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最终目的是推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甘肃属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对全国的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影响。同时,甘肃又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
一、功能定位
不同的功能区将对应不同发展定位和政策取向:优化开发区要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重点开发区要搞好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功能区,并要实行不同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按主体功能区的定位,限制开发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禁止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甘肃是我国国土空间上功能较为复杂的地区,而且也是生态、经济问题较多的区域。如何处理好经济区社会发展同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保护资源环境、防止生态破坏,特别需要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一和谐。
根据甘肃省发改委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划初步方案,甘肃省兰州市四区和白银市白银区将被列为优化开发区;黄河沿岸地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城镇相对密集地区以及陇东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基地列入重点开发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天然林保护的范围列入禁止开发区;其余地区为限制开发区。
二、发展思路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区域内生态条件脆弱,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然而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要尽早摆脱贫困,还要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产生了"生态脆弱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两难"问题。随着甘肃与发达地区间差距的拉大,这一问题愈显突出了。
限制开发并不意味着限制发展,禁止开发也不是禁止生存。在四大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甘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提供生态产品和通过经济发展来脱贫解困的双重任务。面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结合实际情况,甘肃的发展思路是:
首先,立足甘肃的支柱产业优势,发挥优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
其次,延伸资源导向型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第三,发挥甘肃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文化品位,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对外宣传,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四,发挥甘肃居于中国西北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咨询评估、会计审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三、发展路径
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同样,各地应根据所处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来确定发展相应的优势产业。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人均GDP水平。
按照Ho钱纳里多国模型Ⅰ,根据人均GDP水平,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发达经济阶段等五个阶段。
表1 钱纳里多国模型Ⅰ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指标 |
人均GDP (美元) |
工业发展阶段 |
划分 尺度 |
600-1200 |
前工业化阶段 |
1200-2400 |
工业化初期 |
2400-4500 |
工业化中期 |
4500-7200 |
工业化后期 |
7200-10800 |
发达经济阶段 |
根据这一划分标准,2007年甘肃省人均GDP为10346元,按汇率折算(1:7.68)为1347美元,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2007年甘肃省87个市县区中,仅嘉峪关市、金川区和肃北县3个市县区达到发达经济阶段;仅西固区、白银区、阿克塞县和玉门市4个市县区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关区、七里河区、红古区、平川区、肃南县、敦煌市和华池县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占8.1%;永登县等21个市县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皋兰县等52个市县区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分别占甘肃省的24.4%和60.5%。可见,甘肃省近85%的市县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和前工业化阶段,所处的发展阶段较低。
甘肃省地域辽阔,各地资源分布、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异,理顺区域分工、发挥区域优势,是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甘肃省发改委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划初步方案,结合各地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对甘肃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作了初步探讨。
(一)优化开发区
兰州、白银经济区地处甘肃中部,是甘肃省城市化水平最高、基础设施最为发达、科研力量和科研机构最为集中、大中型企业最为密集、人口素质最高的地区,是甘肃经济的核心地带,也是推动甘肃省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关键地区。
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区和白银区人均GDP均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西固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关区、七里河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安宁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表2 2007年优化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省比重
单位:万元 、万人
地 区 |
生产总值 |
工业增加值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固定资产投资 |
常住人口 |
城关区 |
2620048 |
285767 |
2074150 |
1314667 |
98.25 |
七里河区 |
1323801 |
