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亨氏以及雀巢奶粉内发现虫子之后,17日,国家质检总局再次公布了一批不合格食品和化妆品信息,合共检出15个批次超过114吨问题产品,理由包括亚硝酸盐超标及蛋白质、维生素不符合我国标准等。其中,多个洋品牌乳制品因质量不合格登上“黑名单”。查阅数据后可以发现,今年上半年共有380吨的“洋乳品”因质量安全问题遭到退货、销毁处理,从而被挡在我国市场之外。
而此前,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公布的数据表明,明治、和光堂、森永三个品牌的4款日本婴儿配方奶粉也曾被验出碘含量较低。
事实上,洋奶粉(奶粉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被爆出质量安全不合格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2000开始,几乎每年都有洋品牌奶粉因质量不合格而被退货或销毁。众多国人一直以来信任的洋品牌如雅培、惠氏以及美赞臣、雀巢等纷纷坠地,新一轮奶粉行业信任危机已然从国产奶粉蔓延至进口奶粉身上。然而信任危机的背后,各大洋品牌却似乎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反而逆其道而行之,多番涨价之后,洋奶粉已然成为新一代奢侈品。
高价格等于高品质?质量不安全背后的涨价风
有市场数据显示,自2008年的三聚氰胺风波之后,国有奶粉品牌的占有率已经从原有的60%大大下降到如今洋奶粉品牌垄断市场之势。由此带来的奶粉产业链断裂将进一步引发奶粉市场价格的长期不合理。根据调查,进口奶粉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最低利润率是40%,而一些由国内代为加工的洋品牌无疑将获得更巨大的利润空间。
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以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德国为代表的四大奶源地全部定准中国,未来国内奶粉企业将面临更大挑战。据了解,在目前的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中,进口奶粉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
如此巨大的市场占有量背后则是洋品牌长期以来不合理的高价位战略。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洋奶粉的平均价格已经高于300元,并且仍旧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其一直打着的“成本上升”和“配方升级”旗号实际上都不过是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化的借口。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表明,截止到4月底,我国进口乳制品的价格为每吨1733美元,同比下跌36%。而同种类型的产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上的价格则要高出2到3倍之多,可见,所谓的高价只是洋奶粉针对中国制定的“特殊政策”,而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那么,中国消费者花费高价买来的,是否又真的是质量有保证的满意产品呢?事实显示却未必如此,仅仅今年上半年,雅培以及明治奶粉都纷纷深陷质量门,从罐内发现驱虫、线头、避孕套等异物到产品碘含量严重偏低再到被检出细菌含量超标,洋奶粉的质量着实令人担忧。而质量安全事件爆发之后,各大奶粉企业的表现也确实令众多消费者感到失望,无论是雅培还是亨氏,都坚持自己的产品不可能出现问题,而对于被质疑的产品不进行下架反而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促销,令人担忧。
消费者:应回归冷静 理性消费
那么,面对如此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各大洋奶粉品牌为何还能够不理不问为所欲为呢?对此,千讯咨询分析师表示,自2008年国内奶粉信任危机之后,消费者普遍将目光转向洋奶粉以至于如今进口奶粉已经在我国市场居于垄断地位是如今奶粉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仅多美滋、美赞臣、雅培、惠氏和雀巢5个外资品牌就占据了内地奶粉市场五成以上的份额。
另外,洋奶粉的品牌、资金以及技术优势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千讯行业研究员奉劝消费者,应回归冷静,理性消费。首先,很多洋品牌的奶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产品,为减少成本,大部分国外奶粉企业选择了国内工厂代为加工的方式,仅仅在品牌和配方上有少许区别,而这样的奶粉产品实际上与国内奶粉并没有大的差别。另一方面,即使是进口奶粉,由于各个国家民众的饮食习惯和体制有很大的不同,洋品牌未必适合中国人喝。以前不久的日本奶粉被检测出碘含量过低事件为例,由于日本民众饮食结构中碘含量较高,因而奶粉配方中不需要加入过多的碘,但是对中国人而言,这种奶粉则是不符合健康标准的。
国内奶粉企业:保证产品质量 赢得信心是关键
而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已经丧失的市场份额,千讯咨询分析师则建议国内企业应该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心。
从目前形势来看,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势力已经是锐不可当,再加上关税的不断降低更提升了其竞争力。而国内品牌仍旧处于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疗伤阶段,如何赢得消费者的信心恐怕将会是未来国内奶粉产业发展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