.6个百分点,而且差距还在拉大。企业规模总体偏小。2007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户均资产5926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0483万元)的56.5%,只有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的43.3%、65.2%、62.9%和67.1%;户均增加值1467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3476万元)的42.2%,只有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的40.3%、47.5%、44%和35.9%。前几年块状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浙江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和成功,但这种优势和成功难以长久。区域经济的优势在于规模生产、分工协作,一旦众多相同的产品在同一市场汇聚的时候,企业间的市场争夺成了主题,容易形成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部分企业低水平扩张和多元化经营,盲目投资,摊子铺得很大,又缺乏核心竞争力,遇到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后,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甚至破产倒闭。
服务业特别是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地位和作用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离十二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到2012年达到47%的目标差距较大,五年要提高6.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6个百分点,而2003年以来的五年共提高了0.6个百分点;2007年杭、宁、温3个中心城市(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9.9%、43.7%和37.1%,宁波、温州离全会确定的到2012年均超过50%的目标差距也较大。近期,省政府已下发了《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提出在进一步强化杭、宁、温等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同时,要求其他各市强化优势、增量提质,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从今年情况看,杭州、嘉兴、金华、台州发展比较快,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3.0%、13.0%、13.2%;而宁波、温州均增长11%,低于11.5%的浙江省平均增幅;舟山和丽水仅分别增长9.2%和9.0%。
服务业中的房地产和旅游业回落幅度较大。房地产业经历了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也成为影响浙江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2007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5.3%,服务业的13.1%。今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又受全球金融动荡及对后市不乐观影响,市场观望气氛较浓,而开发商受资金压力影响逆市推盘,供给短时激增,存量市场又不能理想消化,成交量萎缩。前三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为787亿元,从去年同期的增长18.1%转为下降1%,是2005年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1%,服务业的12.4%,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0.4和0.9个百分点。1-11月,浙江省房屋竣工面积增长14.3%,但销售面积下降37.4%,去年同期是增长36%,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增长64.4%转为下降30.1%,增减分别相差73.4和94.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不景气也影响到建筑业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前三季度,建筑业增加值仅增长3.5%,增幅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浙江省地税部门征收的房地产业税收仅增长 0.9%,比去年同期回落42.5个百分点,增收贡献率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营业税增长12.8%,增幅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月度增长率已连续下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下降19.3%;契税增幅(15.6%)同比回落23.8个百分点;建筑业营业税仅增长2.7%,同比回落11.8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业发展也中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关注,如房价偏高与居民收入不相适应,商品房质量问题突出,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错位,空置率上升,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不规范等。旅游市场对经济波动的变化极为敏感,增幅减缓。1-10月,浙江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54.5万人次,同比增长6.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5.9亿美元,增长13.4%,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2.6和7.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美国游客增幅由去年同期的25.2%大幅下滑到1.2%。1-10月,浙江省接待国内旅游者18280万人次,增长10.9%,实现旅游收入1896亿元,增长12.7%,增幅分别回落7.6和7.8个百分点。年初的雪灾等对旅游的影响也较严重,奥运会期间的维稳政策也对当时的旅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方式散、要素投入少、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2007年浙江省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3.5亩,低于全国6.2亩的水平,种养大户25万户左右,仅占总农户的2%,规模化程度低。2007年浙江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还有683.3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0.1%,比增加值比重(5.3%)高出14.8个百分点,一产劳动生产率为14075元/人,仅为二、三产业(68754元/人)的20.5%,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技推广队伍后继乏人,农技人员知识结构不适应,高校农业专业毕业生数量大幅下降。2007年,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仅有18852人,占全国的2.7%,低于农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3.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仅30%左右。农产品知名品牌少,品牌整合难。标准化生产动力不足,经营管理粗放,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防腐剂等)、农药超标现象时有发生。农业发展的税收、商检、信贷、用地用电等外部环境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前三季度,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名义增长虽然继续保持在两位数,增幅也较为均衡,但若扣除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全社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分别增长4.5%、11.6%、13.3%,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仅增长2%和5.4%,投资和居民消费实际增幅已是个位数,是近几年来最低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从消费看,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保持逐月走高的良好态势,但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幅依然低于去年同期,1-11月低0.3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必然给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带来较大影响,进而影响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扩大。