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2011-04-09 07:39阅读:154

作者 : 千讯   来源 / 转载

字号

民生,既是发展之本,又是发展之鉴。“十一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山东各级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共享。下面的一组组数字留下了山东民生改善和发展的历史印迹。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民生支出稳定增加

“十一五”时期,山东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改善和发展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平稳较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几经变化,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山东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85.2%,年均增长13.1%,与“十五”时期年均增速持平,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速快1.1个百分点。经济实力攀升速度明显加快,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过2万亿元到2008年的过3万亿元仅用了两年;人均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过2万元到2008年的过3万元也仅用了两年。

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十一五”时期,山东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出发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2010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50.9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4.3%。粮食产量保持增势。2010年山东粮食总产4335.7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比2005年增加375.4万吨,年均增长1.5%。棉花平均水平超“十五”时期。“十一五”期间山东棉花年平均种植面积849千公顷,平均单产1106公斤/公顷,平均总产94.2万吨,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4%、6.8%、8.9%。畜牧业稳健发展。2010年山东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奶类产量分别达到704.7万吨、384.3万吨、271.6万吨,比2005年增加46.9万吨、21.1万吨、74.9万吨,年均增长1.4%、1.1%、6.7%。

企业景气指标向好,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十一五”时期,山东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紧紧抓住“调结构、转方式”这条发展主线,努力确保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特点明显亮点纷呈。企业景气指数屡创新高,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充满信心。“十一五”期间企业景气指数均值为136.4,比“十五”期间提升1个点。五年中有六个季度刷新景气指数历史记录,2007年三季度攀升到历史最高点148.5,2008年一季度出现最低点106.1,中间跨度为42.4点。“十一五”期间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值为135.3,比“十五”期间提升0.6个点。企业发展亮点频闪,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增强。反映企业整体盈利水平的景气指数均值为117.9,比“十五”时期提高0.8点。劳动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反映企业劳动力就业情况的景气指数均值为114.9,比“十五”时期提高10.2点。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反映流动资金状况的景气指数均值为89.3,比“十五”时期提高10.5点;反映企业融资状况的景气指数均值为89,比“十五”时期提高7.1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平稳发展,整体规模有所扩大。2010年,山东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户均产值277万元,较2005年增加13万元,增长4.9%。私营经济已发展成为规模以下工业的主力军。规模以下工业私营企业单位数占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数的82.5%,比2005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81.1%,提高了23个百分点;产值占85.3%,提高了18.6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民生支出稳定增加。“十一五”时期,山东地方财政收入取得突破,民生投入力度加大,群众得到实惠增多。2010年山东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49.3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财政收入“蛋糕”越做越大,群众得实惠越来越多。“十一五”时期,山东财政累计支出1.4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8931.5亿元,年均增加1786.3亿元。随着支出规模的快速扩大,各级财政综合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山东民生支出达2115.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1.0%的历史最高点,比“十五”时期末的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目前全省财政支出的近一半、新增可用财力的2/3都用在了改善民生上,尤其是在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投入力度更是不断加大,取得显著成效。2006-2009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1955亿元,年均增长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76亿元,年均增长20%;医疗卫生累计支出505亿元。

民生发展步伐加快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十一五”时期,随着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山东人民享受到更多的发展实惠,民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收入渠道拓宽,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山东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拓宽,收入结构优化。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和6990元,比2005年增加9201元和3059元,年均增长13.2%和12.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1.1、4.1个百分点。其中,“十一五”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居民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工资性收入主体地位增强。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5731元和2958元,分别占总收入和纯收入的72.3%和42.3%,“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8%和15.5%。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三者的绝对量分别为1704元、490元、3812元和3457元、238元、337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8.2%、26.4%、14.5%和8.9%、18.3%、20.6%。

消费水平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山东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千方百计调控物价,努力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尽力确保城乡居民生活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十一五”期间山东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总水平累计上涨14.3%,年均上涨2.7%,比“十五”时期1.4%的年均增幅高1.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15.88%,年均增长2.9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28.95%,年均增长5.22%。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达到13118元和4807元,均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速均为12.0%,分别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3.7、2.9个百分点。伴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换代。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1%和32.8%,较2005年依次降低1.6和6.9个百分点;医衣住行支出明显增加,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42.4%和39.8%提升至2010年的47.1%和48.6%。服务性消费成为消费新亮点。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1816元增加到2010年的2792元,增长53.7%,年均增长9.0%。

