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河北省政府出台《河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决定从2011年5月1日起试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
在此之前,设在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的河北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环交所)已于2010年2月挂牌成立,并一直试图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解决环境问题。据了解,河北环交所是全国第八家环境交易机构,也是冠以“省”字号的第一家环境交易所。
由此看来,在环境权益交易探索方面,河北省的步伐并不算慢。那么,环境交易会不会成为河北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它们对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购买减排指标是企业的大事
据了解,询问人员张宇是专程赶来咨询购买二氧化硫减排指标的,由于缺少减排指标,他的工厂准备新上的陶瓷加工项目迟迟得不到审批。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别着急,只要有企业出售减排指标,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你。”
“这样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多了。”唐山市环保局局长杨恩利说,如今在唐山,企业想要上项目,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购买减排指标,因为没有减排指标,其他手续都无法办理。
在唐山市环保局总量办,有一份《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转让合同》。“这是二氧化硫买卖合同,买卖双方为唐山安泰钢铁有限公司和河北钢铁集团司家营研山铁矿有限公司。”总量办副处长于坤说,司家营铁矿新上项目亟须减排量,正好赶上安泰公司通过技改实现了减排,共削减二氧化硫295吨。在唐山市环保局的协调下,双方达成了协议,将安泰公司减排的295吨二氧化硫指标卖给了司家营铁矿,安泰公司也由此直接获利130万元。
通过这一交易,一方获得了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减排和出让减排指标的积极性;一方获得了新上项目必需的总量指标。买卖双方“皆大欢喜”。
作为重工业城市,唐山市环保压力很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为发挥好“市场之手”,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唐山市将排污权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排污权交易”,引导企业主动节能减排。2008年,唐山市成立了污染物排放交易所,截至2010年底,这个交易所已经完成48笔交易,交易总额超过了2000万元。
同时,唐山市环保局还起草了《唐山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本着“减排量收储、上项目买量”的原则,探索建立较为规范的交易模式。
“这种交易既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瓶颈问题。”河北环交所董事长王彪表示,国家目前对开展排污权交易是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的,去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
为了进一步规范排污权交易,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河北省政府去年年底出台的《河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权的界定、排放权的取得、交易主体、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监督管理等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是对河北现行资源和环境使用制度的重要改革,对改变当前河北资源和环境廉价或无偿使用的现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说。
环保节能领域的交易机会很多
业内专家表示,“5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已全部换上了LED节能灯,年节电达4.5万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5吨,节约标煤18吨。”如果全省的办公场所都进行LED照明改造,节能量、减排量都会相当可观。
除了排污权交易,未来,河北环交所将通过先进的交易系统、广泛的会员网络和专业的合作伙伴,致力于组织环保与能源领域中的各类产权、股权、技术产权、减排权益、节能量等综合性权益交易。目前,河北环交所将先从LED节能灯入手,探索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节能工作的开展。下一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将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现的节能量,可以被视为一种期货权益。”江庆红介绍说,这一模式可以采用节能收益分成的办法,引入投融资机构,解决资金瓶颈;也可以采用托管的方式,将节能项目打包,扩大规模,提高收益率,降低运营风险。
LED节能灯作为半导体照明方式,无论从节约电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还是从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均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在合同能源管理推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阻碍是融资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作为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融资交易平台,环境能源交易所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江庆红说,环交所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源,推动市场中的节能服务公司开展新的节能项目,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同时,通过金融创新,还可以将节能服务公司未来的服务收益进行转让,以获得流动资金,开展新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按照江庆红的设想,节能服务行业和金融行业未来将通过环交所这一平台实现对接,并通过增值服务使得项目信息、投资人信息在平台充分交换,在项目源和资金源上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最大的支持,同时也为政府、企业的节能改造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和集成服务。
碳排放交易何日才能实现?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的不断关注,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通过环境交易所的交易,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江庆红说,国内的碳市场也在悄然布局,各地已有10多家环境交易所注册成立,河北是为数不多的由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交易机构。
近年来,河北省部分企业已经陆续争取到一批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就在前不久,武安市金鹏农业生态示范区又引进一个CDM项目,通过出售碳减排量获取效益。
不过,现有碳交易都是供需双方自主协商完成的,几乎没有通过国内碳交易平台交易的案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例如交易平台不健全、交易标准不完善,缺乏标准的核查和评估等。”王彪说,碳交易要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才会体现出其的稀缺性与流动性。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国内自愿减排管理规则》,将会涉及碳交易地点、交易方式、国家认证等方面的内容,这对未来的碳交易将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