今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月度增幅基本呈走低态势,从上半年的增长20%以上到11月份甚至下降7.1%,1-11月累计增幅(18.9%)比上半年回落8个百分点,同比回落9.9个百分点。在1-11月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5.4%、17.4%和10.3%,增幅同比分别回落8.1、10.9和25.9个百分点。且随着企业所得税税率调低、免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政策性减收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税收增长变数较多,为应对世界经济减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各级政府利用减税等财政政策扩大内需,财政收入增长率将面临进一步下行。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幅分别为4%和4.7%,同比分别回落5和6.1个百分点;20%城镇高、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537和6762元,差距倍数从去年同期的5.41倍扩大到5.55倍。在居民收支增长趋缓和收入差距未能缩小、社会保障尚未健全、股市下跌带来个人财产大幅缩水、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等背景下,扩大消费任重道远。
从投资看,上半年限额以上投资累计增幅逐月提高,但是进入三季度情况发生了变化,7月累计增幅与6月持平,8月以来则连续出现回落。施工项目虽保持增长,但新开工项目减少。11月末,限额以上投资新开工项目10717个,同比下降3.6%;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996亿元,下降4.7%。据统计监测显示,上半年浙江省117家开发区(园区)投资1021亿元,同比下降19.3%,园区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1-11月,民营投资为主体的制造业投资增幅(11.7%)低于上半年5.1个百分点,30个制造业中有11个行业投资额下降,其中,纺织、服装、烟草、皮毛羽、木材加工、家具、印刷、石油加工、医药、橡胶、仪器仪表等行业投资分别下降8.5%、11.4%、62.3%、9.1%、0.2%、4.7%、2.5%、2%、0.7%、5.4%和3.7%,投资的下降不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在放缓,1-11月虽从去年同期的下降0.4%转为增长9.9%,但比上半年的17.8%回落7.9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投资分别下降8.1%和40.2%。在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土地、资金、节能减排、企业家投资意愿等多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有一定难度。
从出口看,外部需求变化、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迟缓是导致出口增长减速及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1-11月,浙江省出口总额扣除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因素增长11%,增幅同比回落11.2个百分点。浙江对美国、欧盟出口比重较大,2007年对这两大市场的出口集中度达到45.8%,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相当于浙江省GDP的10%,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对欧盟的出口依存度更是高达13.8%,比全国高5.3个百分点。今年1-11月对美国出口244.9亿美元,增长7.7%,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17.2%,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390.1亿美元,增长26.1%,增幅同比回落8.8个百分点,比重为27.4%。美、欧经济在金融危机恶化后出现的衰退和进口需求的收缩,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将对浙江省出口带来较大影响,甚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在浙江省出口商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塑料制品等传统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市场基本定位于中低档次,1-11月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44.2%,远低于全国(前三季度为57.6%),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长期依赖于低成本和低价格。在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不少民营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出口增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就呈现向下的走势,那些价格竞争型、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单一的企业出口明显回落甚至下降。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有出口实绩的2.1万余家(约占全部出口企业的70%)民营企业中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出口同比减少,有近1900家民营企业停止了自营出口业务。1-11月,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9.6%,增幅同比回落10.1个百分点,出口对工业销售的增长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22.6%下降至16.7%,拉动销售产值增长2.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8个百分点。11月份出口交货值首次出现下降,下降8.4%,去年同期是增长12.7%,增减相差21.1个百分点。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虽然,浙江的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但与经济实力在全国的位次不尽匹配。2007年科技综合实力(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第7位,列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辽宁之后;2006年国内区域创新能力从2005年的第5位落到第6位,列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天津之后,被天津赶超。近年来研发投入虽逐年提高,但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省市有较大差距。2007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52%,预计2008年可达到1.6%,离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目标(2%以上)还有较大差距,按国家统一口径计算2007年为1.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9%),但明显低于江苏(1.67%)、上海(2.52%)。从创新成果看,专利授权量虽然居全国前列,但半数以上都是外观设计,发明专利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更少。2007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5.3%,今年前三季度虽上升到6.23%,仍远低于2007年的全国(10.6%)、北京(32.3%)、天津(20.8%)、上海(13.3%)、辽宁(12.7%),也低于江苏(7%)、广东(6.6%)、山东(6.3%)。而且2007年的专利授权总量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外观设计却占到56.5%,高于40.2%的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过度依赖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不强。