财产不断积累,居民家底日渐丰厚。“十一五”时期,伴随着收入分配格局和机制的逐步理顺和协调,山东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多。金融资产日益丰富。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储蓄达到19648.2亿元,是2005年的1.2倍;城乡居民储蓄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6.4%攀升到2010年的6.5%。家庭耐用消费品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百户拥有电冰箱、家用电脑、空调器、移动电话分别达到102.3台、77.2台、100.3台、199.1部和65.7台、16.7台、17.7台、160.9部,“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2.4%、11.1%、6.2%、6.6%和18.1%、48.8%、34.5%、28.4%。家庭经营资产日益重要。2010年山东有投资经营活动的城镇家庭在10%以上;农民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3713元。各种投资收益增多。“十一五”时期山东城镇居民利息收入增长5.1倍、股息与红利收入增长80.5%、出租房屋收入增长2.5倍、其他投资收入增长9.7倍。

投入力度加大,居住环境大有改善。“十一五”时期,山东各级不断加大住房、绿化、治污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人均住房建筑和生活面积分别由2005年的28.5平方米和29.6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2.1平方米和34.7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扩大12.6%和17.2%。其中,城镇居民商品房占36.5%,比2005年末提高20.1个百分点;三居室的比重为47.7%,比2005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住户装修比例比2005年提高8.9个百分点。农村人均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房屋面积为33.6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19.1%;所占比重达96.8%,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0.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由49%提高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8%提高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22.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基础设施完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十一五”时期,山东通过持续不断的投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居民创造了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过8000亿元。新开工铁路项目18个,新增运营里程438公里、在建3151公里,相当于100年来山东铁路通车里程的总和。新增高速公路112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4285公里,增长35%,山东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多的省份之一。港口吞吐量由“十五”末的4.1亿吨提高到9.2亿吨,机场客运量由986万人次提高到2237万人次。良好的基础环境推动城乡居民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山东城乡居民百户汽车拥有量分别由2005年的4.47辆、1.07辆提升到2010年的19.9辆、5.4辆,年均依次增长34.8%和38.2%。交通费用支出持续增长。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交通支出为1525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6.2%;农村居民购买交通工具支出为332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3.7%。

教育发展优先,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山东始终坚持科教兴鲁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义务教育稳步前进。2009年末,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8%,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9.20%。农村小学、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分别提高到400元、600元。职业教育得到加强。2006-2009年累计招生61.6万人,输送毕业生47万人。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2009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59.3万人,比2005年增加42.2万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8年,比2005年的7.72年提高0.56年。“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2%,所占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人数占劳动力的40.3%,比“十五”期末提高18.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学杂费支出连年下降。2010年学杂费人均支出197元,比2005年下降24.8%。

文化建设给力,居民生活丰富多彩。“十一五”时期,山东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弘扬齐鲁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2009年全省共有文化(艺术)馆158个和基层文化站1867个。文化(艺术)馆、文化站人员数分别从2005年的2982人、3166人增加到3115人、4593人,分别增长5.8%、45.1%。基层文化活动趋于活跃。2009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在农村演出场次11941场,观众人次1631.2万人。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到2009年全省已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6个,广播人口覆盖率由2005年的96.5%提高到98.0%。全省市级以上电视台20个,电视人口覆盖率由2005年的95.1%提高到2009年的97.9%。旅游休闲成为城乡居民新时尚。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旅游健身等消费为373元,是2005年的2.3倍;农村居民人均旅游、休闲娱乐消费分别比2005年增长2.9倍和81.3%。

医疗条件改善,居民健康更有保障。“十一五”时期,山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加快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全省拥有卫生机构1.5万所(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3029所,妇幼保健机构14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0.7万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0处。完成村卫生室建设项目2.2万所,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共新建和改造比赛、训练场馆129个,17个市都建设了全民健身中心,城镇群众体育设施增长5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40%以上的行政村。衡量国民健康的三大指标均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预计至少提高1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2/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8.47‰和9.92‰。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84元、886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倍、53.0%,年均增长15.4%、8.9%。

覆盖范围扩大,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十一五”时期,山东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趋于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70.9万人、2770.6万人、937.2万人、1211.3万人和774万人,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6%、221.6%、20.8%、109.3%、67.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覆盖到36%的县、106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分别达到99.6%和98.7%。各种社会保障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808元提高到1510元;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增加到29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建立了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解决了5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比2005年增长109.7%。农村人均报销医疗费金额达28元,比2005年增长10.3倍。