618021 |
549961 |
527157 |
50.19 |
西固区 |
1576254 |
1019513 |
411000 |
526215 |
35.31 |
安宁区 |
358086 |
128170 |
190400 |
450577 |
23.44 |
白银区 |
1006090 |
604710 |
316153 |
382840 |
28.1 |
合计 |
6884279 |
2656181 |
3541664 |
3201456 |
235.29 |
占全省比重 |
25.47% |
24.97% |
34.15% |
24.43% |
8.99% |
优化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占甘肃省较高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占甘肃省比重较高。2007年,五个区的常住人口占甘肃省的8.99%,生产总值占甘肃省的25.47%,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34.15%,工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24.97%。固定资产投资占甘肃省的24.43%。
特点:
一是工业基础雄厚。兰州白银经济区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有色金属、煤炭、电力为主体的重工业,以轻工、纺织、食品、烟草、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组成的产业结构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二是第三产业比重较高。2007年,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区和白银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生产总值的51.4%,高出甘肃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城关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9.2%,远远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居甘肃省首位。安宁区第三产业比重达53.2%,仅低于城关区和敦煌市,居甘肃省第三位。
三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已形成以铁路、航空、公路为主的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铁路运输有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条铁路从区内通过,兰州已成为西部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四是科技人才、科研机构比较集中。兰州白银经济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比较集中,职工素质较高,接受新技术、新产业能力较强。区内集中了一批中央在甘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以及军工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是实施科技兴省的重要基地。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兰州白银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较好,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生物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境保护及高效节能装备、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等具有明显优势。
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兰州都市经济圈。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咨询评估、会计审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兰州区域物流中心的层次和地位,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经济核心区的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使兰州尽快成为西部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和经济、科技、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将兰州建成西部物流中心,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建成西部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以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及开发为先导,重点发展优质成品油、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专用原材料及下游产品,突出精细化工及高浓度复合肥,建成我国西部最大的高新石化基地。依托白银公司、金川公司、稀土公司、兰铝、连铝等大型骨干企业,组建有色集团,延伸产业链条,利用高新技术积极发展延续加工、后加工、深加工产品,把甘肃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有色基地。依托兰光、兰新、长风三大集团建成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以优势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依托兰石集团、兰州电机厂、兰州真空设备厂、万里机电厂、长通电缆集团、兰驼集团等优势企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依托佛慈、兰药、奇正和兰州生物制品所,建成现代生物制品、现代医药、中成药生产基地。
(二)重点开发区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甘肃省的重点开发区大致可分为四大经济区:河西经济区、沿黄经济区、天水经济区和陇东经济区。
1、河西经济区
河西经济区地处甘肃西部,包括:嘉峪关市、金昌市、肃州区、甘州区、临泽县、凉州区。河西经济区是甘肃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金昌市、嘉峪关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素有"镍都"、"钢城"之美称;肃州区、甘州区、临泽县、凉州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是甘肃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人均GDP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2007年,河西经济区7个市(区、县)的人均GDP均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最高的嘉峪关市已进入发达国家水平,金昌市达到工业化后期阶段,肃州区、甘州区、临泽县、凉州区仍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表3 2007年河西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省比重
单位:万元、万人
地 区 |
生产总值 |
农业增加值 |
工业增加值 |
固定资产投资 |
常住人口 |
嘉峪关市 |
1201845 |
14900 |
958021 |
529514 |
20.53 |
金昌市 |
2132190 |
90216 |
1724139 |
619006 |
47.02 |
肃州区 |
514671 |
121563 |
79400 |
332548 |
36.11 |
甘州区 |
666326 |
168178 |
167130 |
266574 |
50.03 |
临泽县 |
183630 |
62735 |
55271 |
74055 |
14.76 |
凉州区 |
1262831 |
490019 |
362289 |
515029 |
99.48 |
合计 |
5961493 |
947611 |
