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增速达23%,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且一二线城市市场空间巨大。但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隐患:百货、大卖场等业态的同店增长率,已逐渐落至负增长区间,而作为小业态的便利店更是鲜少见到的依旧增长的实体零售业态。
便利店因贴近消费者,且网点众多,成为线上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突破点,所以,便利店被资本巨头瞄上绝非偶然,京东便利店即为典型代表。实际上,京东的“便民”思路大有效仿日本一站式服务的意思。只不过大多数本土便利店都有一个通病——“形似而神不似”,学到了外资品牌外在的皮囊,却没有学到其真正的内核。与外资品牌相比,这些本土品牌更像是传统杂货店的升级。不仅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态度与质量也难以与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相提并论。对此,有专家表示,从商品攀升与业务攀升理论来说,如果做好了品牌,销售和服务内容做适当延伸,无论对顾客还是对商家来说都是件好事。
但中国的消费者心中都有一杆秤,他们对不同的服务需求都有不同的品牌偏好,不会认同一个商家来满足所有需求。所以,成为“便民一条龙”,想做一切买卖的设想常常会落空。相较而言,作为传统便利店正规军,北京“超市发罗森”则对消费者的需求把握更为精准。超市发的便利店业态随着与罗森的合作真正开始。去年8月,3家打着“超市发罗森”的便利店亮相北京海淀,一炮而红,目前已开出9家超市发罗森。尽管开店速度并不算快,但值得注意的是,超市发罗森的“非典型”特色,因地制宜根据物业格局主打复合业态——每一个店都不一样。
10多年前,中国的实体商业曾有过一个跑马圈地、疯狂开店的阶段,结局现在也很清楚,大批店铺不是关了就是死了。实际上,便利店行业的整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能够实现盈利的便利店品牌只有少数几家,比如全家、罗森。就连知名的7-11在中国也不能做到稳定持续的盈利。而此前坊间还传出,北京最大连锁便利店全时,因经营问题被迫寻求收购的消息。
便利店火热,水更深,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要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行业里,全世界的便利店都是由大集团支撑的。便利店经营不好,亏损起来会“烧钱没有底线”。所以,认为便利店是风口的投资者,或许会颗粒无收。
相关研究报告
便利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便利店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