就业形势向好,职工工资增速加快。“十一五”时期,山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达到6081.4万人,比2005年增加453.5万人。新增就业保持良好态势。2006-2009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7.8万人,年均109.5万人,比“十五”时期增长21.3%。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7.1万人,年均146.8万人,比“十五”时期增长26.6%。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职工平均工资增速加快。2009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29688元,比2005年增加13074元,年均增长15.6%;与“十五”时期相比,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多增1701元,年均增速加快2个百分点。2010年山东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958元,是2005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5.5%,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高4.4个百分点。其中,山东外出农民工平均每月工资达1639元,比上年增长18.2%。

9.热点: 地震发生后,东京电力的一连串举措显示出大到不能倒的财阀

日本震后的负面典型东京电力,因为救灾不力、数据频摆乌龙、股市离摘牌不远,该公司显示了财阀体制在日本、乃至在整个东亚都有强大的影响力。

东京电力救灾不力、信息模糊、管理混乱。截止3月30日,东京电力股票连续第三天跌停,创1962年11月以来最低值,东京电力股票市值大跌八成,到1万亿日元以下。

这还不是噩梦的终结,东京电力面临事故处理、居民索赔,未来核电机组关闭、重启尚需时日,可能需要最高1万亿元日元以上的巨额资金,而上一财年该公司的净资产为2.3万亿日元,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4320亿日元,同期未偿还债务总额为5.8万亿日元。损失还将继续——总而言之,这是一家徘徊于生存和死亡边缘的公司。如果没有外界援手,断无生路。

东京电力显示财阀体制弊端。

东京电力是一家成立于1951年的私营企业,但东京市政府是其股东,日本的大型电力企业依靠政府获取了垄断地位。4月1号,日本核能与工业安全局发言人须藤正幸表示,政府认为东京电力将难以生存,日本政府正考虑向陷入挣扎的东京电力公司注入资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指出,东京电力公司从1883年就以“东京电灯”的名义活跃于东日本,在二战前就实现了对东京等电力市场的控制,成为日本著名财阀。

日本财阀不仅与政府关系密切,与其他大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生危机后,3月24日,日本三井住友、三菱日联、瑞穗实业等日本大型银行接受了东京电力的紧急贷款申请,考虑给东京电力公司提供最高2万亿日元的资金支援。这些实体与金融公司之间互相扶持,在国际上是开疆拓土的合作伙伴,在国内是互相持股、互相帮助的利益共同体。

东京电力在地震发生之后的一连串举措显示出大到不能倒的财阀,在关键时刻将成为经济毒瘤。这家公司形象不透明,日本国民认为其“神秘、陌生、奇怪”;公司还有足够的财力把所有的不利报道消灭于无形,多次修改安全报告数据没有被曝光,向大学捐款进行相关研究,结论不问可知。在地震与海啸真正来临之前对于抗震、抵御海啸充满了莫名其妙的自信,对于科研人员的提醒不懈一顾,在震灾发生之后又把一切责任推到百年一遇上。但事实表明,这家企业在多方呵护下既愚蠢又傲慢,才会将备用发电设备置放于大海边的防波堤后而不是在海拔较高处。

东京电力的形象与财阀体制我们绝不陌生。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日、韩等国就暴露出日本大型企业与日本大型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持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弊端。韩国的财阀体制殷鉴不远。在韩国经济腾飞后,大型财阀热衷于规模扩张,韩国30家最大的财阀占总销售额与资产的30%以上,如果加上协作企业达到50%。因东南亚金融危机而倒闭的韩宝钢铁公司在1992年时还只有4家子公司,到1996年猛增到22家。韩国财阀先是依仗地位肩跨金融业,或者持股金融机构,凭借体量获得低息贷款,在上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采取自律化政策后,又开始大规模向西方银行拆借入低息资金,一旦西方货币汇率上升,就像朽木一般,不堪一击。

中国的财阀体制独树一帜。这些公司隐藏在政府投融资平台、大型国有企业的表相背后,获得低息贷款,获得垄断溢价,年年披露漂亮的报表。

这些企业业已打通了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在公司内部有金融与理财机构,成为大型金融机构的重要股东,成为巨无霸式经济航母。当有人警戒大型企业的多元化赢利风险、提醒金融机构可能存在的坏帐风险时,这些公司就会拿出赢利增长与银行不良率下降的数据,指出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同。真的不同吗?当日、韩的财阀处于增长周期时,他们的成长性一样好到吓人。

东京电力让我们再次清醒,市场不会骗人,出来混,总会还的。当我们沉浸于财阀所带来的经济高增长中,应该想想前车之鉴,以及中小企业的窘迫,只有经济效率与对市场的谦虚,可以让经济屹立百年而不倒。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