3346250 |
2336726 |
267.93 |
占全省比重 |
22.06% |
24.55% |
31.45% |
17.83% |
10.24% |
河西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占甘肃省较高比重,尤其是工业比重较高。2007年,河西经济区7个市(区、县)的常住人口占甘肃省的10.24%,生产总值占甘肃省的22.0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31.45%,农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24.55%。固定资产投资占甘肃省的17.83%,财政收入占甘肃省的4.55%。
特点:
一是自然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河西经济区是甘肃省矿产最多、品种最全的地区,尤其是铁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最为突出。
二是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具有开发多种食品、轻纺工业的有利条件。河西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加之土地集中连片,又可以引祁连山雪水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进行灌溉,是粮食和水果的优良产地。
三是优势产业资源型特征比较明显。河西经济区的优势产业是依托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在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工业上。
发展重点:
一是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围绕金川有色公司、酒钢集团、玉门石油管理局等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延伸与原材料工业配套的关联产品和后续加工项目,改变以初级产品、粗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是在搞好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整合现有的葡萄酒生产,扩大规模,实施强强联合,统一品牌,树立葡萄酒之乡的整体形象;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并将该技术产业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绿色食品业龙头,加快发展玉米淀粉及精加工深加工,蔬菜及加工,瘦肉型猪及系列加工。
三是拓展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火电、水电,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重点建设热电联产、风力发电、小水电开发等项目,寻机建设核电站,积极争取国家原有战略储备库的布点建设,实现能源建设与相关产业的联产互动。
四是将旅游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之一。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敦煌莫高窟具有极高的国际知名度,中国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出自河西。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河西地区既有荒漠戈壁,又有绿洲,加之有万亩葡萄园等大型种植项目,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
2、沿黄经济区
沿黄经济区包括红古、皋兰、永登县、榆中县,白银市的平川区、靖远县,临夏市的永靖县。
2007年,沿黄经济区7个市(区、县)中,人均GDP最高的红古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平川区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永登县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它四县仍处在前工业化阶段。
表4 2007年沿黄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省比重
单位:万元 、万人
地 区 |
生产总值 |
农业增加值 |
工业增加值 |
固定资产投资 |
常住人口 |
红古区 |
407122 |
44022 |
195300 |
330408 |
14.83 |
皋兰县 |
155031 |
30098 |
67772 |
66775 |
17.02 |
永登县 |
549660 |
66220 |
253212 |
213467 |
48 |
榆中县 |
261207 |
62072 |
113002 |
156819 |
42.39 |
平川区 |
363451 |
12967 |
261883 |
174360 |
19.48 |
靖远县 |
278366 |
104592 |
40235 |
111425 |
46.22 |
永靖县 |
159625 |
25690 |
90844 |
81142 |
19.96 |
合计 |
2174462 |
345661 |
1022248 |
1134396 |
207.9 |
占全省比重 |
8.05% |
8.96% |
9.61% |
8.66% |
7.94% |
2007年,沿黄经济区7个区(县)的常住人口占甘肃省的7.94%。地区生产总值占甘肃省的8.0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9.61%,农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8.96%。固定资产投资占甘肃省的8.66%。
特点:
一是灌溉农业相对比较稳定。多年来,依托黄河水资源,在黄河干流沿岸地区的旱原、川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基本形成了一个灌溉农业区。
二是区位优势突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该区靠近甘肃省的经济核心区,109国道、白兰、兰海高速公路、甘青铁路、包兰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条件便利,处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活跃带上。
三是水电资源充足。区内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电站、灌溉工程和大、小峡水电站,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和基地。
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榆中盆地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引导接纳老城区的部分功能,形成科教、生活居住、休闲度假的功能区;皋兰县、永登县、红古区要合理均匀布点商饮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娱体育,优化服务业功能结构。充分展现区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促进购物、餐饮、商住、娱乐、客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力大造黄河经济带。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马铃薯、瓜果等优势产业,抓好百合、蔬菜、花卉、玫瑰、羔羊、优质林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扩大反季节栽培,向优质、高效、特色、无公害方向发展。突出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引导蔬菜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和效益化方向突破。推进沿黄灌区精细菜生产基地建设,种植绿色产品。积极发展专业市场,组织营销队伍,培育壮大一批加工、仓储、运销龙头企业。同时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三是加强与中心城市的沟通联系,促进沿黄地区的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与优化开发区的优化整合,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优势经济带。
