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投资者对于养老金的认识都是将其看成是退休后的“养命钱”,所以对安全性看重比较多。熊军认为,投资者对于安全性的看重似乎有些过多,以至于大家更多地关注养老金投资的短期波动,而对长期收益低下所造成的资金积累不足等问题的考虑却不是很充分。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养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很多人认为养老金投资的目标就是战胜CPI,实现保值增值,这几乎是大家已经形成的共识。事实上,我观察到这种观点与现实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相当于那个时间点上10年的工资,投资者想把这1万元攒下来为30年后的退休做准备。这位投资者同样非常关注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于是他把这1万元购买了某金融产品,年化回报率为5.5%。30年后,这位投资者如约领到了5万元,而此时的5万元仅仅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1年的工资。
投资者不应把养老简单地跟CPI挂钩:假设30年后的退休,投资者是拿所积累的养老金在跟30年前的工资收入来服务。但是,如果投资者的养老金转换成可持续可支配的收入,跟30年前的可支配收入或工资收入相隔甚远,即便是战胜了CPI,还是达不到预期的养老目标。
展望未来,熊军与参与嘉宾一起预测,对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的速度达到4.5%就已经是较高的水平,再加上2.5%的通货膨胀率,投资者要维持原本的生活需求,至少要保证其工资水平达到7%的增长率。
投资者进行资产管理,要达到7%以上的回报率,不配置30%至40%比例的股权资产根本无法轻易实现。在居民的各种财富中,养老金是期限最长、最具备抗风险能力的产品,而在金融领域,收益就是承担风险的补偿,如果说我们只想了稳定,不愿意承担风险,资产管理的长期收益必然会走低,这才是影响我们养老待遇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