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毛尖茶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贵州省都匀市积极抢救和保护“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从申报到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时5年之久,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都匀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于牂牁古国;战国及秦、汉时期,分别属夜郎古国所辖的且兰国和毋敛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牂牁郡,都匀属之;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置应州(羁縻州),都匀属之。
自1956年8月8日起,都匀成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1958年,都匀建市,成为如今的贵州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民族文化。其中,一种名为毛尖茶的绿色植物闻名遐迩。
中国茶叶界著名老前辈庄晚芳曾吟诗赞美:“雪芬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攻关灵!中国当代茶文化先驱张大为题毛尖诗:“不是碧螺,胜似碧螺。香高味醇,别具一格。毛尖茶产于都匀,以主产区团山哨脚、哨上、黄河、黑沟、钱家坡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映谷溪间,林木苍郁,云雾笼罩,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5。5℃,冬天不严寒,夏季无酷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茶树多生于峡谷溪涧两旁,有苍翠欲滴的常绿针叶与阔叶乔木为其天然屏障,形成空气湿润与多漫射光的优良环境,因而茶树生长健壮,持嫩期长。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厘米,俗称“瓜米茶”或“雅雀嘴”的茶青,传统手工加工工艺分杀青、揉捻、做形、提毫、烘焙五道工序。讲究“火中取宝”、“一气呵成”,每一步都浸润制茶人对茶的理解,赋予茶情感的味道和韵味,过程争分夺秒,艰辛劳苦。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嫩度和长度超过标准的、受病虫害的和色紫的都不能用来制作毛尖茶。
成品都匀毛尖茶具有“三绿透三黄”的特点,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成品都匀毛尖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都匀毛尖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有严格的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真能传承茶制工艺的人尚为少,加之经济大潮的冲击,年轻人外出工作,对茶的记忆也越来越少。
针对传统制作毛尖茶的民间手艺人越来越少、濒临消亡失传的状况,引起了都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密切关注。都匀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始着手策划如何抢救和保护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多次深入乡镇及茶产区调研,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向上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4年,国家文化部批准“都匀毛尖茶传统技艺”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之后,都匀市非遗保护中心又选择毛尖镇摆忙村布依族茶农张子全作为毛尖茶传统技艺传承人向国家文化部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都匀毛尖的茶青,一般不用于制作红茶。如今开发制作红茶,主要是为了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率。“金毛尖”之所以身价昂贵,是因为采用了产量较少的明前毛尖制作而成。
近几年来,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茶原产地----彰显了文化遗产的社会作用与功能,增进了全社会对“毛尖茶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以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良传统美德,激发全社会参与关心关注宣传和保护非遗文化热情。
相关研究报告
毛尖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毛尖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毛尖茶行业调查研究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