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太湖无锡流域的蓝藻大范围暴发,引发城市用水危机,成为一场引发中国环境治理措施革新的标志性事件,也成为了苏南告别传统发展方式的拐点,更是江苏提出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的节点。到2018年末,江苏暨无锡对太湖的环境综合治理已连续11年实现了“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大面积发生蓝藻水华事件),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
所谓在环保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先行一步”,是最早遇到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外迁了2000多家企业),也最早找到解决方法(河长制,腾出的空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最早遇到经济下行(经济增幅曾在江苏垫底),也最早实现经济触底反弹(省内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城市)。如果计算太湖水系覆盖的流域地区的经济总量,则会发现近10年来实现了数倍的增长。这也意味着,环保的减法和经济的加法在总体上是呈现正面的。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水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有来自水利系统的省人大代表在审议中表示,经过11年的治理,整个太湖(水系覆盖约2万平方公里)与长江江苏段之间已基本上完成了水系的循环,水体之间相互的“进出”已成为常态,特别是近岸生态恢复进入加速期。鉴于此,治太工程已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在地方政府基本完成了对入湖排污源的整治(建立了档案等)后,其重点在于有效利用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以及进行更大范围和力度的清淤工作。
清淤是治太的基本之策。2018年实现清淤80万立方,目前已累计完成了4000多万立方的清淤工作,提前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阶段性任务。但接下来,按照水利系统的规划,这一工作将得到空前加强。有代表认为,“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是过去治太中的指导思想,但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底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基于此,另有代表进一步提出,可以理解为太湖治理进入了一个拐点,在坚持原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具体到实施路径应当有所创新,“筑泥成岛,生态修复”是重要的方向。对清出的淤泥,何去何从?如果是筑岛堆积,这不仅面临占用湖面问题,也面临二次污染。在参与审议时,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当即建议,就淤泥的处理,可在2019年度全国两会上作为一个集体议案提出,争取国家层面的协调和支持。根据治太规划,下一步还要重点恢复太湖近岸自然生态环境,发挥自然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