四是发展壮大能源和新能源基地,建设西部电力基地。加快靖远电厂三期、乌金峡水电站建设,积极争取技改扩建工程的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大力推进以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
3、天水经济区
天水经济区核心是麦积和秦州区。天水是甘肃省老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天水工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国有工业为主体,以中央、省属企业为骨干,以县区多元工业为基础,具有一定实力和地方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工业体系。
秦州区刚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麦积区仍处在前工业化阶段。
表5 2007年天水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省比重
单位:万元 、万人
地 区 |
地区生产总值 |
工业增加值 |
第三产业 |
固定资产投资 |
常住人口 |
秦州区 |
633455 |
206384 |
298558 |
285473 |
62.81 |
麦积区 |
526065 |
205375 |
230920 |
355904 |
57.07 |
合计 |
1159520 |
411759 |
529478 |
641377 |
119.88 |
占全省比重 |
4.29% |
3.87% |
5.11% |
4.89% |
7.41% |
特点:
一是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天水工业基础较好,经过60年代至70年代沿海企业内迁和大小"三线"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以机械、电子、轻纺、建材、食品、烟草、工艺美术等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是加工工业特征明显。与甘肃省14个地、州、市特别是5个工业中心城市相比,天水加工工业实力雄厚特征明显,已形成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是机械工业、电子工业、食品工业(包括烟草)、建材工业和轻纺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在天水区域经济中地位十分突出,所占比重高达50%以上。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天水是甘肃的东大门,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人口和城镇密集的区域之一。
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天水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较好,尤其是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集成电路、高精尖数控机床等方面拥有较强优势。加速企业集团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水工业企业数量很多,但企业分散规模很小,很多企业形不成规模效益。结合天水的实际状况,机械以星火为主做大,电器以长开为主做大,电子以华天为主做大,医药、建材、食品要分别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引进外资企业包括天水境外的企业来天水投资建厂,以扩大天水装备制造业规模。
二是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壮大龙头企业,以果蔬制品、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药材加工、生化制药为重点,提高加工能力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培育形成以长城果汁、昌盛食品、天河酒业、娃哈哈食品等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陇东南特色鲜明的大城市。按照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的要求,推动城镇体系建设,吸引聚集各种资源,把天水建成陇东南地区资源输转、加工增值、物流配送、信息交流和经济开发的区域性中心。
4、陇东经济区
陇东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包括崆峒区、华亭县、西峰区,均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表6 2007年陇东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省比重
单位:万元 、万人
地 区 |
地区生产总值 |
农业增加值 |
工业增加值 |
固定资产投资 |
常住人口 |
崆峒区 |
532169 |
61136 |
188406 |
319496 |
48.10 |
华亭县 |
257087 |
31701 |
182787 |
189617 |
17.38 |
西峰区 |
511397 |
58610 |
229027 |
295048 |
33.85 |
合计 |
1300653 |
151447 |
600220 |
804161 |
99.33 |
占全省比重 |
4.81% |
3.92% |
5.64% |
6.14% |
3.80% |
特点:
一是崆峒区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宝中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跨东西。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二是华亭县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华亭县是全国13个重点产煤基地之一,煤炭质量上乘。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电瓷畅销西北五省,普通灯泡、高标号水泥、酒类等地方产品深受用户欢迎。
三是西峰的油气资源比较丰富。西峰油田被称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的四大发现之一,现已进入大规模的开发阶段。西峰周边县区已探明千亿吨级煤田,规模具备了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条件。
四是农业基础较好。西峰素有"陇东粮仓"的美称,小米、黄花菜、杏仁、花椒等农副产品更是远销国内外。华亭县是陇东优质肉牛、核桃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崆峒区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百合 、山药 、杏干 、黄花菜 、蕨菜 、洋芋等,畜产品质优量大,尤以牛肉 、羊肉、皮毛出名。
发展重点:
一是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合理保护和开发煤炭资源,重点向电力、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延伸发展。围绕甲醇等煤化工项目,论证一批后续产业项目,不断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二是全力打造甘肃能源石化基地。加快油田勘探开发步伐,不断扩大产能,增加炼量。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果、菜、草、畜等特色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参与关中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分工,承接产业转移。利用本地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有计划、有步骤地承接高新技术产品、资源精深加工等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三)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甘肃省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同时,甘肃省50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发区域。
