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成为上海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重要战略选择。其核心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通过集中攻坚、优质共享、特色共建,以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办学成效。
“家门口的好学校”具有五个特征:一是不挑选生源,要不断提升师资品质,二是不依赖特殊政策,要主动寻找发展空间,三是不唯单一分数,要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四是不封闭办学,要实施家校社联动;五是不千校一面,要形成鲜明办学特色。2011年起,上海市启动了第一批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办出了特色,受到社会和家长认同。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教育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例如闵行区基地附中曾因教育教学质量排名垫底,生源流失严重。入选新优质学校后,学校开展了教学质量整治,并开设了一批颇受学生欢迎的特色课程,获批建立了“数学思维工坊”“机器人”等6个创新实验室。闵行区基地附中只是其中一例,一大批普通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办学理念。此外,上海还积极推进了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所谓学区化办学,就是因地制宜地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将相同或不同学段的学校结成办学联合体,创新学区组织与管理形式,突破校际壁垒,促进学校纵向衔接、优势互补。例如,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利用华东师大的高校资源,不仅吸引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等与华师大“血缘亲近”的学校加入,还囊括了长风第二幼儿园、怒江中学、金沙江路小学等没有“血缘关系”的学校。
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借力高校资源共同提升教育水平一直是他们的梦想。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相互借鉴成员学校的优秀教育经验,还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