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山东科技创新迅猛发展

2008-12-26 05:16阅读:118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字号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成为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史上最好和最快的时期。
  一、发展历程
 
  (一)科技事业的复苏
 
  1978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议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同年5月,规模空前的山东省科学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提出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及10项措施,并根据当时山东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科技人员匮乏的实际情况,提出要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认真整顿现有科研机构,并根据需要建立一批新的科研机构,成立山东省科学院。到1985年,基本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与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科研体系,为快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一时期,山东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全面部署科技工作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任务,科技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1987年全省重要科技成果达到1525项,是1978年的2.3倍,年均递增9.9%;重要科技成果涉及领域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和农业重要科技成果所占比重高达86.7%;但是重要科技成果水平等级还不高,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所占比重仅为47.3%
 
  (二)“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任务,并指出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措施为“科教兴鲁”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同年年底召开的山东省委四届十次全会上,山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科教兴鲁”战略,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山东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此,山东拉开了实施“科教兴鲁”战略的序幕。全省上下严密组织、积极动员、全民参与,使“科教兴鲁”战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同时颁布了《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把“科教兴鲁”战略纳入法制轨道。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全省始终坚持经科教一体化发展,把科技教育的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集中了人力、财力、物力等优势力量,组织实施重大工程和专项计划,攻克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促进了“科教兴鲁”战略的全面落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实践,“科教兴鲁”战略在山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05年全省科技活动人员已达到26.7万人,比1995年增长46.2%,年均递增3.9%;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370.7亿元,是1996年的7.9倍,年均递增25.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193.8亿元,是1996年的12.9倍,年均递增32.9%2005年全省重要科技成果2408项,比1987年增长57.9%,年均增长2.6%;重要科技成果涉及领域虽然仍以工业和农业为主,但工业和农业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所占比重下降,为60.5%,比1979-1987年下降了26.2个百分点;重要科技成果水平等级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先进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所占比重为84.6%,比1979-1987年提高了37.3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28835件和10743件,是1987年的22.4倍和23.9倍,年均递增18.9%19.3%
 
  (三)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2005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这是第一次将“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20062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实施《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推进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幅度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能力”,积极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服务“三个体系”,推动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提供有力支撑。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比2005年增长62.4%2006-2007年年均递增27.4%,比1997-2005年高出1.6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比2005年增长61.2%,年均递增26.9%2007年全省重要科技成果2346项,比2005年下降2.6%;重要科技成果主要涉及领域已由工业和农业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工业和农业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所占比重继续下降至43.0%;重要科技成果水平等级持续提高,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先进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所占比重为94.4%,比1988-2005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46849件和22821件,比2005年增长62.5%112.4%,年均递增27.5%45.7%,比1988-2005年分别高出8.6个百分点和26.4个百分点。
 
  二、发展特点
 
  (一)科技人员队伍逐步壮大,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员是宝贵的智力财富,也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面向关键领域,依托重大项目,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引才与引智结合,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瓶颈束缚,吸引更多优秀的省外和海外人才来鲁大展宏图;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优化科技人员队伍构成,构筑人才新高地。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全省科技人员队伍迅速壮大,人员素质明显提高。2007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已达到33.0万人,比1995年增长81.2%,年均递增5.1%;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22.9万人,是1995年的2.4倍,年均递增7.7%;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95年的51.7%提高到2007年的69.3%,提高了17.6个百分点。
 
  (二)“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为主体,多种筹资渠道并存”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体系已经形成
 
  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612.1亿元,其中政府资金50.5亿元,占8.3%;企业资金507.6亿元,占82.9%;金融机构贷款等其他渠道筹集资金54.0亿元,占8.8%。至此,全省已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为主体,多种筹资渠道并存”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体系。
 
  在科技活动经费的各种筹集渠道中,企业资金所占比重呈现出上升的势头,其它筹集渠道所占比重则逐步下降。企业资金所占比重由2000-2005年的77.0%提高到2006-2007年的82.8%,提高了5.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由2000-2005年的7.3%下降到2006-2007年的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政府资金所占比重由2000-2005年的9.7%下降到2006-2007年的8.5%,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他资金所占比重由2000-2005年的6.0%下降到2006-2007年的2.4%,下降了3.6个百分点。充分显示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科技经费投入力度继续加大,经费结构不断优化
 
  科技经费投入是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大力推进“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和经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高达602.2亿元,是1995年的14.1倍,年均递增24.7%;作为在科技活动中起核心作用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得到高度重视。2007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312.3亿元,是1996年的20.8倍,年均递增31.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由1996年的31.9%提高到2007年的51.9%,提高了20.0个百分点。
 
  从不同时期来看(见表一),山东省科技经费投入呈现出总量大幅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特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由1997-2005年的44.4%,调整为近两年的51.5%
 
