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上个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凌厉的跌势,跟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全月大跌逾13%,国内市场跟踪绝大多数上市商品平均价格表现的商品综合指数也下挫10%,双双创下2008年10月份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大宗商品价格的弱势会否真正缓解国内高企的通胀压力?
创三年最大月跌幅
9月份以来的市场跌势让很多投资者都重新想起三年前的一幕:由于雷曼兄弟破产的连锁反应引发全球性的现金危机,投资者普遍抛售风险资产,国际大宗商品持续大跌,而国内市场一度因国庆长假休市,累积的风险在节后集中释放,大多数商品节后开盘都连续封于跌停。
数据显示,在整个9月份,跟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大跌了13.68%,综合指数重新回到去年11月份的水平。其中金融属性较强的工业类商品首当其冲,国际铜价累计下挫近25%,伦敦、纽约两地油价跌幅也达到10%,纷纷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9月下旬,国际金价一度连续三个交易日跌破每盎司1800、1700和1600美元三大整数关口,跌幅更大的白银市场让很多投资者损失更为惨重,部分投资者甚至爆仓。
经济与政策主导后市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最迷茫的还是经济形势以及各国应对政策的动向,商品价格的走势也取决于其走向。”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投资者担忧银行再受冲击,市场的跌势很可能并未终结。
一些乐观的机构也认为风险明显上升。高盛警告称,“我们面临的可能不是经济再度大幅收缩而是经济长时间停滞不前。”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陈克新说,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也面临不确定性,到目前依然不能排除出现欧元解体这样最糟糕的情况。不过,如果欧元出现最糟糕的情况,各国很可能不得不再次联手救市,从而推动大宗商品呈现出“近弱远强”的格局。
国内物价趋势将更复杂
尽管目前大宗商品已缺乏反弹的经济基础,市场弱势环境很可能会持续,不过业内人士认为,价格大幅回落带来的通胀压力缓解仍待时日。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依然是食品价格,加上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独立性,大宗商品下跌带来的农产品价格回落空间有限。
业内专家还担心,金融危机带来推动商品价格上行的货币因素仍未消除。陈克新说,“美联储尽管并未推出QE3,但就业市场依旧疲软,欧债危机也使得欧洲金融业面临压力,进而可能影响经济复苏。”英国央行已率先扩大了量化宽松的规模,若欧元出现极端状况,全球央行很可能掀起新一轮宽松狂潮,如果是这样未来国内市场的物价将不得不面临更复杂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