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据记载,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其中滇藏道从盛产普洱茶的云南西双版纳出发,途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然后进入西藏昌都、拉萨,最后再由此分发进入印度、尼泊尔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等地。滇藏线至今还没有通铁路的今天,先人当年靠人背马驼已经于山川、荒漠、雪山、险峰之间开通了一条茶马互市之道。西藏高寒地区藏民食肉需要茶饮,而内地则需要藏区马匹。
茶马古道只是其中的一角,纵观茶叶传播历史,其中时间脉络大概如下:
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茶叶随佛教一起传入朝鲜半岛,公元8世纪左右由唐朝传入日本,西传欧洲则始于公元16世纪,北传俄国是在公元17世纪初,南传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也在公元17世纪以后,传入非洲时间更晚,开始于19世纪晚期。非洲各地更多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种植茶树和加工茶叶。
中国也曾一度是世界上第一茶叶大国。1810年,每年约有980吨白银从英国流入中国,而到了19世纪40年代,通过鸦片贸易,每年反倒有336吨从中国流入英国。二战后中国茶叶大国的地位更衰落。截至目前,在全球茶叶市场格局中,中国仍面临着来自斯里兰卡、印度等国的激烈竞争。斯里兰卡红茶出口领先中国,日本则在绿茶上领先中国。
尽管,中国目前茶园面积仍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52%,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3,但2018年中国茶叶销量增幅同比减少1.05个百分点。总之产大于销,库存压力大是目前中国茶行业存在的问题。
这种状况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整体外销不足,内需不够强劲。
一方面,与中外居民饮茶习惯不同有关,国际市场主要消费红茶,中国以绿茶著称,且出口产品以原料茶为主,附加值低,目前茶叶外销金额尚不足内销的1/20。
另一方面,虽然2018年国内市场茶叶销售额增至2661.0亿元,销售单价为139.3元/斤,茶叶消费量达191.1万吨,但据中国农科院数据显示:全国茶消费者约为4.7亿人。作为一个古老的茶叶之国,内需有待激活。
其次,茶行业需实现茶品质全方位、综合提升。
当前,国内茶饮品种虽繁多,但集中度低,生产企业呈现数量多、体量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虽有数家区域性龙头企业,但就整个茶行业规模来说,大型企业、名牌产品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仍然较低。总体来说,生态种植,制茶工艺等有待优化,天价炒茶乱象需要治理,茶叶科研人员需要培养。
中国茶产业出路:匠心、创新与复归
首先,是匠心。
中国古代制茶工艺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才得以完成。做茶即做人,需要匠心贯穿终始。这种匠心贯穿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甚至泡饮的取水。
以中国产茶区为例,江南的太湖碧螺春、西湖龙井,西南普洱茶、峨眉山竹叶青,江北的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都生于云雾缭绕、“恶草不生生淑茗”之地,所以随意选取扩大不合宜的地区种茶是不行的。其次,制茶工艺的要求也非常高,采茶方面龙井有“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之说,制茶以茉莉花茶的窖制技艺为例,包括九道工艺,每道工序中都有传承百年的分寸与绝技于其中。这些都需要每个环节行“道法”于其间。
其次,是通过茶叶深加工实现创新。
中国常规分四大茶产区,分出包括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除了自然的品饮,近来还发展出茶叶浅加工,如茶饼干、茶蛋糕、清蒸茶鲫鱼、茶冰淇淋、茶药品、茶牙膏、茶化妆品等。但创新还可以更进一步,比如茶叶深加工延伸和拓展产业链。
比如,茶叶中有开发价值的活性成分种类很多,茶多酚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防辐射等功能,茶氨酸具有解除疲劳、抗抑郁、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咖啡因具有兴奋、利尿、护肝功效,茶多糖具有降血糖、提高免疫力、防辐射等功效。所以发展茶叶深加工有助解决中低档茶出路,并且将提高茶业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
最后,还是茶根本的复归。
将古老的茶文化年轻化,除了制作好茶,还可发扬茶道文化。比如茶园生态之旅,让人们走进和了解茶叶原生态区。借助茶旅,实现现代人在茶中的修悟。其次,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发扬简易自然地道的好茶,既是一种关于泡茶、品茶和悟茶的艺术,也是现代人需要的大隐于世、修身养性的“古老而又新鲜”的生活方式。
茶叶,只是地球上一种有灵气的植物,它通过与人的相遇,碰撞出了美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存在。回归自然,做一片好茶映射着一个时代于喧闹中的安静气度,透露出国人在快速发展的科技面前慢下来,能重新掌控自己的精神力道。
重要的不是精湛的茶艺或简易的日常品饮,重要的是人在每天的生活之中通过茶这片小小的叶子,到达《潮州民谣》里的那个生存世界:
工夫茶,工夫茶,工夫在茶更在工。风炉仔,大葵扇,朱泥壶中烫春风。品罢岁月品人生,沧尽春夏沧秋冬。欢颜愁绪随云去,一腔热肠天地中。
相关研究报告
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茶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
中国茶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