表一  山东省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时期
年均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亿元)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年均增速(%
年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亿元)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年均增速(%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
1997-2005
178.8
25.8
79.3
32.9
44.4
2006-2007
530.2
27.4
273.2
26.9
51.5
 
  (四)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企业是承载科技创新、应用科技成果最活跃的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全面落实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机构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从科技人员投入情况来看,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4.5万人,比2000年增长37.0%,年均递增4.6%,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数的74.2%;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7万人,比2000年增长55.3%,年均递增6.5%,占全省的68.8%
 
  从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来看,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523.6亿元,是2000年的4.6倍,年均递增24.2%,占全省的87.0%;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268.1亿元,是2000年的6.4倍,年均递增30.5%,占全省的85.9%
 
  (五)高技术产业异军突起,科技活动积极踊跃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经过努力,全省高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科技活动日益活跃,总体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已达1630家,是2000年的3.9倍,年均递增21.4%;全年实现总产值3156.0亿元,是2000年的8.6倍,年均递增35.9%;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01.6亿元,是2000年的8.5倍,年均递增35.7%;全年实现利润172.3亿元,是2000年的8.2倍,年均递增35.0%。高技术产业总体实力的显著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2007年大中型工业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为2.2万人,是2000年的1.9倍,年均递增9.6%;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59.2亿元,是2000年的4.6倍,年均递增24.4%;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44.1亿元,是2000年的8.9倍,年均递增36.7%
 
  三、发展成果
 
  (一)重要科技成果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科技成果数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先进水平,其中一些科技成果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对推进山东科技创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全省重要科技成果数量达到2346项,是1978年的3.6倍,年均递增4.5%
 
  从重要科技成果涉及领域来看,2007年全省非工农领域重要科技成果达到1312项,在全省重要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4.3%提高到2007年的55.9%,提高了41.6个百分点。可见,全省重要科技成果涉及领域正由工业和农业领域向其他领域倾斜。
 
  从重要科技成果水平等级情况来看,2007年全省达到国际领先先进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543项,占全部重要科技成果的比重由1978年的2.9%提高到2007年的23.1%,提高了20.2个百分点;全省达到国内领先先进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为1662项,占重要科技成果的比重由1978年的43.4%提高到2007年的70.8%,提高了27.4个百分点。全省重要科技成果水平等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专利事业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专利事业以积极打造知识产权强省为目标,努力推进全社会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的能力,切实发挥知识产权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呈现出大幅增长的发展态势。2007年山东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6849件和22821件,是1985年的107.5倍和2852.6倍,年均递增23.7%43.6%
 
  从专利种类来看,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重下降。2007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8795件和1435件,占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18.8%6.3%,比198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和5.2个百分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8948件和6030件,占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40.4%26.4%,比1987年提高了32.9个百分点和22.0个百分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9106件和15356件,占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40.8%67.3%,比1987年下降了38.1个百分点和27.1个百分点。
 
  从专利申请人来看,工矿企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2007年全省工矿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2281件和6544件,是1987年的47.8倍和119.0倍,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21.3%27.0%;占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26.2%28.7%,比1987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
 
  (三)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成效显著著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坚持用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大中型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653.3亿元,是2000年的4.6倍,年均递增24.4%;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713.5亿元,是2000年的5.8倍,年均递增28.6%;申请专利1501件,是2000年的9.7倍,年均递增38.3%;截至到2007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高技术产业拥有发明专利596件,是2000年底的6.1倍,年均递增29.6%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整个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上,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制度,有效组织实施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鼓励产学研密切合作。经过努力,全省自主创新体系日趋完善,自主创新实力大幅提升,自主创新正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擎天柱。2007年山东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0%,比1997年提高了0.89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97年的0.33个百分点缩小到2007年的0.29个百分点。
 
  从不同时期看(见表二),山东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显示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表二   山东与全国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
 
  
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
山东
全国
山东比全国低
1997
0.31
0.64
0.33
1999
0.42
0.76
0.34
2001
0.66
0.95
0.29
2003
0.86
1.13
0.27
2005
1.05
1.33
0.28
2007
1.20
1.49
0.29
 
  (五)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
 
  在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特征凸现的今天,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近几年来山东各市结合本地特点,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
 
  济南和青岛等市依靠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以品牌为目标,完善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创新资源支撑的创新型城市。
 
  淄博和济宁等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不断提升创新实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替代产业转型,努力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东营、滨州、菏泽和临沂等市紧紧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的思想,立足实际,放眼长远,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高效生态创新型城市。
 
  烟台、威海和日照等市充分利用沿海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参与国际竞争为目标,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推进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和品牌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走开放式创新之路。
 
  潍坊、莱芜、德州等市以制造业创新为主导,整合企业科技资源,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打造开放式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含量,做大做强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倾力培植新兴产业,努力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推动以制造业创新为主导的创新型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全省科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整体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成为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后,全省上下将继续围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山东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步伐,努力创造经济发展的技术优势,促进山东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