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1.07万家,所占比重为20.7%,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6%,而国际上一般在4-5%之间,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虽然许多企业通过强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消化能力,在技术层次上也达到了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但单纯的引进在没有控制产业零组件、机械工业以及研发设计技术前提下,不足以确立优势地位,极易受到技术壁垒和其他国家或地区装备控制的威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总量和结构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07年,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仅有68.88万人,占全国的3.1%,远低于GDP占全国的比重(7.5%),工程技术、科研人员比重更低,仅分别占全国的1.9%和1.8%。许多民营企业没有建立一定的研发环境,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技术和专业人才的迁移成本和发展成本非常高昂,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由劳动、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大规模转型的需求。技术市场规模较小,在促进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够。2007年,浙江技术市场成交额仅占全国的2%,只有江苏的57.8%。
(四)资源环境制约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紧缺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从土地资源看,据国土资源部资料 [1][1],2007年末浙江省耕地面积(总资源)为1917.5千公顷,占全国的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为0.038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0.092公顷)的41.3%。人均土地0.002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0.007平方公里)的28.6%。土地供给越来越紧,实现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从水资源看,2007年末水资源总量892.1立方米,人均仅为1763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911立方米),而且区域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不同程度存在。从矿产资源看,建材、粘土等非金属矿产相对较为丰富,但金属矿产资源严重缺乏。在全国主要能源、黑色金属矿产基础储量中,浙江只有少量煤炭和铁矿资源,其他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锰矿、铬矿、钒矿、原生钛铁矿等基本没有。浙江省铁矿石基础储量0.13亿吨,仅占全国保有储量的0.06%,列全国第26位。主要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匮乏,铜、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分别仅占全国的0.5%、3.1%和1.7%,人均铜、铅、锌矿产资源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情况看,一次性能源资源贫乏,一次能源自给率仍趋下降,能源资源供应外向依存度逐年扩大。2007年,煤炭基础储量为0.49亿吨,仅占全国的0.015%,列全国29位,仅高于西藏和上海,人均煤矿产资源基础储量不到1吨,而全国平均水平高达247吨。一次能源自产率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3.3%(当量值),自给率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但能源消费量增长相对较快,2007年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1453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9%,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增幅回落,要完成节能降耗目标难度进一步加大。单位GDP 能耗的下降需要一定的GDP增速支撑,一些固定能源消费不会因为企业生产增速的回落而同步减少。“十五”末立项的若干高能耗项目的逐步投产,影响节能降耗成效。去年下半年以来宁钢、衢州元立、舟山和邦化学、嘉兴合盛化工、湖州锦兴水泥和长兴玻璃有限公司等一批能耗水平较高的项目相继投产,直接影响浙江省单位GDP能耗的下降。产业结构趋于重型化,给节能降耗带来较大压力。1-11月规模以上企业重工业比重为55.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结构性节能贡献率很小。成品油消费呈加快增长趋势。完成“十一五”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比较艰巨,2006-2007年,单位GDP能耗年均降低3.82%,比规划目标的年均进度慢0.55个百分点,“十一五”后3年单位GDP能耗年均降低率必须达到4.73%,需比前2年高0.91个百分点,才能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但今年前三季度仅降低4%,预计全年在4%以上。今后两年节能降耗压力加大,能源消耗刚性增长,仅冶金、化工、建材这三大行业今后3年又有19个高能耗项目将相继投产,新增用能将高达720万吨标煤,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将达6万多吨。在节能降耗已做出较大努力的前提下,企业节能潜力和空间有限。且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浙江省居民生活用能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夏、冬季用电高峰浙江省空调负荷占浙江省最高统调负荷近1/3,居民个人拥有汽车数量近5年来年均增长23.8%,总数已达238万辆,节能降耗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着新的更大挑战。与此同时,2007年浙江省0.83吨标煤的万元GDP能耗,已远低于全国“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0.98吨标煤的目标值,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生态环境承载力基本饱和,污染减排形势不容乐观。今年以来,八大水系、运河和湖库Ⅰ-Ⅲ类水质的断面比重虽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但总体还比较低,运河、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污染仍然严重,湖库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化现象。浙江省酸雨污染严重,2007年平均酸雨率为92.6%,比去年扩大1个百分点;32个省控城市中有27个为重酸雨区,比去年增加2个,其余5个为中酸雨区。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尚好但达标率不理想。今年前三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32个省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城市比例(78.1%)下降6.3个百分点,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1.81)上升0.07。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三成以上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较低,配套管网建设滞后,部分污水处理厂排放浓度较高,并时有超标排放现象。浙江省结构减排措施产生的COD减量占全部COD减量的比例偏低,2007年只有20%左右,今年上半年却降为15%。部分原重点(准重点)监管区出现污染反弹迹象,群众环境信访增多,新闻媒体屡有曝光。二氧化硫减排中也出现一些不利情况,部分电厂和多数热电企业脱硫情况不好,快速发展的钢铁行业带来较大的二氧化硫增量。低硫煤采购仍较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浙江省新增电煤的含硫率可能会达到1%左右,比去年0.8%的煤炭平均含硫率明显升高。
当前,针对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的形势变化,中央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浙江省在年中就提出“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解决当前浙江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对未来各种压力和挑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惟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
[1] 《2008中国统计年鉴》第447页,国家统计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