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蒜你狠”到“蒜你惨”,“火箭蛋”到“伤心蛋”,包括在奶牛养殖等行业,这样的案例屡屡发生,农副产品价格周期性是正常规律,但目前过大的价格波动逐渐演变成一种“周期病”。规模化确实是解决农产品周期性的一剂良药,但只能作为长期命题。毕竟多年以来,由于国内农业和养殖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农副产品生产者中多数为农民。
一方面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且本身对于市场信息了解滞后;另一方面,农副产品生产和市场行情有滞后性,而市场游资的进入让农产品正常周期被打乱,这些都导致散户盲目跟随市场行情,追涨杀跌,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农业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成为农业市场供给的变数所在。
事实上,农副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变化直接反映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周期的下行其实也是行业去产能的一个过程,而造成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还是体现了养殖户决策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但改变这一局面并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命令,以猪肉为例,在此轮猪周期中,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分别于今年3月底和5月初开展了两批中央储备冻猪肉的收储。
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划定禁适养区和环保政策等方面,政府所做的更多的是释放一种信号,并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来控制产能。目前的市场格局正在要求农民提高规模化和组织化生产的能力,主动和市场对接,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这也需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帮助,避免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脱钩。
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搭建更完备的价格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更真实客观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防止农民过度生产和退出,缓和农产品的供应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