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轮“猪周期”中,环保因素不容忽视。以往的“猪周期”,影响因素只有两个,一是市场,二是疫情。事实上,在本轮“猪周期”中,对于环保因素的作用要有一个客观评价。环保政策可不会看“猪周期”的脸色行事,无论养猪人赚钱与否,都会一样严格。在2016年养猪行情非常好的时候,整个市场都发疯了,任何企业和个人都难以抑制扩大产能的冲动,“养殖户会跟发疯了一样,拼命增加母猪存栏量,因为养一头猪利润都会达到1000元,谁会拒绝?”
但是,严格的环保政策就抑制了这样的冲动。要不是环保政策严格,养猪人想多养猪都不可能,这直接牵制了产能的增长。2017年的行情,利润只比上一年缩水了一半。但是2011年那一轮猪周期,当时没有环保因素制约,产能疯狂扩张,导致生猪产能大增,食品价格跳水。可以这样说,环保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本轮的猪周期。当然,从行业基本面上分析,规模化养殖场的进一步增加、能繁母猪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全国生猪出栏体重的提升,共同推动了本轮猪周期的弱化。
今年《环境保护税法》的施行,对养殖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将从根本上推动整个生猪养殖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本轮“猪周期”始于环保限养,而今后越来越严厉的环保压力,也将对当前的养猪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南猪北养”的局势不可逆转。在2015~2016年,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发布了相关文件通知,对生猪产能重新进行调整。
2017年8月,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加快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实现肉类占全国总产量的15%以上的生产目标。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食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就猪肉食品生产而言,这意味着,全国年出栏7亿头生猪的话,东北三省要实现至少出栏1.05亿头生猪,将成为我国生猪出栏的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