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隐私一直是公众所讳莫如深的,它的形成可归结为两条界限:其一,是否自愿公开。其二,向谁公开?个人的意愿和信息的受众,共同形成了隐私。如今,用户纷纷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实名认证,并将包含个人的家庭成员、地址等隐私信息分享在朋友圈中,以此提升自身影响力;又将身份证、银行卡绑定在线上交易APP中,以此获得便捷的服务。共享金融经济更是公开个人隐私为基础,建立陌生人之间的互信,以信息交易催生货币交易。这些强制规定的背后改变的是公众的隐私观念,从原来的不愿公开转变为现在的乐意分享。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网络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加之网络环境的开放,信息一旦入网便会迅速传递到大众视野,信息的受众已难以界定,隐私观念的两条界限正急剧收缩。隐私界限的收缩,会带来隐私价值的变化,共享经济下的隐私正被重新定义。隐私界限缩小,价值却得以充分挖掘,催生出以信息驱动,需求导向的商业思维。原本带有个人习惯和爱好的主观信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原本担心因技术信息泄露而导致核心优势丧失,也演变成因固有资源的封闭而引起发展僵化的问题。隐私保护与公开的界限不再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信息用途的不同而变化。
隐私的开放极大丰富了个人社交圈。六度空间理论中曾提出至多通过6个人,就可以将世界上任意两个人联系起来。现在,互联网能将世界各地的信息汇聚到网络空间,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资源,也可以发布信息让自己“被找到”,这样一个双向寻找的过程,等同于扩展了公众的资源渠道。同时,个人信息的明朗化,能够提升用户对于线上社交的安全感,增强用户之间互动交流的意愿,进而打通线上到线下的社交屏障。