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甘肃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较高。所以,对于甘肃来讲,限制开发区如何发展,禁止开发区如何保护的问题是首要问题。特别在限制开发地区,在保护有限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和生态产业。
1、河西牧区及甘南州建立特色优势畜产品基地
甘南州除合作市和玛曲县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外,其余6个县均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河西牧区中天祝处于前工业化阶段,肃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肃北处于发达经济阶段,阿克塞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甘肃省限制开发区中的甘南州和河西地区主要牧区所在地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副总产值的比重较高,畜牧业是这些地区第一产业中的支柱部门。
表7 2007年西部地区主要牧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地 区 |
肉 类 |
|
#猪 肉 |
#牛 肉 |
#羊 肉 |
奶 类 |
全国总计 |
6865.7 |
4287.8 |
613.4 |
382.6 |
3633.4 |
内蒙古 |
205 |
60.3 |
39.4 |
80.8 |
916.1 |
广 西 |
329 |
206.2 |
11.7 |
2.7 |
7 |
重 庆 |
159.3 |
130.3 |
4.2 |
1.6 |
8.7 |
四 川 |
564.2 |
408.5 |
28.6 |
23.8 |
65.5 |
贵 州 |
150.6 |
125.6 |
9.5 |
2.8 |
4.1 |
云 南 |
266.1 |
203.6 |
24.8 |
10.2 |
44.7 |
西 藏 |
23.7 |
1.2 |
14.2 |
8.2 |
28.9 |
陕 西 |
96 |
70.2 |
7.6 |
7 |
180.3 |
甘 肃 |
76.9 |
41.8 |
14.5 |
14.6 |
35.2 |
青 海 |
31.4 |
7.6 |
14.5 |
8.7 |
26.5 |
宁 夏 |
22.8 |
8.3 |
6.5 |
5.7 |
77.5 |
新 疆 |
125.7 |
17.5 |
31.4 |
60.5 |
203.8 |
甘肃省牛肉产量仅低于内蒙、新疆、四川和云南,羊肉产量低于内蒙、新疆和四川,奶类低于内蒙、新疆、宁夏、四川和云南。可见,甘肃省的牛、羊肉生产优势比较显著,奶类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西部主要牧区范围内看,甘肃省河西地区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畜牧业生产优势突出,这些地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畜牧业应该成为目前这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区域规划及产业升级改造的重点。
2、陇东、陇中黄土丘陵水土保持限制开发区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
陇东黄土丘陵水土保持限制开发区包括镇原县、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崇信县、灵台县和泾川县。陇中黄土丘陵水土保持限制开发区包括会宁县、安定县、陇西县、通渭县、临洮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家川县、庄浪县、静宁县、渭源县,临夏州(除永靖县)。陇东、陇中黄土丘陵水土保持限制开发区30个县中,除庆城县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华池县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外,其他28个县均处于前工业化阶段。
黄土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 修筑梯田,进行水土保持的任务十分艰巨。黄土丘陵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也是贫困与落后区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与经济发展滞后形成的恶性循环链难以打破,经济增长也是建立在资源破坏的基础上。
发展重点:
一是要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在满足食品安全的条件下,对川台地和近村梯田实行精细密集性经营,形成以高效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为中心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业布局结构;稳定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发展商品性林草产业、畜牧业、经济林及其加工业;建设水土保持性和开发性生态林。
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变粗放耕作为集约化生态农业,实现农牧结合粮食自给。彻底改变粗放耕作制度,扭转广种薄收、轮荒滥垦的恶习,建设好基本农田,走精耕细作、农牧结合、集约化生态农业的道路。其关键措施是建好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并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稳产高产。
3、其他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以保护环境为己任,把重大项目建设和流域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增加对重大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以重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加大对"三废"污染治理的监管,严格控制污染排放物量。
二是要培育、扶植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林果产业,如特式牧业、果蔬业,实现脱贫致富。大力发展工业,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种植业、养植业、加工业及其他农村副业,加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逐步实现脱贫致富。一旦建立起良性的生态经济体系,有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就会大大加强治理速度,迅速改变其落后面貌。
三是适度进行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一种通过向外输出人口来缓解资源枯竭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之一。对限制开发区和经制开发区,适度进行生态移民是保护与重建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生态脆弱的山地和荒漠边远地区可是行生态移民,有计划地搬迁到水土条件、生存环境较好的地区,减轻人口压力。发展非农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丘陵山区的人口逐步向城镇、公路沿线、河川道转移。
四是推进小城镇建设。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要通过户籍改革、发展非农产业和劳务输出,促进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建设若干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小城镇,对于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