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但之后的几年中却出现了新建燃煤电厂的大潮:2015年和2016年新增的燃煤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4GW和48GW,每年新增的容量中,约有一半采用超超临界技术。然而,其中许多电厂已经成为无法被完全利用的资产。昙花一现的新建潮并不代表长期趋势,中国政府也已下令停建或缓建燃煤电厂。
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2014年10月,中央政府将燃煤电厂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政府。中央政府的出发点在于,地方政府更了解当地的需求形势,可以做出更加快速、合理的决定,从而提高行政效率。但审批权限下放低估了地方利益对项目核准的影响。
新建潮兴起之时,中国的燃煤电厂仍在采用发电计划和受国家控制的上网电价体系,这些都是计划经济的遗留物:两个国有电网公司按照固定的上网电价与燃煤电厂签订年度购售电合同。即使电力需求或煤价下降,又或是有更廉价的电源可供选择,电网公司也必须执行合同。为了反映市场的情况,上网电价也会做出调整,但调整的频率和幅度都无法与市场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相比。
美国的电力体制则灵活得多,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允许电网公司选择竞价最低的电源,实时交易的时段按分钟计算。中国的电力体制效率更低,但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种体制可以保证项目的回报率。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煤炭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煤炭价格屡创新低,燃煤电厂的收益颇为可观。电厂在开放的市场上以低价购买煤炭,并按固定的上网电价将电量出售给电网公司。尽管中国燃煤机组的利用小时数持续下滑,但投资者认为煤电项目在短期内仍有利可图。出于这些原因,地方政府收到大量燃煤电厂的项目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