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出现熔化使索尼在全球范围内对160万台液晶电视进行免费预防性检查,然而这一举动被部分媒体解读为索尼电视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正大规模召回。消息一出,索尼四处辟谣,称只是预防性检查。业内专家认为,外界的误会其实与索尼电视部门近些年不景气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连年的亏损让公众对其产品的品质也显得信心不足,对于索尼彩电未来的走向也出现了多种猜测的声音。
猜想1:退出彩电行业
今年5月末,索尼发布其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财年业绩报告,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30亿美元,原本有望扭亏的电视业务,却巨额亏损9.264亿美元。这已是索尼电视的第七个亏损年。
索尼中国一位高管表示,“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扭亏。过去7年中,我们的电视业务的最高主管已经换了3位,从井原胜美到吉冈浩,再到在索尼内部有着扭亏专家之称的石田佳久,然而收效甚微”。
本月7日,索尼将两工厂合二为一,主要生产工厂设备的索尼制造系统将被并入索尼EMCS公司,后者是索尼在日本国内最主要的制造分公司,主要生产电视机和电脑等产品,并裁掉大约100名合同工。另外,索尼还考虑将东京北部大约60公里处的崎玉市的办公楼和土地卖掉。这项计划将于明年4月1日开始实施。目前,许多投资者都要求索尼对亏损的电视机部门进行大规模重组。
在这样的状况下,索尼要和彩电板块说再见的传言甚嚣尘上。不过,针对传闻,索尼的高管也一次次明确对外界表示,不会轻易放弃彩电业务。家电产业分析师梁振鹏表示,索尼不会轻易放弃彩电业务,这与彩电在索尼整个集团产业中的核心地位有关。索尼有完整的视听产业链,而彩电恰恰是这条产业链的核心终端。所以,即使目前索尼的彩电业务是亏损的,索尼也可以通过元器件、蓝光产业等相关环节弥补利润。
猜想2:索尼代工比例越来越大
7年来,索尼电视业务的员工数量减少了30%,生产外包的比例也从最初的10%提升到接近40%。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索尼代工的比例还会继续扩大。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认为,日本电子业衰退,更在于“脆弱的日元价格结构”。美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企业必然遭受巨大的出口压力。这样的经济背景决定日本的企业注定长期在微利边缘挣扎。所以轻制造战略是索尼不得不选择的道路,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寻求代工伙伴。
实际上,为降低成本和减少拖累,索尼早已开始寻求海外代工或出售彩电资产。早在2008年,索尼就开始把大量液晶电视订单交由台系厂商。2009年9月,索尼将其墨西哥电视机生产厂九成的股份卖给中国台湾的鸿海集团,把北美市场液晶电视业务转手。2010年4月,索尼又宣布,将旗下位于斯洛伐克专门为欧洲市场生产液晶电视的企业出售给鸿海,以及将另一小尺寸面板工厂出售给一日本本土制造企业。
未来,索尼代工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可能还会出售品牌使用权,将彩电业务完全外包,只收取品牌管理费用。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同门的老牌彩电品牌日立数字在2011年将以往自主开发生产销售的旧模式切换成日立技术委托加工生产(OEM商业模式)、自主销售模式,启动了限区域、限渠道的新模式销售。
猜想3:未来可能独家销售
近年来,尽管索尼推出了适应三四级市场的低价产品,然而索尼在三四级市场渠道的拓展中,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近两年的家电下乡竞标中,外资品牌中惟独索尼缺席。相关人员称,尽管广袤的三四级市场是未来彩电企业竞争的主战场,然而索尼这样的外资企业无法将渠道下沉。索尼想扩大市场销量,就要加强与渠道的捆绑关系,独家包销也可能成为采用的手段。
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陆刃波认为,这种合作是出于销售网络和成本的考虑,这部分外资品牌产品销售量小,不足以支持其建立销售渠道的成本。而苏宁、国美之类的国内家电连锁因其网络化的销售渠道和广泛的顾客资源,能够为该产品销售承担渠道运营的成本。国产品牌深谙一二级市场逐渐饱和,多采用多元化渠道,将渠道拓展至苏宁、国美等连锁渠道商无法触及的三四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