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种视野更为开阔的教育发展观。优质均衡不只是义务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义务教育价值取向的调整,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其中,评价体系改变,是很重要的一环。从上海评价改革实践来看,首先是建立“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幸福指数。具体做法上,上海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品德行为、身心健康、教师教学、校长课程领导等十个方面的情况,来科学反映中小学学业质量的整体状况。
同时,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教育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教育内部,上海还形成了“标准-监测-分析-改进”的良性循环,引导学校逐步确立全面的质量观。目前,上海部分学校和区域的评价改革实践已经对日常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例如,杨浦区在每次拿到“绿色指标”报告后,都借助于专业力量,分析形成杨浦区“绿色指标”学段与学科分析报告,提出区域进一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计划。
事实上,“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在于科学地实施改进。从区域来看,改进重点在于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从学校改进来看,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控制好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除了推进“绿色指标”评价之外,上海从2013年开始,还在小学阶段逐步实施“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并逐步从小学低年段扩大至小学中高年段。
具体来说,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的就是不加快教学进度、不拔高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主要是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综合评价、诊断改进,着力减小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竞争感。长期关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领域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表示,在小学阶段的评价中,用等第制替代百分制,更加科学。因为小学阶段主要还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