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民众的审美素养方面,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从当前美术界的一则怪象谈起:在艺术市场中,一些中下水平的画作往往最容易受追捧、售价也最高。而一些优秀的作品,反而得不到认可。这不能怪艺术家,也不能怪大众,要反思的是我们的美术教育。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卓越成就。但对标全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然偏低,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艺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比例更小。要改变这一现象,美育尤其重要,这正是综合性院校美术学院的发展机遇所在。大学期待怎样的美术教育?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在会上分享的一则案例引人深思。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为学生开设了一门“绘画的分析”课程。有趣的是,这门课的主要授课目的并非为了让医学生看懂世界名画,而是为了让医学生懂得观察人、理解人。原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医生都是根据仪器检测的数据来对病人做出诊断。
为了改变医生“不看”病人只看数据的现象,医学院开设的这门课上,老师往往会刻意遮蔽艺术作品的作者和年代,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场景,分析其中的人物,从而学会观察和推理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