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创科中心,需要顶级的科技型创业人才至少1.6万人,优秀工程师13.6万人。然而在培养顶级的科技型创业人才方面仍有欠缺。而此前香港发展高等教育产生了一批非常不错的成果和人才,这些人才在大湾区的新兴产业中创办了一批影响大湾区乃至影响世界的高科技公司——包括商汤、大疆、奥比中光等。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教育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因此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与香港未来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把高校和产业进一步全面对接起来,采取“黄埔军”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研发、创业同时进行。为此,李泽湘率团队在东莞松山湖建立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内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尝试——建立粤港机器人学院。据了解,该学院采用基于项目和课题学习的办学模式,由松山湖产业基地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
希望借此从大学生本科教育开始,培养机器人产业的技术人才,并孵化优质创业项目。把人才的培养、新型的机器人学院教育和创业、孵化融合起来,把‘发展、创新、人才看作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将‘产学研’做到真正的一体化。而今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与腾讯、京东共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也是深圳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新探索。
谈及未来,李泽湘认为发展真正与产业结合的高等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突破一些固化思维和制度藩篱。目前个人感觉大部分国内高校还意识不到培养与产业对接的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同时各大学有自身的考核体系,老师们容易被发表论文数量等考评要求限制,因此需要更多对此有高度的认识、情怀、激情的师资力量。同时,也要思考在高校的制度方面进行革新,鼓励更多学生和教授创新创业。。
而在突破制度这方面,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敢为天下先”地迈出了步伐,南科大在产学研方面的成绩得益于政府、企业和高校所形成的协同创新机制,南科大创新了体制机制,在源头创新上既引领学术突破,又服务国家和地域战略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